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孙权一直没有立皇后,此前孙权最喜爱的妃子是步练师,她虽不是皇后却享受皇后的待遇,但她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且已经去世三年了。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也是孙权的宠妃,对皇后之位志在必得。”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孙和成了太子,王夫人距离皇后之位更进了一步。”
  “对孙权影响最大的不是后宫的夫人,而是步练师给他生的两个女儿。长女孙大虎最初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早逝,孙大虎改嫁全琮,被称为全公主。她虽然是女子,却不甘于沉寂后院,孙大虎与王夫人关系极其恶劣,对孙和也恨之入骨。孙权打算立王夫人为皇后,都被全公主阻止。”
  “孙权生病后,全公主密告王夫人面有喜色,孙权勃然大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郁郁而逝,孙大虎与孙和彻底水火不容,孙权与孙和的父子关系也被消磨殆尽。”
  “太子去宗庙祭祀,与太子妃的家人见了一面,就被诋毁是与妃子家共谋大事,太子还能又什么大事,不就是等着登基吗,孙权对孙和的信任也渐渐消失了。”
  孙策抬手就拍了孙权的脑门一下,“太子是储君,你居然因为一个女儿的几句话,怀疑太子。”
  孙权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就昏聩了,怎么能行事如此反复,以致国事不稳!
  “孙权做的就不对,太子与王爷同等待遇,同居一个宫殿,没有嫡庶礼节之分,怎么表明尊卑。”
  “《周礼》有言: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礼仪就是用来分别嫡庶尊卑的。”
  “原本两人待遇一样,在群臣的激烈劝谏下,才有了分宫而居。鲁王回到了诸侯王的待遇,但他的野心已经被养大了,并不认为自己与太子有什么区别。”
  “全琮当时位列大司马,有他支持鲁王,鲁王有底气与太子争锋。鲁王的属臣不遗余力的诋毁太子与其支持者,欲除之而后快!”
  “东吴才多大地盘,与其内斗不如将视线放到北方!”
  “既然大哥不在了,底下的兄弟就都有了野望。”
  “洪武年间的即视感……”
  第195章 三家归晋
  朱元璋:“……洪武!难道朕的标儿也英年早逝了!”
  他立刻喊道:“太医!快宣太医!”
  朱标心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难怪将来大明的皇位归属四弟一脉……
  朱标看着身边担心自己的父亲和弟弟们,还是冷静下来,先安抚老父亲。
  朱棣眼泪汪汪,不仅是担心大哥,也是在为自己的“清白”而高兴。
  天知道他这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就连他自己也想不明白,有大哥在,他这一脉怎么可能上位?
  天幕终于为他洗脱了“冤屈”,一定是大哥英年早逝,父亲选择自己成为了继承人!
  朱棣:原来父亲这么爱我>(^_-)!
  永乐大帝:你想的还怪好的嘞……
  【因两宫之争朝中大臣也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太子与鲁王。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潭等朝中大员都支持太子,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等人支持鲁王,东吴朝廷上下分裂为两半,困守江左,热衷内斗!】
  陆逊、诸葛恪:长幼尊卑不能乱,我们支持的是太子这个名分!
  全琮:太子非嫡非长,如果不是先太子去世哪里轮得到他。鲁王更加贤明,陛下也更喜欢鲁王,我们支持的是陛下!
  孙权:孤的合肥,孤的天下!
  【这场储君之争持续了整整十多年,这十多年,东吴天灾不断,与魏国的战事也输多赢少,吴国元气大伤。史载“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官寮多阙,虽有大臣,复不信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东吴的政治风气变得极其浮躁。】
  评论区
  “还有大钱、科令修改等等的反馈经济下行的处境出现。”
  “孙权铸大钱,一枚值五百。”
  “孙权铸造的货币重量只有五铢钱的2.4倍,价值却是五铢钱的500倍,这就是抢钱啊。”
  “对于这种将老百姓当成傻子的政策,百姓的反应就是倒退回过去,以物易物!”
  “蜀汉也曾发行过这种币值过大的货币。”
  “古代这种币制改革,就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最终受到压榨的只有老百姓。”
  “货币贬值,物价腾贵,百姓民不聊生。”
  “货币代表的是国家信誉,发行的货币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政权也就与百姓离心了。”
  孙权:“货币不是越多越好吗?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陆逊:“至尊忘记武帝的货币改革了吗?”
  孙权想起来了,天幕曾特意提及的武帝经济改革,若不是桑弘羊,武帝朝就得破产。
  可是现在去哪里找一个桑弘羊啊!
  刘备:“先生,备做错了吗?”进攻成都之后,刘巴曾提出此计,刘备采纳了,似乎并没有天幕所说的那么严重。
  诸葛·在世管仲·亮解释道:“想要百姓相信一枚钱币相当于过去的五百枚,就要拿出足够兑换的物资,平衡物价,稳定市场,不然百姓只会弃之不用。子初(刘巴)之策要与统一物价,公卖制度相结合,故而对我大汉并没有多少坏处,反倒解了燃眉之急。”
  诸葛亮作为古代难得懂经济学的大佬,对后人的解释理解更深。
  【这场两宫之争以孙权废黜孙和,赐死孙霸为终。公元250年,69岁的孙权立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立其母潘淑为皇后,拜诸葛恪为太子太傅。此后幼主继位,让东吴长时间处于混乱状态……】
  短短一句话给孙权带来了无数的问题:诸葛恪刚愎自用,朕怎么会命他为太傅?
  幼主继位,国朝不稳,将来的我是老糊涂了吗……
  他立刻看向评论区,想要找到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评论区
  “不得不说,孙大虎在这次储位竞争中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她发现孙权在疏远太子的同时对鲁王也不满意。恰好孙权的幼子孙亮出生,孙权对这个老来得子非常喜爱,孙亮的母亲潘夫人也非常得宠。孙大虎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她积极结交潘夫人,把自己的侄孙女许给孙亮,孙亮成为太子后,孙大虎的侄孙女成了太子妃。”
  “在孙大虎的谋划下,全氏在东吴的权势达到顶峰,史称: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
  “好耳熟啊……”
  “刘猪猪有话说,这不是金屋藏娇吗!”
  刘彻:污蔑!都是污蔑!
  刘启:朕才不会因他人的影响而易储!
  “国赖长君,三国还是乱世,孙权怎么就敢将皇位交给一个孩子。”
  “同样是失去了年长宽厚的储君,同样是选择幼子登基,孙权的眼光和运气都远远不如刘彻,不论是皇子还是辅政大臣。”
  “孙亮聪明颖悟,虽然年幼却有成人的判断能力,大臣很看重他。”
  “孙亮也是孙权唯一的嫡子。”
  “但他毕竟是一个不能亲政的孩子,朝政大权都要交给大臣掌握。”
  “孙权不是没有年长的儿子,但是皇帝的偏爱,是没有理智的。”
  “孙权临死前还封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五子孙奋,六子孙休都被封王。”
  孙权:请天幕明示,到底哪个儿子能担起重任?
  孙权不由得反思,年老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与汉武帝一样?
  汉武帝极其骄傲,当即表示:“不要与朕比,朕可不会听信谗言,废立太子,而且朕选中的辅政大臣也不会有错。”
  卫青:陛下已经知道未来的历史,说这样的话不会脸红吗?
  汉武帝表示,脸皮是什么,朕没有这种东西。
  【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
  【孙权统治江东的五十年间,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又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福建、两广地区纳入东吴的版图,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与辽东的公孙渊联合,对抗曹魏,虽然东吴大军到达辽东之时,公孙渊已经被司马懿灭了。但此举却开辟了江南到辽东的直达航线,对历史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始皇对比舆图,立刻找到了这两个地方,“原来是从百越直达燕地!”
  李斯:“我大秦有从山东到燕地的航线,也有百越地区到山东的航线。”
  扶苏:“不知辽东有何价值,大秦的楼船也可从百越直达辽东。”
  直接受益者·刘裕:“江左地区能直达辽东,全赖这条航线。”北方陆路走不通,但他们可以走海陆从海上与辽东、高丽贸易。
  江左的纺织品可以到达辽东,辽东的优良马匹也能来到江左,互通有无,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