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平行时空:原来后世也有天灾,不知他们是怎么应对的?
汉朝皇帝:“将天幕说的都记清楚。”
郎官们的手腕都要抽筋了,不少朝臣也趴在案上,帮忙记录。
汉末三国的豪杰们也在忙着接收天幕的信息,天幕所讲述的未来已经变成了历史,但这些天灾却不会受到影响。
三国之后的皇帝也专注的盯着天幕。
李世民:“希望天幕能讲讲如何预防蝗灾吧。”
朱元璋:“水灾也能说说,比如黄河要怎么治理。”
朱由检:“京师爆发瘟疫,天幕可有治疗瘟疫之法?”
……
【史书记载,从汉和帝年间开始,东汉的天灾便没有停止过。先说地震,安帝年间,每年都会发生大地震,波及天下十几个州郡。桓帝年间多次发生地震,震中就在都城洛阳!灵帝光和年间连续三年四次大地震,民房倒塌,城墙倾颓,城市整体搬迁……】
天幕出现了地震资料片,地面开裂,房屋倒塌,山石崩裂,天旋地转,让平行时空的古人们惊骇不已!
不少百姓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不要降下灾难。
不过也有聪明人,早就明白了天幕的意思,在人群中宣传,只说天幕是帮着大家预防灾难的,不必害怕。
汉和帝刘肇:“快记下来,尤其是评论区。”
评论区有好心人将东汉的天灾年谱都放了上来,一眼望过去都是“大灾,人相食”的字样,看的刘肇心里发慌……
评论区
“地震是地壳深处的运动,人类活动还没办法影响到地壳深处。”
“发生地震的时候要抱住脑袋,就近躲避。最好跑到开阔的平地,以防建筑倒塌砸伤自己。”
“无法及时跑出去就躲在房屋有支撑的地方,蜷曲身体,身体重心降低。”
……
在周围人的解释下,平行时空的百姓们牢牢记住了这几点。
【在当时,山崩地裂绝对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隔几年就会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日食月食更是司空见惯。】
评论区
“四川山脉的崩裂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将原本的道路都截断了,以致于,诸葛亮六出祁山大都因粮道运送不畅而失败。”
诸葛亮:……
【中国身处季风性气候区,水旱灾害更是家常便饭。】
【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淫雨伤稼——淫雨就是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大雨。史书记载安帝年间有五次,顺帝两次,桓帝延熹二年大雨长达五十天,灵帝年间有记载的就有三次大雨,分别长达六十天,七十天,八十天!】
评论区
“连续的大雨庄稼根本活不下去,没有储备粮的人家也只能等死了……”
“还有冰雹,史书记载冰雹像是鸡蛋一样大,到了献帝年间甚至‘大如斗’。”
“这简直就是陨石啊!”
“能砸死人的!”
……
【暴雨之后就是水灾,安帝永初元年,河南新城山水虣出,突坏民田。二年,大水。三年,大水。四年,大水。五年,大水。六年,河东池水变色,皆赤如血……】
【到桓灵之时,史书上随处可见波及数州的大水,冲毁堤坝,淹没良田,毁坏房屋!】
天幕上的水灾更加可怕,如同悬在每个人头顶,马上就要倾泻而下,好在洪水终究退去了……
【除了水灾还有旱灾,安帝时5次大旱,顺帝3次,桓帝2次,灵帝4次……公元194年,三辅大旱,谷价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当时曹操因为没有粮草而解散了自己招募的新兵,皇帝都吃不到饱饭,更何况普通百姓。】
【旱灾过后必会滋生蝗虫,引发蝗灾,蝗虫肆虐,毁坏庄稼,让本就因旱灾歉收的农户彻底失去希望。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卖儿卖女,卖房卖田,沦为流民。】
【古代人们对蝗灾认识不足,有的将其当做神明的惩罚,故而有“蝗神”的说法,直到宋朝还普遍认为蝗虫和鱼能够互相转化。】
评论区
“蝗虫没有成灾之前是能吃的,烤着吃像是虾米的味道,营养丰富,肉质鲜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十分丰富。”
“蝗虫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是一味中药。”
“吃蝗虫长大的鸡鸭都比普通的鸡鸭肥硕。”
……
不少人眼前一亮,他们已经打定主意,等天幕结束后,就去田里找蝗虫,给家里增加一点腥味,还能避免来年蝗虫成灾!
统治者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为了鼓励百姓积极捕杀蝗虫,朝廷甚至可以用粮食交换。
【蝗虫原本喜欢独来独往,无法形成灾难,但他们有时会改变习性,群居生活,大量聚集,集体迁徙,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蝗灾。】
【蝗灾主要就是由干旱引起的,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干旱环境下蝗虫可以快速繁殖生长,每平方米的土地能产20万到40万颗卵。】
【想要防止蝗灾的爆发,最主要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一个山清水秀没有裸露土地的地方,蝗虫是无法繁殖的。】
李世民震惊道:“前朝炀帝兴建大兴宫,将三辅的树木都砍伐一空,没想到居然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魏征上奏:“臣提议组织百姓植树种草。”
房玄龄也赞同:“这是一项短期内看不到利益的工作,但想要从根本上预防蝗灾,就必须去做。”
杜如晦附和道:“我等不能将此事留给后人。”
李世民微微颔首:“下朝后,诸位爱卿拿出一个章程来。”
……
【预防蝗灾还可以喷洒药剂,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比如各种鸟类,爬行类动物。】
评论区
“还有鸡鸭,两千只鸭子就能消灭四千亩地的蝗虫。”
刘备:“流民人相食,见到鸟儿都想尽办法打下来吃了,哪里会去保护。”
诸葛亮:“不知是什么药剂能消灭蝗虫……养殖鸡鸭倒是可以操作,不仅能预防蝗灾,还能让百姓多一分收入。”
……
【当然,很多自然灾害都是叠加在一起发生的,地震通常伴随着饥荒,大旱通常伴随着蝗灾,暴雨与水灾共存,频繁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欠收,人口大量减少。百余年间,仅日食记载便有28次,强地震18次,引发海啸3次,6次洪涝,7次大疫,7次蝗灾……】
刘彻已经能想象到当时的思想有多么混乱了,他将目光转向阶下的董仲舒,董仲舒神色僵硬,面沉如水。
董仲舒心中哀嚎:老夫提出的天人感应本是为了限制皇帝权利,禁止他们肆意妄为。没想到后世有这么多天灾!
若是将其都归咎于皇帝的德行,大汉朝廷岂不是每年都会遇到统治危机!
虽然东汉末年的皇帝确实不怎么样,但也有汉和帝和邓太后这样的英明君主啊!
董仲舒已经能预见将来被工作压垮的自己:完了,大一统理论必须更新版本,不然定会被皇帝嫌弃。
汉武帝:……
第202章 天灾人祸
【天灾总会伴随着人祸,东汉早年政权平稳之时,天灾到来,皇帝会平理冤狱,诛杀叛贼,以此安定民心。但到了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年间的天灾总是与朝廷倾轧,争权夺利,还有兵祸连在一起的……】
评论区
“史书上记载的天灾之后总会加上当年大事,比如皇帝去世,比如权臣秉政……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在天人感应的影响下,当时的士大夫都认为天灾就是因为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的。”
“汉安帝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地震,波及十多个郡县。邓太后掌权时,朝臣将地震的锅都甩给了太后。但邓太后死后,地震依旧不停,朝臣只能将锅给了皇帝,说小人乱政,皇帝不能明察。”
“但无能就是皇帝最大的罪过啊!”
“顺帝时发生大旱,李固上书弹劾梁冀,说天灾都是因为梁冀掌权引起的。本来应该由朝廷主持赈灾济贫,安抚百姓的时候,中央却在忙着政治斗争。”
曾经在安帝朝将锅甩给邓太后,在顺帝朝弹劾梁冀的朝臣代表李固:别骂了别骂了,老夫已经知道错了……
“光和元年汉灵帝诏策问对:为什么每年都有蝗虫成灾?蔡邕答道:大作不时,天降灾,厥咎蝗虫来。帝贪则政暴而吏酷,酷则诛深必杀,主蝗虫。蝗虫,贪苛之所致也!意思是:统治者贪婪不施德政,官吏严刑峻法,才导致了蝗虫成灾……生生将天灾变成了争权夺利的人祸。所以这一年,朝廷大规模迁徙百官,得到任命的官吏都去汉灵帝的西园上贡,还有谁会管百姓的死活!”
“中央已经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底下的官员自然不会自找麻烦,只要离开蝗虫肆虐的郡县,多花点钱算什么,反正很快就能赚回来……(。-`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