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他尚未及冠,兄长一去,孙家只剩下孤儿寡母,江东岂不是任人欺凌!
  周瑜神色复杂的看了孙权一眼,人心难测,不知江东的文臣武将会不会有人抢先一步与孙权交好,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得主公青睐……
  蒙恬:“果然是孙策的弟弟继承基业。”
  蒙毅:“兄长的眼光果然精准。”
  他们的赌约尚未分出胜负,但蒙毅因支持袁绍已经出局……
  【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坚战死的时候,他年仅十岁。他年少时便崇尚侠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结交贤才,渐渐与父兄齐名!】
  评论区
  “孙权十五岁就被举孝廉茂才,跟着兄长处理江东事务,能力很强。”
  “他跟孙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周瑜满心忧虑:如果说主公是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君,仲谋便是平衡四方的守成之君。可……这是大争之世啊!
  【孙策去世那年,孙权年仅十八岁,当时江东刚刚统一,各地人心不服,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公开反叛,山越趁机作乱,他的族亲也私通曹操,企图夺权……】
  孙策怒道:“庐江李术,好贼子,真是狗胆包天!”
  周瑜:“山越也不安稳。”
  孙策:“还有孙家那些不安分的,他们也不想想,若不是我父子创立基业,哪里有他们这些蛀虫的荣华富贵!”
  ……
  【幸好有孙策留下的张昭、周瑜一力扶持,孙权重用老将,选贤任能,逐步平定诸多叛乱,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评论区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张昭敢于直言劝谏,是孙策最信任的谋臣,孙策领兵在外的时候,将江东大小事宜都托付给张昭。”
  “孙策将张昭视为自己的管仲。”
  “就连喷子祢衡都认可张昭的才华。”
  曹操想起祢衡击鼓骂曹的恶行,对喷子二字有了深刻认知!
  “孙策死的时候,将江东托付给张昭,还说如果自己的弟弟不堪辅佐就自领江东。”
  “三国托孤是有模板的吗?”
  孙策:这话有什么不对吗,不如此如何能体现某对子布的信任!
  “可是江东的兵权是在周瑜手里吧……”
  “只要有周瑜在,江东就乱不了。”
  周瑜:“天幕过誉了,瑜远不及子布之才。”
  孙策:“公瑾、子布都是国之栋梁,公瑾更是我情同手足,是可托付未来之人啊!”
  “张昭处理江东内政还不错,但他对很多军事上的判断都不及周瑜,孙权想西征黄祖的时候,张昭就踟蹰不前。”
  孙策:“子布为何不同意西征?”
  “还有赤壁之战,张昭决策失误,与孙权对立,被排挤出江东的政治中心。”
  孙策看看向自己的弟弟,颇有些不赞同,“为人君者怎能计较一时得失,子布是大才,不可怠慢!”
  最重要的是,若是主君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将来还有谁会说真话。
  孙权可太冤了,“兄长何不听听张先生做了什么?”
  周瑜想着,还好伯符没有召集麾下文武一起看天幕,不然得多尴尬啊……
  【孙权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步鸷、陆逊、顾雍等人都被招揽,他又三次进攻江夏,击杀黄祖,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孙策:“做得好!”黄祖可是他的杀父仇人,是江东上下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周瑜:“此举当可立威!”
  孙权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将来做的还不错,也算对得起父兄的托付了。
  孙策想着天幕提到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东吴有好感,或可提前招揽,公瑾可曾听闻他们的名声。”
  周瑜:“鲁子敬是东城人,吾在袁术麾下任居巢长之时便与其相交莫逆,他出身豪富,却不置家业,而是散尽家财接济流民,深得当地乡民爱戴。当年,吾与其第一次相见,便借到了三千斛粮草,其人豪爽大气,颇有才德。若吾前去邀请,他定会提前出仕。”
  孙策:“原来还有这样地渊源。”
  孙权:“陆逊是江东四大姓吴郡陆氏子弟,乃是陆康之孙。”他们年纪相仿,故而听说过此人的事迹。
  孙策有些尴尬,当年陆家家主陆康时任庐江太守,而他奉袁术之命围困庐江整整两年,这两年间,陆家死伤过半,算下来,陆逊与他还有仇怨呢。
  一时间三人不知该如何说下去,只能继续看着天幕……
  【但孙权毕竟年轻,江东的文臣武将对他虽有尊重,却更多是看在他父兄的面子上。孙权本身并没有多少威望,他急需一场大胜树立自己的权威!】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征,荆州不战而降。曹操特意给孙权写信,宣战意味极其浓烈,江东群臣立刻分化为主战主降两派。】
  【主战派以周瑜、鲁肃为主,主降派以张昭为首,当时周瑜在外领兵,鲁肃出使荆州,朝中大臣都支持张昭的意见:江东的实力不足以与曹操相抗衡,不如投降曹操,另求出路。但孙权本身是不想投降的——】
  孙策拍案:“江东三代基业,怎能投降曹贼!”
  天幕放出了电视剧中几方代表劝说孙权的画面。
  【张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朝廷大义,我们的抵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江东仅有长江天险可作为屏障,而曹操得到了荆州水军,长江已经无法阻挡他的脚步了。”】
  孙策:“只顾自己家人,不顾江东基业,子布私心太重!”
  周瑜:“伯符慎言!此话可不能传出去,会寒了功臣之心。”
  况且,张昭是忠义之士,他的建议也是为江东着想,只是他毕竟没有多少统兵的经验,畏于曹操大势,不敢抵抗,也情有可原。
  孙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张昭的内心深处依旧将汉室当做正统。
  不知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将有多少人和张昭一样!
  【鲁肃:“像我们这样的文臣武将都能投降曹操,但只有将军不能。臣子投降后还能继续为曹操效忠,继续步步高升,将军可就得俯首称臣了。”】
  孙策:“恨不能与鲁子敬同游,死不悔矣!”与人为臣,怎比得过自在为王!
  周瑜:“鲁子敬看到天幕定会前来投奔将军。”
  【周瑜:“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将军应继承父兄的事业,扫除奸佞,怎能投降曹贼!况且北方尚未完全平定,西凉的马超、韩遂不会安分守己。曹操带领的北方军队不习水性,又远道而来,必会发生疫病,曹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孙权挥剑砍断案角:“再敢说投降的,如同此案!”】
  孙策:“说得好!”
  孙权:“子敬与公瑾兄之言才是谋国之言!”
  周瑜:“……”
  孙策思维跳跃到了其他地方:“这个伶人倒是演出了几分公瑾的神韵,温文儒雅,智勇无双!”
  周瑜:尴尬欲死……
  而且,我可是武将!
  【刘表死后,孙权曾派遣鲁肃前往祭奠,他的北上是有政治目的的,若是刘备与刘琮关系和睦,合力抵抗曹操,则与其结盟。若是他们关系不慕,则或拉拢或打压,荆州便不再是江东的心腹之患。】
  【只是鲁肃的脚步没有赶上刘琮投降的速度,他还没有到襄阳,便得到了荆州投降的消息。鲁肃当机立断,去找刘备,阐述孙刘联盟抵抗曹操的建议,刘备欣然赞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前往江东,与孙权结盟。】
  天幕上出现了《三国演义》中经典的一幕——舌战群儒!
  诸葛亮用激将法对孙权道:“如果将军自认为不能抵抗曹操,为何不投降呢!”
  孙权反问:“刘备为什么不降?”
  诸葛亮说:“我家主公有气节有德行,又是汉室宗亲,怎能投降曹操。”
  孙权立刻就不干了,看不起谁呢!刘备有气节,难道我江东便没有么!
  孙策:“此人大言炎炎,吾不喜此人。”怎能能有人比我还自信,不喜欢!
  周瑜:“天幕称其智慧超群,千百年后,依旧被人奉若神明,定然有其独到之处。”
  孙策傲娇道:“纵使再有才,也比不过公瑾,也不知公瑾在后世的名气如何?”
  周瑜有种被人公开处刑之感!
  第159章 群雄逐鹿
  【诸葛亮为孙权分析三方局势,曹军远道而来,兵马疲敝,再加上北方士兵不习水性,他只能依靠刚刚投降的荆州兵。但荆州多年未经战乱,百姓士卒都念着刘表的恩德,并不想投降曹操,荆州兵与曹军定会产生矛盾,这是曹操的短处。】
  卫青:“用降兵为主力,曹操真是大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