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此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将刘邦分封到偏僻的巴蜀,封为汉王。张良见局势暂时稳定,便决定回到韩国,辅佐韩王成。刘邦送给了张良金百镒,珠二斗,张良却将这些财物都送给了项伯,请他再为刘邦美言几句,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顺利说服了项羽。】
  项梁瞥了项伯一眼,原以为他只是迂腐,没想到还有贪财,日后项家的事不能让他参与过多了。
  【张良将刘邦送到了汉中,这里只有栈道能与外界联系,张良建议烧毁栈道,向项羽示弱。以示自己安心待在蜀地,无意与项羽相争,也可以防备其他势力从这里进攻。如此便能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却无法回到韩国。项羽因为韩王成没有出兵攻秦,还派出张良帮助刘邦,不肯让他回到韩国,张良只能跟着韩王成留在楚国的都城彭城。】
  【没过多久,刘邦便以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据三秦之地。一个“明烧”,一个“暗度”,张良韩信虽未曾交流,却又有惊人的默契。】
  【项羽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要率兵出击给刘邦一些颜色看看。】
  【张良听闻此事立刻出手,将齐王田荣谋反之事告诉项羽,成功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项羽一心向东平叛,根本顾不上远在西北的刘邦,为刘邦争取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项羽一边伐齐,一边不忘记仇,他废除了韩王成的王位,很快又将他杀了,韩王成一死,张良复韩的梦想彻底破灭,他只身逃出彭城,投奔刘邦。】
  始皇满脑门的问号,“韩王成有何值得忌惮的?为何要将其杀了?”
  这么一个废物,你养着他能花费多少粮食,只要有韩王成在,张良与刘邦之间就不会有完全的信任,相当于牵制住了刘邦的一部分力量。
  你若是当真恨张良帮刘邦,你倒是杀了张良啊,不仅没有杀他,你还相信他的话,去打齐国。
  扶苏也感叹道,“这项羽行事也太反复了。”
  蒙恬道:“韩王成一死,张良解开了束缚他的绳索,从此后天高任鸟飞了。”
  蒙毅:“项羽此举将张良彻底推向了刘邦。”
  张良缓缓吐出一口气,他眉头紧皱,不断思索着项羽的动机。
  片刻后,他摇摇头,放弃了这个想法。
  “韩国实力太弱,仅凭我一人如何能颠倒乾坤啊。”
  第57章 汉初人杰
  汉高祖刘邦也在心里暗叹,还真是多亏项羽动手,不然自己如何能得到子房的倾力相助。
  留侯张良见此也只能哀叹一声,他复兴韩国的梦想终成泡影,不知其他世界的自己会如何选择……
  【趁着项羽向东伐齐之时,刘邦发兵一举打下彭城。可惜,刘邦打下彭城之后,志得意满,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整日饮酒作乐,不理军政,被及时赶回来的项羽带着三万人马杀的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很多原本归附刘邦的诸侯王望风而降,再次投向项羽的麾下,就连刘邦的家人妻儿都被项羽俘虏,刘邦只带着张良等数人狼狈地逃了出去。】
  评论区
  “刘邦放弃了老父亲和妻子儿女也不忘带着张良,这是怎样深厚的感情啊……”
  “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在主播的反复提醒下,我对他们的印象完全颠覆了,满脑门都是两个胡子拉碴的中老年男子,楼上的楼上是怎么磕的,教教我。”
  “刘邦百无禁忌,但不要牵涉我们子房,抱走子房,我们不约!”
  不论哪个时空的张良和刘邦都被雷的不轻,刘邦一口酒喷了出来,张良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想起前面的“情投意合”,他觉得自己要对刘邦这个名字有应激反应了。
  【刘邦逃到下邑收拢散兵,多年积攒的兵力一朝全军覆没,让他十分沮丧。他甚至说出了“谁能立功破楚,就将关东之地送给他。”这样的话,可惜依旧没有人能力挽狂澜。】
  【危急时刻,还是张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但彭城之战时却不听项羽命令,按兵不动,隐隐有反叛之心。还有彭越,因为项羽没有给他分封土地,对项羽十分不满。大王麾下的韩信也可以独当一面,只要用好这三人,就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谋”。】
  【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一举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刘邦从战略防御变成了战略进攻的一方,强弱之势倒转。张良的计谋影响深远,直到垓下之围打败项羽,依靠的也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始皇道:“此人的能力仿若李斯,只不知你二人孰强孰弱。”
  李斯忙谦逊道:“天幕说张良是汉初三杰,臣不如也。”
  始皇道:“李卿不必妄自菲薄,你也是第一名相的候选人,当有一争之力。”
  李斯满头大汗,陛下的夸奖让他有些胆战心惊,他已经成为了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只想低调一些,再不敢引人注意了。
  扶苏看出李斯的紧张与窘迫,他安慰道:“儿臣认为廷尉一人能当萧何张良二人。”
  毕竟萧何掌管后勤,张良运筹帷幄,而李斯在这两方面都可圈可点,既是秦灭六国的功臣,又有安定天下的谋略!
  李斯:……
  若不是了解扶苏的性格,他还以为扶苏在说反话。没想到,张良萧何尚未入咸阳,就给自己树了两个敌人啊……
  【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对峙于荥阳,刘邦的军事力量不断被消耗,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他向众人问计,郦食其提出分封之策,“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
  【以前商汤讨伐夏桀,将他的后代分封在杞,武王伐纣之后,将商朝的后代分封到了宋国。秦王征伐诸侯,消灭他们的国家和宗庙社稷,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封地,所以秦朝失尽人心。大王您如果能够重新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六国君臣都会感激您,到时候,您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天下霸主,楚人也只能俯首称臣。】
  始皇冷哼一声:“短视,愚蠢!”
  说话间他将目光转向淳于越等人,这句话就是对这些儒生说的。
  【郦食其提议重新实行分封制,但我们都知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分封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集权统治。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似的的夸夸其谈,他可以暂时缓解刘邦的困境,但必然带来长久的动荡与隐患。】
  【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他命人制作玺印,准备让郦食其去各地执行分封计划。就在这时,张良及时阻止了刘邦。】
  【张良的劝谏直指事情本质,商汤和周武王能大度的分封前朝的后人,是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全国性的政权,他们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随时将心怀不轨的人碾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很快就被周公平定就是明证,夏朝后人、商朝后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轨之心。但是大王的势力本就弱于项羽,便是分封下去,会有人听吗,最后依旧免不了以武力决胜负。再者您分封天下诸侯,文臣武将各自去追随自己的主君,还有谁能跟着您打天下呢。更何况以项羽的强势,您分封的诸侯最后怕是会成为项羽的拥趸,反过来攻击您,这是在给自己树敌啊。】
  【张良的分析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变化,看到了时移世易,决不能盲目的照搬古人的做法。此时的张良已经不是曾经处心积虑想要复韩的张良了,他的眼光超越了战国征伐,他的据理力谏让刘邦最终选择了汉承秦制,没有开历史的倒车。】
  青年张良细细思索自己的思想转变,复韩的梦想彻底破灭后,自己才能站在天下的角度看待统一战争,看待秦朝的政策。
  想来,当他完全明白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后,他就能真正接受秦朝的统治了。
  【张良的话让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他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老子的大事。”然后他销毁了诸侯玺印,放弃了分封制。】
  天幕下无数儒家子弟摇头皱眉,满满的鄙夷之色都快要溢出来了,但是他们却不能张口咒骂汉高祖。因为他们的顶头上司也是皇帝,若是骂汉高祖,自家陛下会不会多想,会不会被人抓住把柄,毕竟没有谁会跟权利过不去。
  他们只会闭口不言,让汉高祖这样不符合他们想法的皇帝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让秦末有识之士一致否定了秦朝的一切,将秦朝的灭亡归罪于郡县制,归罪于秦律,只有刘邦走出了时代的桎梏,看到了秦朝的先进性,成为秦朝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也为后来汉朝的统治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