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此战后,曹操失去了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不得不回师北方,提防关中的马超韩遂。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刘备也紧跟着占据荆益,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王翦感叹道:“长江流域上一次大规模战役还是阖闾破楚。”
  始皇问道:“若是大将军身处曹军,当如何取胜?”
  王翦答曰:“臣用兵求稳,曹军势大,只需在荆州屯驻,安抚百姓,骚扰江东,江东不攻自败!”
  汉武帝:“若是仲卿处于江东当如何应对?”
  卫青:“曹军感染瘟疫,北方还有蠢蠢欲动的马超等人,他耗不起。只要严防死守,就看双方谁能耗得过谁了。”
  他根本不了解南方的气候,周瑜能借天时地利为己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他做不到!
  霍去病:“若是我必会派出一支奇兵,深入江北,直击许都,围魏救赵,迫使曹操回师。”
  卫青:“此法太过冒险,中原不比草原,每一座城池都是一个堡垒,若是被重重包围,又当如何?”
  霍去病自信道:“所以这支骑兵必须精锐,总有办法找到他们的防御弱点。”
  王贲:“经此一败,也不知曹操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他可是押了曹操赢的。
  蒙恬:“江东孙氏稳了,但从南向北攻略太难了。”
  李斯:“此战虽胜,刘备还是没有任何根基啊。”
  扶苏:“天幕说三国鼎立,接下来便是相持阶段吧。”
  【此战,得益于鲁肃与诸葛亮的精心谋划,得益于孙权刘备的抵抗决心,但最大的功臣显然是周瑜,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孙策:“哈哈哈,有天幕的宣传,不只是整个天下,历史上还有谁不知道公瑾的大名!”
  周瑜:“此战后,曹军定然无法继续南下,江东无虞了!”
  孙权:“天幕揭破此计,将来的赤壁之战……”
  周瑜:“将来可能不会再有赤壁之战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评论区
  “敢以数万兵力对抗曹军,孙刘联军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跟荆州有仇,过去一直都是敌对关系,却能以大局为重,改变策略放下仇恨,联合荆州一致对敌,孙权鲁肃是有远见的。”
  “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场东南风,那一把大火!”
  “周郎是最帅的!”
  第162章 群雄逐鹿
  在一众吹捧周公瑾的评论中,突然出现了不一样的论断。
  评论区
  “也是曹操太过急于求成,贾诩曾建议他屯兵荆州,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没有听。”
  “曹操也没有办法,北方还有不安定因素,他耗不起。”
  “曹操本想用荆州水军对抗孙刘联军,但两军一照面,荆州军就被打败了,他只能用自己带的北方军队,为了让军队的实力能发挥出来,才将大船连了起来,结果却给了周瑜施展火攻的机会。”
  曹操面露不虞:“孤没想到荆州水军不堪一击!”
  “当时曹军已经大规模感染了瘟疫,三国的史书都记载了这场大疫。《三国志·武帝纪》: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时又疾疫,北军多死。《三国志·吴主传》: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曹操是在赌,这次不像官渡之战,赌赢了就能一统天下,赌输了他也还有机会。”
  “此战后,曹操若继续派兵南下,孙权刘备是挡不住曹军大势的,但不巧的是韩遂马腾生乱,让曹操暂时放弃了攻略南方。”
  “好可惜,若是曹操这一战一统天下,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两晋南北朝了……”
  “从这种角度来看,孙权刘备归附曹操才是最好的吧。”
  “是啊,孙权跟曹操没有任何矛盾,若是投降,曹操定会为了给其他势力做个表率,厚待他。刘备就不一定了,毕竟刘备多次降而复叛。”
  “如果不是鲁肃、周瑜等人心存侥幸,刘备一意孤行,天下早就太平了。”
  周瑜瞪大了眼睛,似乎看到什么不可思议之事。
  刘备:“一意孤行?”
  孙策:“荒唐!”
  孙权:“若是轻易放弃江东基业,百年后某有何颜面面见父兄。”
  “楼上说的太极端了吧,你为什么认为曹操统一天下最好,为什么不能是东吴和蜀汉!”
  “因为曹操的机会是最大的,这个时间段也是他们实力相差最悬殊的时候。”
  刘备也被气得不轻:“曹贼窃取汉家天下,吾身为汉室后裔,岂能屈从!”
  诸葛亮:“后世之人是站在高处俯视历史长河,却不曾设身处地为我等考量。”
  关羽:“人皆知忠义,明是非,岂能不战而降!”
  周瑜:“难道后人不学孔孟!”
  ……
  “说到底,大家都不想面对两晋南北朝,如果是秦末隋末,就不会有这样的争论了。”
  曹操:“两晋南北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荀彧:“难道比如今群雄争霸还要混乱吗!”
  荀攸:“居然能让后人不忍提及,真是难以想象……”
  ……
  【这次直播的最后,我们回到曹操的《短歌行》,再看看那个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曹孟德。】
  曹操:天幕你可真会戳人心肺……
  天幕放出了《短歌行》全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始皇:“又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他总能与其共情。
  蒙毅:“人生短暂,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李斯:“曹操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如此位高权重的人都在为求贤而发愁,如果有人才看到,定会被其感动。”
  萧何:“对于底层人杰来说,这样的低姿态更能引起共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扶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就算我不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卫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司马相如:“这个君字用得好,凡是读到此诗的君子都会认为这是写给他们的。”
  东方朔:“沉吟也不错,用在这里真是太妙了!”
  汉武帝:“长卿、曼倩也各作一篇辞赋,朕要用来招贤!”
  司马相如、东方朔:……
  他们突然与后世的学生共情了,看电影还要写观后感是什么鬼!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刘邦高声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个曹操,真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诸葛亮:“《管子·形解》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李斯想起自己曾经的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始皇也想起来了,这是李斯第一次崭露锋芒,让他眼前一亮,他满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位能臣贤才!如今看来,能臣是真,贤才却要打个问号。
  孙策:“他是在劝良禽择木而栖。”
  周瑜:“天下三分,有才之士不免多加衡量,他却想要将所有人才都招揽过去。”
  刘备:“曹贼何其荒谬,居然敢以周公自比,周公还政成王,他怎么不照做!”
  诸葛亮:“他想要天下归心,真是好大的口气!”
  法正:“其篡汉之心昭然若揭,难道能凭此诗欺骗后人吗!”
  评论区
  “能读懂这首诗的人才是曹操要找的贤才,连考察这一关都省了呢。”
  “有人说,他在赤壁之战前写这首诗是为了招揽孙刘阵营的谋臣武将,所以这也是一首招降诗。”
  “还有人说,他招降的对象是刘备孙权本人。”
  孙权、刘备:呵呵,欺负我们不会写诗是吗!
  曹操也有点怀疑人生:“我有这样的意思吗?”
  “曹操懂什么《短歌行》!”
  文章写出来就不属于自己了,如何解读全看读者的心态。
  ……
  【很明显这是一首招贤诗,曹操在其统治范围内打击豪强,唯才是举,给庶族寒门子弟提供了大量的上升通道,但他还是求才若渴。而诗歌所能表达的感情,是政治文件所无法达到的。诗中“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都是古代学子的代名词,他希望天下的名士都来投奔自己,他可以用盛大的宴会欢迎所有宾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