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首先贾南风掌握朝政大权,其次她杀了司马衷唯一的儿子,还引司马氏诸王入京,所以,她有脱不开的责任!”
  ……
  司马炎拍案而起:“太子妃居然敢杀了我的乖孙!”
  还有八王之乱是什么?
  西晋朝臣:陛下是不是反应太迟缓了,天幕都将司马家骂的狗血淋头了,陛下才开始感到愤怒!
  殊不知司马炎根本不在乎后人的看法,后人骂几句也不耽误他做天下之主。况且这件事本就是满朝皆知的,只是不曾在民间宣扬罢了。
  满朝文武都是司马家的从犯,又有谁比谁高贵呢!
  只要掌握住世家大族,便没有人能够推翻司马家的统治!
  能让司马炎破防的,只有超出他预料的事……
  【从司马懿洛水背盟到司马昭当街弑君,司马家的权势之路,从一开始便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规矩之所以是规矩就在于所有人都要去遵守,司马昭开了一个很坏的头——从此,所有人都不必再守规矩,天下即将滑入比春秋战国还要混乱黑暗的三百年!】
  评论区
  “司马懿背盟后,为他作保的四朝元老蒋济呕血而死,司马昭弑君后,提议斩首贾充以谢天下的陈泰也自杀而亡。”
  陈群不自觉的上前一步:“陈泰,是我儿陈泰!”
  “还有司马孚,为曹髦伏尸痛哭,这是司马家唯一一个没有与司马懿合谋的人。”
  “蒋济就是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用假情报骗了孙权的人,没想到最后却被司马懿给骗了。”
  ……
  蒋济:“噗……”
  其子蒋秀提剑在手,“父亲,若不是司马老贼背信弃义,父亲也不必承受如此煎熬,我这就去杀了司马懿!”
  蒋济忙拦住他:“不要冲动!司马懿没几天好活了,如何帮陛下拿回大权才是最重要的。”
  蒋秀:“父亲,您是当朝太尉,只有您活着才能做到啊!”
  蒋济如何不知:“若不是天幕的提醒,让我撑着一口气,我怕是早就活不下去了。”
  过去曹爽专擅朝政,他便与司马懿合作除掉曹爽,如今司马懿狼子野心,他也要为自己曾经的眼拙负责!
  【曹髦被杀后,忠于曹魏的势力都被一一剪除,司马氏代魏的最后一个障碍也没有了。司马昭彻底撕下了自己的遮羞布,立常道乡公曹奂(曹操之孙,曹宇之子)为帝,这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
  【但是因为弑君的恶劣影响,司马昭只能被迫暂缓代魏的脚步,曹髦以生命为代价,为后来的曹奂争取了一点时间,但曹奂却完全没有曹髦的心志!】
  两汉的皇帝们终于缓过神来,他们这次感觉到了冷汗涔涔。
  刘邦:“后世这些小子真是无知无畏啊,乃公希望曹魏快点灭亡,但不能是这样的方式啊!”
  刘彻冷笑:“呵呵,怪不得后世看不上儒家,朕定下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已经没有任何神圣感了。”
  刘询:“朕过去只是如芒在背,曹髦是真的被权臣一剑穿胸啊!”
  刘秀:“刘协若是有如此气性,大汉说不定还能延续下去!”
  刘庄也肯定道:“曹操是个守规矩的人,他不会行司马昭之事。”
  第198章 三家归晋
  【这件事在晋朝编撰的史书上被以春秋笔法一笔带过,直到唐朝之后编撰的史书才将此事定性为“司马昭弑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为一句成语,成为谋朝篡位,争权弑君的代名词!】
  在史书中记下“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史家当秉笔直书,怎能以春秋笔法掩盖事实。”
  陈寿:我也很难啊,若是将事实写下来,《三国志》得变成禁书!
  春秋时齐国太史:“鄙视!”
  齐国大夫崔杼杀了国君,齐国太史将此事写在史书上:“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这两人也被崔杼杀了,他的第三个弟弟依旧如实记载,崔杼无奈,最终默认了这件事。
  后世的史学家再也没有春秋时期的史家风骨了!
  评论区
  “这件事影响了后来的三百多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并立,多少乱臣贼子弑君自立,都是司马昭开的坏头。”
  “历史是不会被史书上的几句话磨灭的。”
  “规矩一旦破坏,你以为只是你一人能不守规矩吗?不,所有人都会不守规矩的。”
  “东吴灭亡后,贾充问孙皓之前在东吴施行的酷刑,嘲讽孙皓是个暴君,孙皓则反唇相讥:人臣有弑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这就是专门为你设的刑法!”
  “《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等事时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如果真是这样,晋朝早就该亡了!”
  “晋明帝算是晋朝唯一的明君了。”
  曹操冷笑:“晋朝还能有明君!”
  【为了摆脱此事的负面影响,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自身的污点——为此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
  刘备:礼貌吗你?
  刘禅:莫挨朕┭┮﹏┭┮!
  【此时的蜀汉早已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在位时的蜀汉。费祎死后,刘禅不理朝政,黄皓窃弄权柄,以致朝政日非,民有菜色,时任大将军的姜维前后十一次北伐,空耗国力,却没有多少成果。】
  评论区
  “刘禅对姜维的北伐最开始是支持的,后来姜维空耗国力,却没有成果,就被满朝上下一致反对了。”
  “但蜀汉困于一隅,不坚持北伐就是慢性死亡。”
  “自从诸葛亮一死,蜀汉的精气神都被带走了……”
  诸葛亮担忧道:“连续十一次北伐,不知朝中可安稳?”
  刘备也忧心忡忡:“大汉的国力怕是支撑不住了。”
  【姜维,字伯约,出身陇右天水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趁着曹魏没有防备,一举攻破陇右三郡,当时姜维正在天水郡任职,官居郎中!】
  曹操:所以,姜维原本是我曹魏的将领,为何会投靠蜀汉,还成了蜀汉最后的支柱?
  【天水失守之时,姜维正在郡中视察,天水太守马遵得到蜀汉来攻的消息,又听说各地郡县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便怀疑姜维等人心怀二意,撤退之时,直接扔下了姜维等人,连夜逃往上珪。姜维追之不及,附近郡县都不肯接纳他们入城,姜维无奈之下只能投降诸葛亮,就连他的母亲都顾不上了。】
  曹操怒极反笑:“马遵是吗?孤记住你了。”
  好不容易得个大将,居然被奸邪小人送给了敌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但降将姜维却让诸葛亮很是惊喜,诸葛亮考察一番后,便断定姜维是凉州上士,比马良等人还要出色。更难得的是姜维心存汉室,既有胆气,又通兵法,是个可造之材。诸葛亮见猎心喜,打算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马遵顿时大感冤枉:“姜伯约心存汉室,根本不想为大魏效力,臣分明是明眼识人啊!”
  曹操不屑道:“只要入了吾彀中的人才,没有人能够逃脱出去!”
  【此后,姜维一直追随在诸葛亮左右,参与北伐战争,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费祎坐镇汉中,派姜维四处出击。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52年,姜维先后四次出征,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只因在费祎等人的制约下,姜维所帅兵卒不足一万,战役规模都很小,这十四年间汉魏之间再没有进行大规模会战。】
  评论区
  “这段时间,姜维西镇羌族,南抚夷族,兵出陇西,击败郭淮、夏侯霸,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姜维自认为自己来自陇西地区,对当地的羌胡少数民族极其了解,只要他能领兵就能将陇西都收到蜀汉手中。但……”
  诸葛亮面色难看的接上了天幕的话:“在蒋琬费祎制约下,兵不过一万,只能骚扰敌军,却无法取得战果。”
  看着丞相难看的脸色,蒋琬费祎等人颇有些无地自容……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在姜维主导下,蜀汉年年出兵,连续发动七次大规模北伐,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却也遭遇了段谷之战的惨败。】
  【洮西之战发生在公元255年,这一年,长期驻守雍凉的魏国名将郭淮死了,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师也死了。姜维敏锐的抓住了战机,发动大规模北伐战役。】
  【蜀汉由姜维、夏侯霸、张翼三位大将领兵,目标直指祁山、石营、金城!曹魏一方的将领则是长期驻守雍凉,多次击败姜维的陈群之子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雍州刺史王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