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武帝没有开口,自有手下心腹替他说话,主父偃反驳道:“汲大夫,你坚持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看看天幕吧,这才是大汉子民真实的想法——”
  评论区
  “弱国无外交,这才是我们喜欢的外交官!”
  “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不可能得到。”
  “将士们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赢了,我们不强势,对不起这些兵啊!”
  “大明将士看了沉默,大宋将士看了流泪……”
  “请宋、明的皇帝出来挨骂。”
  赵匡胤面色瞬间阴沉,怎么什么时候都有大宋,现在他恨不得大宋能低调一些,不要被后人一次次提起,难道我大宋就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事吗!
  朱元璋则是愤怒了:“咱的大明居然与宋朝相提并论,你们说说,天幕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标见无人说话,只能自己站出来,顶着老爹的愤怒,分析道:“按着天幕的意思,将士在战场上打赢了,朝廷却在外交上一败涂地,说的应该是宋朝的澶渊之盟。难道我大明也有这样的盟约?”
  大明没有签订盟约,只不过是某些皇帝觉得自己管理的国家太大了,就将一些边疆地区放弃罢了……
  【从汉初的白登之围,屈辱和亲,到武帝统治后期的强硬之姿,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汉朝初立,匈奴就是大汉的心腹之患,汉高祖遭白登之围,汉高后被书信羞辱,汉朝采取和亲的政策向匈奴求和,但匈奴贼心不死,从不曾安分。】
  【汉文帝时(前177年),匈奴右贤王侵占河南(河套地区黄河以南),袭击上郡,杀掠汉民,威胁长安!】
  【前166年,冒顿之子老上单于进占萧关、彭阳,烧毁秦宫,前锋直抵甘泉,距长安仅两百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两军交战月余后,老上单于全身而退回到塞外,而汉军根本无力出长城追击匈奴,这让匈奴越发骄横,每年都侵扰边疆,杀掠汉人……】
  汉文帝时期。
  这是两年前才发生过的事,满朝文武记忆犹新,那种惊心动魄生死一线的感觉至今想起来还心惊胆战。
  文帝咬紧牙关,狠狠道:“匈奴!”
  贾谊劝谏道,“陛下,天幕将要讲解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或有可借鉴之处。”
  文帝恢复了冷静,道:“诸位爱卿都要认真听了。”
  【老上单于之子军臣单于也是一个好战分子,前158年,他撕毁了和亲的盟约,发动战争,悍然入侵上郡、云中。可是,文帝朝根本没有能力打败匈奴,只能任由匈奴在大汉的边境肆意往来,将大汉当做他们的粮仓与草场。】
  刘恒攥紧拳头砸向桌案,天幕说的没有错,不能保护汉朝子民,这是他刘恒的耻辱!
  “六年后,军臣单于!”
  贾谊再次上谏:“从另一方面看,这六年间,匈奴老上单于去世,定会有王位之争,匈奴内乱将起,或许是我大汉的机会。”
  匈奴可没有中原王朝的继承制度,他们向来是强者为尊,每个匈奴单于都是从众多兄弟中厮杀出来的。
  文帝点点头:“多派些人手,渗透入匈奴,一来探查匈奴动向,二来可以扶持一个不弱于军臣的王子,等到老上去世,我大汉或可影响匈奴的王位归属。”
  【景帝时,面对匈奴的小股骑兵骚扰,大汉朝廷只能被动防御,在长城沿线构筑防线,严防死守。再用和亲政策向匈奴低头,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汉武帝却清楚,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作为一个乾纲独断的君王,他无法忍受北方有一股势力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统治。于是,汉武帝开始了他平定四方的第一步:汉匈战争!力图实现“王者无外”的大一统局面。】
  始皇赞道:“好一个王者无外!”
  他也是热衷于开疆拓土的,整个天下都应该是大秦的土地,虽然看到世界地图后就知道这个愿望永远也实现不了了,但最起码也要达到后世华夏的疆域。
  【汉匈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朝的战略反击与试探阶段,从元光二年(前133年)到元朔五年(前124年),这段时间汉武帝的目标是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并寻求与匈奴主力决战,摧毁对方的军事实力。】
  汉武朝的群臣有些疑惑,东方朔问道:“为何是元朔五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特殊之事?”
  公孙弘道:“或许是因为出兵规模。”
  【早在建元年间,刘彻登基第二年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找到被匈奴驱赶到西方的大月氏,结为军事同盟,夹击匈奴。】
  【他们在途径匈奴地界时便被军臣单于扣押,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在匈奴被扣押十年之久,直到元光六年,才逃出了匈奴的势力范围。】
  【此时,西域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匈奴的支持下,乌孙进攻月氏,月氏大败,逃亡西方,到达咸海附近,打败了大夏国,建立了新的统治。】
  评论区
  “所以,大夏是被匈奴的小弟乌孙的手下败将月氏打败的,那么请问:打败匈奴的大汉与大夏之间隔着几个大宛?”
  “好家伙,搁这套娃呢。”
  “当时的大夏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怎么可能是东亚怪物房孕育出来的怪物的对手,即便月氏已经被东亚淘汰了……”
  【月氏跑得实在太远了,张骞估计了一下,还是得找个向导,他转而进入大宛,请大宛派人护送,随后经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到达大月氏。可是月氏很喜欢自己现在新征服土地,根本不想回去西域修罗场,夹在大汉和匈奴之间伏低做小。】
  【劝说失败,张骞只能返回汉朝,为了躲避匈奴,张骞转道南下,从羌人的地盘路过,谁知,羌人也归附了匈奴,张骞再次被匈奴俘虏。】
  评论区
  “博望侯真是命运多舛啊!”
  “估计是匈奴开了天眼吧。”
  张骞也感叹着自己倒霉的运气,怎么就那么背呢……
  【一年后,匈奴内乱,张骞与堂邑夫两人才辗转逃回长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成武帝夹击匈奴的谋划,但其历史意义确是巨大的!】
  【始皇统一天下后,大秦的西方疆域仅到临洮,玉门之外的广大地域对于华夏还是一片迷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了一条丝绸之路,使得华夏文化的影响力直达葱岭以西!】
  【自此,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原的统治者方才知西方还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广大的地域。西方也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盛产丝绸、陶瓷、茶叶的神秘的国度,整个世界岛连在了一起。因此,张骞被誉为“世界史开篇第一人”!】
  张骞无视同僚羡慕的目光,他心中无比自豪!此后余生,他还要再去西域,将丝绸之路开拓的更加完善,方不负后世对自己的褒奖!
  始皇也有些羡慕,他怎么就没想到西边还有国家呢,“可惜了,若能早日平定百越,扫平匈奴,我大秦也有机会前往西域,开创丝绸之路!”
  汉朝之后的国家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北方那条通道的意义,不只是在经济上不可或缺,其在政治上的意义更加重大。
  宋朝再次受到会心一击,作为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居然没有前往西域的通道,更别说控制西域了……
  第77章 汉武大帝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来汉朝要求和亲,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与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激烈交锋。最终,刘彻采纳了主和派的意见,韬光养晦。】
  刘恒对太子赞道:“这孩子真不错,有雄心,也能忍耐。”
  若是他记得没错,此时太皇太后已经去世了,刘彻完全掌握了朝政,却能忍一时之辱,没有被权利冲昏头脑。
  太子刘启也满心骄傲,虽然他还没有生下这个儿子。
  【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提出马邑之谋,利用军臣单于贪图马邑财物的心理,利诱军臣单于进入大汉国境,在马邑设伏消灭他。武帝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等将军领兵,率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
  刘彻面色阴沉下来,马邑之谋是他出击匈奴遭受的一大打击,之后,主和派占据上风,满朝文武惧匈奴如虎。
  【军臣单于率军即将到达马邑,却见到满地的牛羊无人放牧。细节决定成败,军臣单于顿生疑心,埋伏之策彻底失败。军臣单于撤兵回到草原,汉军追之不及,只能罢兵。此后,匈奴断绝和亲,但又舍不得放弃大汉的财物,没有断绝关市。】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此战结束了汉朝一直以来的屈辱和亲政策,开始了正式反击的序幕!】
  刘邦叹息一声:“可惜了,一击不成,失去了大好时机。”
  吕雉却很淡定:“不过是一次试探罢了,大汉从未主动与匈奴交战,对这样的战争模式还不适应,这只是一个开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