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评论区
“张良真不愧是与姜太公并列的人物,难得的政治家。”
“虚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刘邦!”
“若是真的分封了,刘邦将来面对的就不是七个异姓王了,那得是七十个。”
“始皇开创的制度全都被汉朝继承了下来,后来又延续了两千年,也不知始皇知道后会不会感到欣慰。”
始皇哼了一声,瞥了扶苏一眼,冷冷的道:“朕不想自己费心筹谋的一切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朕的制度自然要在大秦延续下去。”
扶苏俯身拱手,认真道:“父皇,儿臣谨记!”
【在韩信的故事中曾提到过韩信欲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被困在荥阳,日日盼着韩信来救,却没想到等来的是韩信自立为王的消息。还好有陈平张良及时“提醒”,刘邦顺势封韩信为真齐王,用一时的妥协换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怕是也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顺水人情居然笼络住了韩信,成功解决了汉内部的矛盾,将韩信拉拢到了自己这一边。】
【东汉荀悦评价此事“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用一个鞭长莫及的齐国,换取了韩信的帮助,为楚汉相争的天平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韩信站在汉王一边,刘邦便能掌握主动权。】
淮阴侯韩信已经将酒坛摔碎了,他真是悔不当初,没有想到堂堂汉王居然如此言而无信,而他也确实太好骗了……
【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形成合围之势,韩信在齐地不断骚扰楚军,彭越在梁地断绝楚军粮道,不断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迫于局势,不得不还回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与刘邦讲和。他们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边归楚国,西边归刘邦,双方解甲归田,互不相犯。】
【项羽依约拔营退兵,刘邦也准备收兵回汉中。就在这时,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与陈平一起劝谏刘邦,“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应该穷追不舍,毕其功于一役。不然便是放虎归山,遗患无穷。”】
项羽怒目圆瞪:“竖子不讲信义,吾耻于与其为伍!”
项梁轻飘飘的说:“可是他赢了,你输了,在群雄争霸中谁靠信义活着。你还是要多读兵书,战场之上哪有那么多堂皇正义之事。”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率大军追击项羽,并命韩信彭越合围项羽,但我们都知道,韩信彭越并没有响应刘邦的号召,他们的失约让刘邦吃了一个大败仗。】
【刘邦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为韩信彭越增加了封地并划分地界,两人终于派兵来援,垓下之围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终于打败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王翦摇摇头,跟自家儿子说,“为人臣子就要谨守本分,千万不要做一些惹人怀疑之事,韩信彭越此举便是在刘邦的底线上蹦跶,也不怪刘邦要除掉他们。”
第58章 汉初人杰
【汉六年,刘邦大封功臣,未被受封的人议论纷纷,刘邦听到风声便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危言耸听道:“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不信,“天下初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布衣起兵统一天下,可是您做了天子分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您亲近的人,其他人怕您不分封他们,自然会心有忧虑。”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就提议让刘邦先分封自己最讨厌的人,其他人知道了自然就放心了。】
这是前段时间才发生的事,汉宫中的君臣都有些不自在,刘邦看出他们的拘谨,当即招呼众人道:“诸位,接着宴饮。接下来天幕讲解的就是未曾发生之事了,若不是天幕,吾等那有机会提前了解自己的未来啊。诸位放心,天幕所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朕不会用未来的罪过降罪于诸位爱卿的。”
群臣心下稍安,纷纷向刘邦敬酒,维持着其乐融融的君臣之情。
【要说刘邦最讨厌谁,那非雍齿莫属了,雍齿本来是沛县的豪强,一贯看不起像个混混一样的刘邦,多次羞辱他。后来刘邦起兵占据沛县,雍齿迫于形势跟着刘邦,但他内心深处根本看不起刘邦,一有机会便投靠了魏国,连带着他镇守的丰邑也归了魏国。】
【刘邦三次攻打丰邑都没有打下来,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公元前206年,诸侯会师灞上之时,雍齿又以赵国将领的身份投靠了刘邦。】
【刘邦为了安群臣之心,封雍齿为什邡侯,位列开国功臣五十七名,比张良的六十二位还要高。于是群臣都放心了,“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
评论区
“张良不是汉初三杰吗,怎么才排到六十二位?”
“张良毕竟不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他原本是韩王成的臣子,是韩王借调到刘邦麾下的,自然不能跟萧何、樊哙等人比。”
“况且,枪打出头鸟,张良多聪明,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刘邦让张良选择封地,张良选了他们初见的留地为封地,就是提醒刘邦不要忘记初见的情谊。”
“不论张良排在多少名,我们最熟悉的依旧是汉初三杰。”
【张良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成功缓和了群臣的矛盾,让刚刚建立的大汉避免了一次危机。】
【汉朝建立后,张良以自己身体多病为由,闭门不出,躲避汉初的政治斗争,他求仙问道,辟谷仙游,功成身退。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唐朝设立的武庙十哲中张良位列其中,在宋代依旧配享武庙。明清两朝的历代帝王庙中,张良以功臣之身配享其中,历代祭祀不断。】
张良掐指一算,按着天幕的公元纪年法,自己的年龄将近古稀,算是善终了。
张良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就可以用看热闹的心态好好欣赏天幕了,就在这时,他看到评论区出现了一连串的金色字迹……
评论区(金色文字)
“司马迁: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胡曾: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真德秀: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其人品在伊、吕间,其才如管仲,惟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王安石: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苏轼:“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见到有这么多后人称赞自己,张良心中很是高兴,只是这个苏轼是不是太特立独行了些。圯上老人的故事多半是他后来编纂的,他是不想做伊尹、姜太公吗,是没有这个机会啊。
若是他能成为韩国丞相,哪里需要行刺客之事。如今有机会成为秦皇的重臣,施展抱负,青史留名,扪心自问,他还是很心动的。
金色文字划过很久后才有白色文字战战巍巍的出现。
“上面的大佬都是中文系的吗?”
“突然感觉这个直播间平均文化好高啊,我都看不懂了。”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语c一起发言,你们是在组织什么活动吗,加我一个。”
“毕竟是张良啊,年轻时候是美强惨的代表,老了也能逍遥自在,绝对的历史区顶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与张良媲美的只有诸葛武侯了。”
……
其实,天幕下平行时空之人只是觉得天幕的讲解太过克制,根本没有讲出张子房的神奇之处,张子房的功绩岂是这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
秦朝咸阳宫中的群臣对张良那是羡慕嫉妒恨,他们也想得到这么多后人称赞,也想享受后世的香火。毕竟听天幕的意思,他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啊……
【除了汉初三杰之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还有很多文臣武将,他们如同满天繁星,一同照亮了汉初的天空。】
【第一位便是曹参,他出身沛县,在秦朝时只是一个管理监狱的小吏。后跟随刘邦起兵,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多个县城,身上的伤口多达七十多处。大汉建国后,曹参以功被封为平阳侯,位列功臣榜第二位,仅在萧何之后。】
【他虽因战功封侯,但其文治一样不俗,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他自认为能力不如萧何,严格遵守萧何定下的规章制度治理国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史称“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