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公元230年,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这是中国历史上大陆和台湾大规模交往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的最早证明,从此宝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论区
“自古以来!”
“卫温、诸葛直等人给台湾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样重大的地理大发现,影响后世几千年,无论什么样的奖励都不为过。”
“但卫温和诸葛直都因为违诏无功被下狱杀了。”
“只因为他们出发时带了一万人,没有打仗,却只回来几千人,在孙权看来,这就是失败。”
孙权:好了好了,不要骂了,孤这就派人出海!
【孙权是开发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大功臣,但他死后的待遇却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后人早已忘记了孙权曾经的功绩。宋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动摇国家根基。又立幼子为嗣,为权臣乱政提供了历史舞台。因为废立太子事件随意诛杀大臣,直言上谏者被诛杀,废太子孙和的属臣被流放,就连“东吴四都督”之一的陆逊也因此而死。】
虞世南: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曹操、刘备),理弗能逮。
评论区
“晚年的孙权还迷信鬼神,各种意义上都很像低配版的汉武帝。”
“其实在两宫之争中,陆逊的立场是中立的,他认为支持太子和鲁王的人都是在结党营私,在挖国家的根基。他想要维持稳定,但一人之力无法与大势抗衡。”
“孙和的人藏在孙权的床下,偷听到孙权的谈话,被孙权发现,孙权如同惊弓之鸟,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太子属臣都抓了起来,陆逊虽没被抓,也被写信申斥,说他探听宫中机密。”
“陆逊被冤枉至此,不久就郁郁而终……”
刘备对这个名字太敏感了:“陆逊!”
陆逊:“至尊曾经与臣共舞,解衣衣之,推食食之,难道我们之间的信任还不足以抵消小人的谗言吗!”
啊这……
孙权尴尬极了,天幕还要火上浇油。
“陆逊死后,孙权极其后悔,重用他的儿子陆抗,可是陆逊却回不来了。”
孙权:……
第196章 三家归晋
【同时,趁着孙权驾崩,东吴政局不稳,司马师派兵伐吴。司马师出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荆沙)、中路毌丘俭攻武昌(今鄂州市),以司马昭为都督的东路军是主力部队,率军七万进攻东兴城,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军四万阻击魏军。】
【当时天降大雪,魏将胡遵等人因喝酒而毫无防备,吴军如同神兵天降,突袭魏军营帐。魏军争相奔逃,浮桥因超载而断,死于落水和互相践踏的就有数万人,魏军死伤惨重,另外两路兵马见状纷纷烧营撤军,吴军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这次大胜,为诸葛恪树立了无上的权威,诸葛恪晋封阳都侯,加封丞相,都督中外军事。为了收获民心,诸葛恪广施德政,废除监视百姓和官吏的制度,取消关税,减免税赋,惠泽百姓,深受民众爱戴。】
【但此战的胜利也让诸葛恪生出了自负轻敌之心,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诸葛恪兵出合肥北上伐魏,这就是第六次合肥之战!】
诸葛瑾揪着儿子的耳朵:“自得意满,你以为一次胜利就能代表你比司马氏强吗!”
诸葛恪:“……”
上次天幕结束后,诸葛恪就被父亲带到孙权面前请罪,孙权见他年纪尚幼,没有与他计较,但他的仕途却完了。
诸葛瑾恨铁不成钢,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长大后居然变成了这样的德行,难道是我的教育出问题了?
【东吴朝臣都认为国力不支,士兵疲惫,一致劝阻,但诸葛恪不听。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兵二十万伐魏。此举,让东吴人心动荡,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此战,充分暴露了诸葛恪的刚愎自用,心理脆弱。他一意孤行,好大喜功,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枕籍,诸葛恪却满不在乎,一心追求自己的功勋。他视百姓如无物,百姓对他也大为失望,过去经营的好名声荡然无存!】
诸葛亮冷哼一声:“混账东西,滥用民力,难怪会失去民心!”
他这就给兄长写信,惯子如杀子,诸葛家满门清正,可不能出这样的后代!
【回到建业的诸葛恪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更加独断专行,排除异己,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他却一心整军备战,想用更大的胜利洗刷这次失败的污点。】
【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废太子孙和的妻子,当时便有传言称诸葛恪想要拥立孙和为帝。于是,卫将军孙峻与皇帝孙亮合作下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废太子孙和也被牵连自尽。】
评论区
“诸葛恪太自大了,孙峻摆了个鸿门宴,在宴会上乱刀砍死了诸葛恪。”
“自刘邦项羽之后,想在鸿门宴上杀人的都能成功。”
“功高盖主,不知收敛,诸葛恪可能就没想过怎么收场。”
孙权:“原以为虎父无犬子,没想到……”
同为诸葛家的子嗣,诸葛恪怎么就不能学学他叔父诸葛亮。
孙权沉思片刻,突然想起一件事,诸葛恪可是很看不上诸葛亮的。
老年的我眼光居然差成这样,还是东吴人才凋零,已经找不到更好的了?
【诸葛恪死后,孙峻掌握东吴大权,成为新的丞相,大将军。但孙峻为人阴险狡诈,嗜好杀戮,比诸葛恪还要不可一世,无数人想要刺杀他都没有成功。】
【孙峻病死后,他的从弟孙綝成为东吴实际掌权者,孙綝与其兄一样阴险傲慢,随意嗜杀朝中大臣,用重刑统治天下,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评论区
“东吴的大将大臣害怕被孙綝杀害投靠曹魏,曹魏的大将受司马昭排挤投靠东吴,你们真会玩!”
刘备:“孙仲谋的眼光,啧啧!”
孙权:……
曹操:……
【等到孙亮十五岁亲政后,权利依旧被孙綝把持,他不想做傀儡皇帝,想要发动政变杀了孙綝,却被孙綝察觉。孙綝先下手为强,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后又贬为侯官侯,最后孙亮死于遣送途中,年仅十七岁。】
孙权拍案而起:“孙綝奸贼!胆敢废立皇帝,你比司马懿更甚!”
孙策怒目圆瞪:“这就是第二个董卓啊!”
周瑜冷静的分析道:“皇子年幼而无贤臣辅佐,如何能掌控大权,便是刘弗陵也得有霍光辅弼啊。”
【孙綝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为帝,时年二十四岁,史称吴景帝。孙休在位期间,诛杀孙綝,注重教育,想要振兴吴国,却天不假年,仅仅当了七年皇帝便死了。】
【孙休去世的时候,吴国面临内忧外患,交趾郡吏谋反斩杀太守,投降魏国。魏国扬言要南征东吴,实则声东击西,攻击蜀汉,东吴兵分两路,一路北上进攻寿春,一路救援蜀汉……】
【而孙休的太子年仅十岁,其他儿子更加年幼,朝臣们无视先帝的遗诏,拥立了前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继位为帝,孙皓时年二十三岁。】
评论区
“孙休还是想要有所作为的,他将国家大权重新收归自己手中,重视教育和农桑,立五经博士选拔人才,让东吴的政局恢复稳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寿命太短了。”
“他想要用文治稳定东吴,但东吴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北方的曹魏。”
“……”孙权:这就是孤最有作为的儿子?
还是想办法保住长子的命吧,其他人都靠不住!
【继位前的孙皓才识明断,颇有孙策之风,因此被张布等人看中。继位后他大肆封赏功臣,巩固自己的帝位,抚恤百姓,开仓赈济,减省宫女,俭朴自律,俨然一位贤明君主。】
【但好景不长,孙皓很快便暴露了他的本性,他行为暴虐,滥施刑罚,贪酒好色,穷兵黩武,大失人心,导致将领倒戈,民变四起!】
评论区
“孙皓很得孙权的喜欢,给他取名彭祖。”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孙皓就是那个不幸的人,他本来是太子的长子,后来变成废太子长子,然后,他的父亲因牵连进诸葛恪事件被孙峻杀了,母亲也殉情了,那个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对这件事一定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