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第190章 三分天下
【诸葛亮死后,朝政大权回到刘禅的手中,他按着诸葛亮的遗嘱,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总理国家政事。】
刘备不自觉的皱起了眉头:阿斗自己掌握朝政,他能行吗?
刘备问到:“先生,天幕说的是广都县长蒋公琰?”
诸葛亮:“正是。”
刘备:“吾听闻蒋公琰为广都县长,却整日沉醉不醒,不理政事,可有此事?”
诸葛亮答道:“蒋公琰非百里之才,而是社稷之器。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
刘备:“备可得好好看看,他到底有何才能,能被先生如此看好。”
【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大造舟船,准备走水路再次北伐,但因为朝中群臣掣肘,始终无法成行。六年间,他驻兵汉中,积极防守,也让曹魏无计可施。】
【蒋琬担任尚书令的十年间,蜀汉政局稳定,边境安稳,政通人和,经济复苏,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
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蒋公琰确实是社稷之器,只可惜他不是先生,北伐怕是要成为泡影了……”
诸葛亮也心情沉重。
【蒋琬去世后,费祎接任蒋琬成为大将军,尚书令,掌管国家大事。面对一心想要北伐的姜维,费祎却不同意,他认为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他怎么可能做到。费祎只一心保境安民,寄希望于将来有人能代替自己完成北伐大业。】
评论区
“费祎对投降的人毫无防备,最后被投降的魏将刺杀而死。”
诸葛亮怒其不争:“怎能轻言放弃!”
刘备问道:“费祎是何人?”
诸葛亮如数家珍道:“此人自幼丧父,跟着族父费伯仁生活,其姑祖正是刘璋之母。他尚且年轻,未曾入仕,却与许叔龙、董允齐名,甚有名望。”
刘备看向自己麾下的掌军中郎将董和,“幼宰之子也是少年英杰,何时带来让我等见见。”
董和谦逊道:“犬子董允不如费文伟远矣。”
刘备笑道:“能留名青史的人物定然不凡,何不提前入仕。”
诸葛亮记下,蒋琬、费祎等人都会得到重点培养。
【费祎死后,姜维成为大将军,姜维一心北伐,不理朝政,时任侍中的陈衹兼任尚书令,总理国事。陈衹与姜维一文一武互为表里,两人都一心北伐,为了得到刘禅的支持,陈衹不惜与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虚与委蛇,也让黄皓有了参与朝政的机会,为了后来蜀汉的亡国之祸埋下了祸根。】
评论区
“姜维北伐之心值得称赞,但他一心北伐,却不考虑当时的国力还能不能支撑。”
“武将征战在外,最怕朝中有人有小人陷害。”
“自古文臣武将一心就是最难的,也因此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才会被千古传唱。”
“只有诸葛亮能够将将相掌于一手。”
不等刘备发问,诸葛亮便说道:“天幕之前提过,姜维乃是陇右之人,如今怕是还在为魏国效力。”
张飞急道:“姜维能成为大将军,定然武功卓绝,可不能让曹操抢了先,待某前去陇右将其抢来。”
刘备忙劝阻道:“翼德不可鲁莽行事。”
诸葛亮也道:“此人也能看到天幕,定会有自己的选择,主公只需静待便可。”
天幕剧透姜维会成为大汉的大将军,曹魏还能毫无芥蒂的信任此人吗,只要他是个聪明人,就定会为自己谋一个未来。
远在邺城的曹操立刻下令,召姜维入朝,只是等他的手令到达陇右就不知什么时候了。
姜维如今的上司可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人。
刘备对陈衹其人也很好奇。
司徒许靖道:“陈衹自幼孤苦,在臣家中长大,如今尚且年幼。”这是他家兄长的外孙,可惜……
刘备对此人也算有了一定了解,在心中给他打了个大大的叉,虽有能力,但却谄媚主上,勾结宦官,没有一点文臣的气节。
【陈衹死后,再没有人能够限制黄皓的权利,他阿谀谄媚,哄骗刘禅,干预朝事,操弄权柄,陷害姜维,离间蜀汉君臣。姜维只能避难沓中,不敢再回成都……】
评论区
“董允活着的时候,能够劝谏刘禅,斥责黄皓,董允死后,再没有人敢管黄皓了。”
“董允怎么就没有杀了黄皓呢。”
刘备气道:“大将军被一阉人辖制,满朝文武却不能出言相助,这还是吾的大汉吗?”
刘备将刘禅提溜出来,“宠幸宦官,不理朝政,你是想做汉灵帝!若是如此,不如吾现在就废了你!”
群臣忙劝阻,主公的子嗣都年岁尚幼,废了刘禅又能立谁呢?
天幕根本没有提到几位公子,他们怕是没有任何建树。
建兴年间。
董允命人将黄皓带上来,请刘禅处理。
刘禅一向认为黄皓只是一个小人,根本不必与之计较,却没想到小人得志,居然会产生那么大的恶果。
有相父在,刘禅还没有被黄皓彻底忽悠瘸,对黄皓也没有后来那么宠幸,当即将其赐死。
诸葛亮却意识到了刘禅的软弱无能,他会将朝政大权交给自己,也会在其他人的诱导下,行桓灵之事。
不知我大汉有没有能支撑起来的皇子王孙,哪怕年岁尚小,大汉群臣也愿意扶持啊……
【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他们都是蜀汉的忠臣良将,却都不是诸葛亮,不是“相父”。身为臣子,他们能劝谏帝王,却不会将刘禅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谆谆教导。】
【更可怕的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廷上下忘记了北伐的理想,安于现状。他们在蜀地关上大门,一心过自己的小日子。蒋琬想要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却被其他朝臣阻止。费祎一心只想保境安民,经营蜀汉。而最能继承诸葛丞相遗志的姜维,却连年征战在外,不顾内政,受到满朝文武的排挤。】
晚年的诸葛亮听着天幕的评价,目光中满是悲哀。
蜀汉群臣将丞相当做擎天之柱,最怕见到丞相失望的表情,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诸葛亮沉声道:“我知道蜀汉国力弱小,不比曹魏。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与曹魏比拼消耗,不能拖延时间,若是我们被动防守,定会被困死在蜀地。”
蒋琬费祎等人都低头认错。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只是对刘禅的劝谏,更像是一篇政治预言——刘禅的经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前期亲近贤臣,算是守成之君,后期宠幸黄皓等奸佞小人,彻底沦落为一个昏庸之主。】
刘备对刘禅耳提面命:“亲贤臣远小人,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吗!”
平行时空的刘禅满腹委屈,黄皓说话可好听了,处处为我着想,我哪里知道黄皓是小人啊!
【汉末三国,群星璀璨!自诸葛亮去后,三国的辉煌成为历史云烟,华夏大地即将走向一个混乱与融合并存的时代,这是国人不忍卒读的一段历史,却也是造就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必然历程。】
评论区
“汉末三国似乎消耗了天地间的灵气,此后几百年,都没有如此人才济济的局面了。”
“能不能略过这一段,不想看到魏晋南北朝。”
曹操,曹丕:不能!
刘备,孙权:我想看!
总得知道我一手打造的基业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直播的最后,我们再以一首歌曲来回味诸葛武侯的一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作的词。”
“一个很狂的诸葛武侯!”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臣要从何时论起,那是场南阳的雨,这男儿志在千里,又怎可随风而起。】
“诸葛亮一直在等待自己的明主。”
“二十七岁出山,操劳二十七年。”
诸葛亮也想起了曾经躬耕南阳的日子,那样的日子平淡却也自得其乐。
若是将来天下大定后,他还是想回到南阳,躬耕垄亩间。
【门外是三人而立,总共是三次来去,那管仲乐毅如何,也不过尔尔小国,那天子诸侯又如何,也不过掌中蹉跎,与皇叔三面难逢,自隆中论至云层,这天下人与我不同,方是我诸葛卧龙。】
“三顾茅庐。”
“隆中对。”
“自比管仲乐毅。”
“当时的汉天子也被曹操掌握在手中。”
刘备击掌叫好:“好!”
张飞也嚷道:“霸气!”
诸葛亮……他将手中的羽扇抬起,遮住了自己的脸。
在后人眼中,我居然是这样的人!
没脸见人了……
曹操却眼前一亮,这样的霸气,他喜欢。“孤怎么就没遇到诸葛孔明,不然我们定能成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