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苍凉雄浑的曹操自然更喜欢曹植的豪气干云。”
曹操默念着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何等的豪情与壮志,子建与孤才是一脉相承啊!
有如此豪情,何愁不能将孤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发展壮大!
【曹操在储位上的犹豫不决,让曹营不可避免的分成了两个阵营。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司马懿,陈群,崔琰等人,拥护曹植的则是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人。他们结党倾轧,互相攻击,争夺世子之位。】
曹操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当年的袁绍刘表都是亡于废长立幼,嫡庶不明。所以,他是不是做错了……
评论区
“一看他们的阵营就能预料出输赢,贾诩、司马懿、陈群都是曹操身边的资深谋士,崔琰是曹营负责选拔人才的主官,他们都为曹操的基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贾诩被评为算无遗策,是能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的大才。”
“陈群是曹营的纪检委员,负责监察百官,制定法度。”
“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植,却不妨碍他支持嫡长子继承制。”
“司马懿就更不用说了。”
“而曹植麾下的人,却与他们不同。”
“丁仪原本与曹操之女有婚约,但他长得不太好看,眼睛很小。于是,在曹丕的建议下,曹操废除了这项婚约,因此丁仪为了报仇,与曹植站在一起。”
“崔琰、毛玠获罪被冤杀都是丁仪的算计。”
曹操眯了眯眼:原以为正礼(丁仪)博学多才,人品出众,却没想到他居然也会行小人之事……
“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博学多才,却恃才傲物,随意揣摩曹操的意图,让曹操很是不悦,最终被曹操杀了。”
……
曹植自认为他与兄长的感情还是挺好的,怎么就结党倾轧了?
曹植:“兄长,小弟愿做中人,为兄长与正礼(丁仪)德祖(杨修)重修旧好,兄长可愿摒弃前嫌,一笑泯恩仇?”
曹丕神色复杂的看着目光清澈的曹植,原来他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啊!
【建安十六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植封平原侯。十九年,曹操南下讨伐孙权,命曹植留守邺城,并以自己为例,勉励曹植,显然已经有了立他为太子的想法。】
【但曹操没想到的是,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他没有上位者应有的政治素养。恃才傲物,不拘小节,却又酗酒成性,毫无节制,甚至醉酒擅闯司马门。而曹丕克己复礼,稳重持重,在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逐渐展露出自己的文才武略。】
曹操惊呼:“司马门!”
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身为臣子擅闯宫门,曹植这是将自己的把柄送到了敌人手里。
评论区
“在襄樊之战中,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本想命曹植率军救援曹仁,曹植却醉酒误事,此后曹操再也没有派曹植领兵。”
“曹操是政治家,他是不会将自身的喜好凌驾于大局之上的。”
曹操:呸!孤收回刚刚的话。
曹操怒视曹植:“曹子建,跪下!”
曹植一脸懵的跪下,迎接父亲“爱的教育”……
第178章 三分天下
【建安二十二年,对曹植彻底失望的曹操终于决心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傲娇的想:哼!没得选了,才轮到我,合着我是后娘养的呗!
曹操恨铁不成钢的将曹植怒骂一顿,他觉得自己头风又要发作了,才停下来气喘吁吁地问道:“你可知错!”
曹植忙认错道:“臣知错,臣不该醉酒误事,更不该肆意妄为,让父亲担心了。”
曹操终究还是失望了,曹植的心思根本就不在政治上。
罢了,罢了,不识大体,不明大局,这辈子就安心做一个文人墨客吧。
只是,曹操也不由得为这个儿子忧心,夺嫡失败的他能见容于新的上位者吗?
评论区
“曹丕继位后,曹植依旧放浪形骸,为所欲为。在曹丕代汉自立后,曹植为了汉朝的灭亡而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曹丕极其不满,不免受到曹丕的打压。但碍于母亲卞氏的压力,曹丕最终只能给曹植屡次改换封地,曹植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公子,变成了处处受打压排挤的对象。”
“真是不知所谓!”
曹操也很想好好问问这个儿子:你是真的在为汉朝哭丧,还是惺惺作态,招揽人心。
不论是哪种,都极其不合时宜。
你若是真心为汉朝哭丧,岂不是在骂老父亲做的不对。
若是做给天下人看,对曹魏的声望也是一种打击。
他只能为历史上的自己庆幸,还好没有选曹植为继承人,否则,难保不会他将曹魏的基业白白送给刘协!
曹丕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知道,曹植没有机会了!
【曹植的文章最能体现他的心态转变,他前期的文章都是《白马篇》这样乐观浪漫,昂扬向上的。后期的文章则是忧郁悲愤,抑郁痛苦的。正是因为他有豪情壮志,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更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带给曹植的就只剩下抑郁与苦闷了……】
评论区
“曹植被封为鄄城王的时候,在就藩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感鄄赋》,也叫《洛神赋》。诗人在文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诗人以向其求爱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但人神殊途,两人终究无法在一起。最后他求爱失败,也代表了诗人自己理想的破灭。”
“这不是写给甄姬的吗?据说曹植暗恋甄姬,本想求娶甄姬,结果甄姬却嫁给了曹丕。”
“因为历史上的甄姬死的太惨了,所以在这个版本中就有了曹丕将甄姬的枕头送给曹植的情节,算是给后人留下一点旖旎的幻想吧。”
“这也太不合理了吧,曹丕知道曹植暗恋自己的妻子,还把妻子的枕头送给他,这得多窝囊才能做得出来。”
曹丕恨不得以头抢地:天幕知我!
甄夫人:我将来死的很惨?
卞夫人:我儿媳那么孝顺贤惠,比儿子强多了,丕儿怎么能做这样不义之事!
卞夫人觉得一定是儿子登基后,贪花好色,儿媳色衰爱弛被他厌弃了。
甄夫人想的更深,她想起自己的过往,会不会是曹丕登基为帝后,不能接受自己曾经嫁过人的事,才会痛下杀手……
“历史上甄夫人并没有留下名字,她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嫁给曹丕的时候已经23岁了,那一年,曹丕18岁,曹植13岁,这个年龄差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吧。”
“而且,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唐朝,距离三国已经过去五百多年了。”
“他们兄弟的关系本就很紧张,全靠卞太后在其中周旋,如果曹植真有这样的想法,你猜曹丕会不会找借口杀了他。”
曹植:我虽然行为无度,喜爱喝酒,但不会做这样的乱伦之事!
曹操:我曹营的风评已经很差了,不用再不遗余力地抹黑了。
曹丕:此赋分明是写给弟妹崔氏的,崔氏死后,曹植很多年都没有娶妻,他们之间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文中以牛郎织女比喻作者,牛郎织女本就是一对,曹植与崔氏也是一对爱侣,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为其感怀也是应有之义。
“女神是古代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诗人对某种美好的追求,与具体的人无关。《离骚》中就有很多关于女神的意象。”
“要说写给谁,也有可能是写给曹丕的,是臣子写给君王的,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无法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兄弟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曹营众人都挺好奇的,一个个将目光游离在曹植曹丕兄弟身上,却不敢问出口。
曹操看到他们的举动,未免他们私底下继续发挥想象,给《洛神赋》编撰出第四、五、六个版本,还是当面说清楚吧。
“子建,此赋到底是写给谁的?”
曹植苦笑道:“父亲,臣尚未写下此赋,也不知那时是何等心情,但绝对与长嫂无关!”
曹营众人终于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虽然解决了内部的麻烦,但孙权刘备可不是吃干饭的,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定会暗中命人传播,打击曹营的威望。
评论区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据说曹丕嫉妒曹植的才华,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做不出来就处死。曹植七步都没有走完,便做出了此诗,足见其才华横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默念着“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感觉这不像是曹植的文风,太直白了。但他还是将锐利的目光看向曹丕,曹丕忙低头服软,等着父亲的接下来的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