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曹操还写了不少游仙诗,但这些诗这不同于一些人消极避世的思想,而是祈求长生,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完成大业!】
  【但他又是非常现实的,他非常明确的意识到人的寿命不是天注定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年寿短长并不全由于天命,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并积极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天幕中出现了曹操的诗,平行时空的观众们看的异彩连连!
  “政通人和,物阜民丰。”
  “这就是大同世界。”
  “他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的理想世界。”
  “文如其人?”
  “还是文过饰非?”
  始皇再次与曹操同感了:朕也同此忧虑啊,一旦朕龙驭宾天,大秦能交到谁的手里!
  始皇眼神微垂,看向站在下首的扶苏……
  e=(′o`*)))唉!
  今天又是嫌弃儿子的一天,扶苏虽有所进步,但却还是远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
  【当时的东汉朝廷,皇帝昏庸无能,官吏作威作福,宰相大臣只知争权夺利,官吏选拔只看家室钱财。法律形同虚设,牢狱人满为患。朝廷不惜民力,劳役无度,兵祸连结。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曹操看到了时局之危,也有魄力在自己的治下实现太平盛世,这才是曹操区别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而曹操对文学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汉代文人的思想被禁锢了三百多年,文学成为儒学的附庸,他们只会写歌功颂德的赋,或是没完没了的给儒家经典注释,几乎没有流传千古的诗赋。】
  汉武帝:“大汉没有流传下去的诗赋吗?”
  司马相如老实答道:“回陛下,天幕提到的汉赋只有贾谊的《过秦论》。”
  他们这些汉赋四大家都被天幕一句话带过了。
  东方朔:我连四大家都排不上号呢,委屈,想哭……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世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传统儒学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而文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不再是阐述经义的工具,而是反应现实、抒发感情的途径。】
  评论区
  “儒家的正统思想在汉末战火中轰然崩塌!”
  “皇帝需要仰仗权臣的鼻息才能活下去,这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 ̄︶ ̄)”
  “儒家不仅失去了权威,也不再是道德的标杆。”
  “一切都在崩溃,一切都在重生。”
  “不得不说,这是文学史上的幸运。”
  第177章 三分天下
  【曹操不仅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政治领袖,作为当世豪杰,他非常喜欢以诗言志,这样的导向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气氛。他统一北方后,十分注重文治,对文士礼遇有加,身边很快便聚集了以“建安七子”为首的一大批文人!】
  评论区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得以发展,七言诗从此开创。”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以外,都与曹操相谈甚欢,引为知己。”
  王粲无不感慨道:“吾等都经历过过去的离乱之苦,如同无根飘屏在乱世中沉沦,若不是丞相雄才伟略平定中原,哪有我等如今的安稳生活。”
  只是,他们也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不想只做文学之士啊!
  司马相如在心中遗憾不已:若是能与曹公同游,死无憾矣!
  东方朔与司马相如有同样的感受,他们虽能在陛下面前露脸,却只是一个取悦陛下的“俳优”。他们也想得到上位者的尊重,如同曹操与他的建安七子一般。
  【曹操与其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历史上也只有三苏能与其媲美。曹丕擅长辞赋诗文,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曹植则是大力提倡五言诗,将五言诗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评论区
  “曹植的《洛神赋》真的太美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丕的《燕歌行》也很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燕歌行》可是七言诗的老祖宗,开千古之妙境。”
  “曹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是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但他的诗却受到其政治名声的拖累,不受古人重视,因此遗失了很多,太可惜了。”
  “钟嵘评价三曹,曹操的诗是下品,曹植的是上品。”
  曹植心中自得,嘴上却在谦虚:“植尚且稚嫩,如何能与父亲相提并论。”
  曹操:你好歹将嘴角的笑意压一压,再说这种话。
  “我还是喜欢曹操,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但曹操的诗,却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
  “他不屑于雕琢词句,但他的内容比那些吟风弄月的诗词要出彩的多。”
  “看看时代背景,钟嵘可是南北朝的人。”
  “南北朝的文风讲究华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对于曹操这样古直悲凉的文风自然不喜欢。”
  “曹操的诗在唐宋之后才得到世人的肯定,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苏轼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之影响。”
  “时间是最公平的评价标准,如今曹操的诗有好几首都在我们的必修教科书上,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然而南北朝的诗你又能背出几首?”
  “呃……陶渊明也是南北朝的。”
  “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也没有人喜欢,直到唐宋时期,陶渊明的诗才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大受追捧,成为文人的精神乐园。”
  ……
  【以曹操为代表的这种爽朗刚健充满激情的诗风,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就连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也受到其文风的影响——在曹操二十五个儿子中,有能力争夺储君的有四个人。】
  【曹操的正室夫人丁氏没有子嗣,他的长子曹昂生母早逝,自幼在丁夫人膝下长大,二十岁举孝廉,为人仁爱英武,被曹操当做继承人培养。在宛城之战中,曹昂将生的机会留给了父亲曹操,自己却不幸战死。】
  曹操想起早逝的长子,和离的夫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将来到地下见到子脩,他跟我要母亲,我该怎么回他啊……
  【曹操的次子曹丕天资聪颖,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广学博览,才学出众,六岁能射箭,八岁能骑马,十岁便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堪称文武双全。】
  【宛城之战中,年仅十岁的曹丕死里逃生,回到父亲身边。但此时的他依旧不在曹操的考虑范围内。曹操想越过年长的儿子,立神童曹冲为继承人,可惜曹冲天不假年,十三岁便夭折了。】
  【曹冲死后,曹操又将满腔宠信都给了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出口成章,挥笔成文。他为人坦率自然,简朴素雅,不喜欢金玉装饰,因此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多次表示想立他为继承人。】
  曹丕有些委屈,自长兄去世后,他便是父亲最年长的儿子,后来主母丁夫人归家,母亲卞夫人成为正室,他便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可父亲却从未考虑过他。
  父亲到底有没有想过,身为嫡长子却无法成为继承人,他将来会有怎样的下场……
  曹植内心的喜悦都快要溢出来了,他想与人分享这份欢乐,身边却只有满面愁容的兄长曹丕。
  这时,他才突然想起,天幕曾说,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基业,难道他也如长兄一样早逝了吗?
  始皇有些羡慕,曹操是怎么培养儿子的,他也有二十多个儿子,挫子里拔高个也就一个扶苏能看的过眼。
  刘邦:“曹植生行简朴,聪明练达,也难怪能的曹操喜欢。”
  吕雉冷哼一声:“废长立幼,祸乱之始!”
  刘彻将小萝卜头刘据抱在怀里:“朕的基业只会交给朕的嫡长子,据儿就是最好的太子!”
  刘据只能被动接受老父亲的心血来潮。
  【建安十一年,15岁的曹植随父出征,此后数年随军历程,扩展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流传后世的名篇《白马篇》便是写于征途中。】
  评论区
  “曹植的诗文写的真好!”
  “曹丕的文章就比较柔媚了,他很多诗都是以深闺怨妇的口吻写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