第10章

  【这位名叫嬴政的观众,你好。看你的名字也知道你很喜欢秦朝,小希也很喜欢大秦,毕竟,谁能不崇拜威严霸气的始皇帝呢!】
  秦始皇暗暗点头:主播还算有眼光!
  咸阳宫中群臣则敬仰的看着自家陛下,就连天幕都崇拜陛下,陛下定是千古明君!
  【不过你的问题太大了,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多方累加的结果,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便有了隐患,秦法严苛,徭役繁重,六国人心不齐。当是时,秦始皇以自己绝高的威望维持了国家的统一,牢牢驾驭住了大秦这驾即将崩溃马车,但这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便是长公子扶苏也不一定能把控如此局面,更何况上位的是秦二世那个蠢货和赵高那个野心家。】
  赵高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却没有人顾得上看他。
  秦始皇喃喃道:“秦法严苛,徭役繁重,人心不齐!”
  难道秦国的赖以统治的商君法是错的吗!
  不,不会的!商君法让秦国富国强兵,成为东方六国人人畏惧的虎狼之国,秦国人人思战,闻战则喜,怎么会有错!
  【讲秦朝之亡便不能只讲其灭亡,而是要从商鞅变法开始讲起,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成为战国最大的胜利者,但却不一定适合大一统的王朝。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当商君法成为老秦国的强国之法,当所有老秦人对商君法深信不疑,当天下一统,七国归一,秦国所面临的情况与两百年前完全不同,商君法是不是也变成了商鞅变法之时阻碍国家进步,顽固守旧的腐朽势力了呢!】
  嬴渠梁:“商君,若无商君法便没有大一统的秦国。”
  商鞅:“王不必担心,鞅变法之心从未如此刻一般坚定!”
  李斯很想怒骂天幕,但他早已被剧透背叛始皇,虽然没有被关押起来,却只能当个隐形人,被大家排挤在外。
  天幕也不将事情讲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钝刀子割肉也太难受了,是杀是埋倒是给个痛快啊。
  六国的诸侯王却认为天幕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又兴奋于秦二世而亡,狂欢在覆灭的边缘而不自知。
  【唐人杜牧曾言: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盯着天幕上那一行字“族秦者——秦也!”他眼前有些恍惚,身子也晃了一下。
  扶苏坐在始皇下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父亲,看到这般变故扶苏立刻起身,扶住始皇帝,“父皇……”
  秦始皇深深的看了扶苏一眼,心中暗想,难道扶苏所推崇的仁义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第11章 春秋争霸
  【这是杜牧给出的秦亡之失,要理解这篇文章便不能忽略作者的创作背景。杜牧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朝政糜烂,藩镇跋扈,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吐蕃、南诏、回鹘等国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李世民猛地起身,双目炯炯盯着天幕,太极宫中群臣也不自觉的向前,想看的清楚一些,听的明白一些:“朕的大唐要亡了……”
  程知节咬牙切齿道,“陛下,臣请命诛灭吐蕃等国,为我大唐扫除隐患。”
  秦琼、尉迟恭、李靖等大将也不甘落后,纷纷请命。
  大唐初年将星如云,哪个没有灭国的战绩。
  当然,现在的他们还没有那么高的功劳,但谁还不是跟着天策上将出生入死,一场场大战走过来的,那些小国还真不被他们看在眼里。
  李治、武则天神色也不再轻松,明明是讲秦朝二世而亡,怎么受伤最重的反倒是我大唐!
  【杜牧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杜牧手持酒杯,思绪复杂,他想出将入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只得了的风流文人的名声。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自安史之乱后,大唐再不复往日的荣光,藩镇割据,强枝弱干,皇帝有心压制藩镇,却又遇到边疆诸国扣关,藩镇大权在握,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唐穆宗李恒沉溺声色一命呜呼,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李世民:“这样荒淫无道的人居然是朕的子孙,居然是我大唐的皇帝。他们没学过历史吗!隋朝二世而亡近在眼前,他们居然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他痛心道,“百姓何辜啊!”
  穆宗李恒,敬宗李湛却一笑了之,这不是还没亡国吗,天幕也太小题大做了。
  朕身为皇帝,受万民供养,看看歌舞,玩玩游戏怎么了!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走上了下坡路,他们能勉力维持不亡国就够了,藩镇边患远在天边,歌舞游戏近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徒增烦恼!
  【朝中还有宦官专权,任意废立皇帝,权臣党争,朝局一片混乱。皇帝却沉浸在近臣的吹捧中,苟且偷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阿房宫赋》主要批判的对象便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评论区:“唐朝的宦官可厉害了,汉末的十常侍和明末的魏忠贤都比不了。”
  “那是,唐朝的宦官掌握兵权,皇帝的性命都掌握在宦官手里。”
  “李世民:哪个不肖子孙给宦官这么大的权利。”
  李治,武则天也想问这个问题,但看到李世民发言,武则天默默潜水,李治却兴奋极了。
  “李治:阿耶!”
  李治不惜浪费一次评论机会,只想跟父亲打个招呼。
  他所处的时代乃是永徽六年,刚经历立后风波,正与前朝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士族争夺权力。
  他很想问问父亲,为何要立下辅政大臣,难道是觉得自己的皇位来的太容易了,给他增加点挑战吗?
  长孙无忌既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又是自己的亲舅舅,还是大唐开国功臣,三重光环加身,何时才能扳倒他!
  可惜,这些话不能明说,只能寄希望于天幕讲到唐朝时给父亲提个醒。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留言,有些迷惑,转而想起来,这应是另一个时空的稚奴。也不知承乾这个皇帝当的怎么样,和兄弟们相处好不好,稚奴有没有受委屈。
  可惜自己没有评论机会了。
  长孙皇后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也有些思绪混乱。
  安史之乱前的皇帝在寻找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后的皇帝都将目光转向唐玄宗,心里默默埋怨,却不能在天幕上明说。
  天下之人都能看到天幕,不管祖宗做了什么,身为后代子孙都不能失之恭敬。
  【我们都知道,直接骂皇帝会有性命之忧,于是杜牧便只能借古讽今,借用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劝谏皇帝。可惜劝谏若是有用,唐朝也不会在混乱中走向灭亡了。毕竟不是谁都是唐太宗,能忍着欲杀魏征的冲动,从谏如流的!】
  魏征,罢了,陛下刚得知这样的坏消息,心神不宁,就不去叨扰他了。
  魏大人刚直不阿,却也有自己的为官之道。
  他的直谏与李世民的从谏是相辅相成的,君臣二人有志一同想要做青史留名的明君贤臣,所以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李世民更觉得子孙不争气了,不求你们有多少能力,就连听话都做不到。
  【所以,王朝灭亡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小希也需要时间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便探讨一下从商鞅变法到秦朝灭亡——法家是如何打造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又让其分崩离析的。谢谢各位观众和小希一起学习历史,我们下周再见。】
  天幕消失了。
  秦始皇看了看身边的长子,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赵高还有隐在角落的李斯,命令道,“把赵高拉下去,候审。”
  至于李斯,他太好用了,总能想到始皇的心里去,先看看他具体做了什么再行处罚吧。
  秦始皇虽不知这两人具体做了什么,却能推断一二,赵高是自己的近侍,掌管玺印,李斯是未来的丞相,独掌大权,一旦自己驾崩,这二人联合起来,想做什么做不到。
  只是不知秦二世是谁……
  历朝历代的人懊恼不已,秦始皇抢到了最后的机会,主播还答应专门讲解秦朝亡国之事,他们却只能干看着。
  这次直播中没有发表评论的人还保留着自己手边的小屏幕,评论机会可以保留到下次。
  天幕上提到的朝代,都连夜召开朝会,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汇总,没有提到的朝代,也不敢闲着,他们在研究如何在天幕上发言,让主播注意到,解说一番自家朝代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