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当时罗马一天有两千人因瘟疫而死,包括贵族精英,很多地方因为行政官突然去世,社会基层治理瘫痪。这场瘟疫几乎摧毁了罗马帝国的秩序,各行业都变得岌岌可危,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203章 天灾人祸
  【战乱使得东汉王朝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不得不被迫转移,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也加剧了瘟疫的传播。譬如:董卓强迫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尚且需要控制人口的流动,更何况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极其落后,再加上朝廷的不作为,导致无数人染疫而亡,尸横遍野。感染瘟疫而死亡的人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又造成了更多人口的感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曹操沉吟:“控制人口流动?何其艰难!”
  曹丕:“天幕的意思定不是简单的封城,任其自生自灭,而是保证基本生活之后,限制百姓外出。”
  曹操:“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朝廷,一群不畏死亡的廉吏,还要有充足的物资保障。”
  ……
  【如此严重的社会危机却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皇帝贪图享乐宠幸宦官,朝臣争权夺利著书养望,地方父母官都是买官上位的贪婪暴虐之徒,对疫情视而不见……就在朝野上下着眼于两次党锢之祸,宦官与士大夫图穷匕见时,民间因为疫情而死的人已经数不胜数。】
  评论区
  “感觉古代的百姓和统治者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每次改朝换代就是打破这种阶层限制的时候。”
  “瘟疫并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地位便放过你,若是疫情无限扩大,那些士大夫也不可避免。”
  ……
  这些警告被平行时空的统治阶级当做了危言耸听,他们自认为自己住在高高的城墙之内,只要控制住城门,不要让疫情在城内蔓延,就不会波及到自己!
  【其实当时的统治阶级对瘟疫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曹植在文章中称其为“疠气流行”,病因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张仲景也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将建安年间的大瘟疫归为伤寒。】
  【但愚民政策之下,民间依旧不知瘟疫的成因,将其当作鬼神作祟。秦汉时期,民间流行一种“追傩”的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底,立春的前一天,几百名童子头戴红巾,身穿奇异的服装,手持桃弓棘矢,做着奇怪的动作以驱赶恶神。】
  【曹植在《说疫气》中提到: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因此:愚民悬符厌之。当时的人们佩戴香包和符纸用来驱邪避瘟。】
  刘备:“天幕的意思是要将这些知识都教给普通百姓?”
  诸葛亮:“主公不必烦恼,天幕就是最好的宣传工具。”
  刘备:“仓廪足而知礼节,百姓人人明理是件好事。”但会不会增加治理上的难度?
  【瘟疫之后,十个州的人口都比不上过去一个州,这样的比例便是在士大夫阶层也不可幸免。】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被曹操处死,阮瑀早亡外,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五人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王粲的孙子,著名经学家玄学家王弼也死于瘟疫,年仅二十三岁。还有曹魏权臣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因瘟疫去世……可见瘟疫的传播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天幕提到的几人都震惊了,他们身强体健,还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死之事。
  心神震荡之后,他们无不专注的盯着天幕,期盼着天幕多讲一些瘟疫的预防治疗之策。
  【曹植的《说疫气》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亲人去世的悲痛,有的全家病死,有的一族俱亡。】
  【生命的短暂让文人的心态也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瘟疫面前,人类无比渺小,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西汉时期壮美华丽的赋逐渐转变了风格。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绝不是无病呻吟。】
  曹操身体微微前倾,作为北方最大的诸侯,若是他的儿子们都要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那普通百姓还能有活路吗!
  评论区
  “汉朝是以孝治天下,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但东汉末年人相食的人伦惨剧,打破了儒家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独尊儒术已经行不通了。”
  “儒家面对乱世的无力,为道家的兴起,佛家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魏晋流行玄学,士人崇尚清谈,追求用丹药长生,还大量服食五石散。”
  ……
  董仲舒痛苦脸:工作量再次剧增!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儒家学说适应乱世的社会环境呢?
  ——这个问题也是孔子孟子苦苦求索而不得的。
  【面对瘟疫的束手无策,也推动了宗教神鬼文化的盛行与传播,汉末兴起的天师道割据一方,创造了一个原始乌托邦社会。太平道酝酿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深深撼动了汉王朝的统治根基。魏晋时期则是清谈成风,道家佛家兴起,儒家思想进一步被压制。】
  评论区
  “张角的太平道便是以给百姓施符水治病,短时间聚集了数十万信徒。”
  “面对疫情,百姓只能被动等死,本该发挥作用的朝廷对此视而不见。只有张角看到了他们的痛苦,侥幸活下来的人自然愿意为张角而死。”
  ……
  【如果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上天也相应的给了破局之法——医圣张仲景!】
  曹操惊喜:“医圣!圣人啊!”
  刘备震惊:“难道张仲景能够解决瘟疫。”
  孙权立刻行动:“发动所有力量,查探张仲景的下落。”
  张仲景的小徒弟惊奇的看着师父:“师父,天幕说的是您,您是医圣!”
  张仲景微微一笑,“看来老夫找到了瘟疫的治疗之法。”
  说罢,他将笔墨备好,准备抄未来自己的作业。
  古往今来无数医者都兴奋不已,这还是天幕第一次提及医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因父亲在朝为官,他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接触到很多书籍。但当时人心涣散,朝政不安,战乱频仍,兵祸连结,百姓饱受离乱之苦,再加上疫病流行,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而官府却只顾争权夺利,压榨百姓,因此他对当时黑暗的官场极其反感。】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要成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医者,并顺利拜师学艺。】
  战国时期,刚从齐桓公(田氏)的王城逃亡秦国的扁鹊不由得驻足观望,没想到他的故事也传到了后世,不知他编写的《内经》、《脉书》有没有流传下去……
  【在老师张伯祖的教导下,张仲景博览医书,仔细专研《素问》、《灵枢》、《难经》等古代医学著作,吸收各家所长,收集民间验方,研究民间土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很快便成为一个有名的医生,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
  【汉朝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察举制,规定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孝廉一人,张仲景出身世家,又有一定名气,很快便被举荐成为孝廉。尽管他厌恶官场,却不得不走马上任,在建安元年成为长沙太守。】
  曹操挑眉,“果然是他!”
  长沙太守张仲景最有名的不是他的治理能力,而是他的离经叛道,身为士族却整日与庶民混在一起,在士林圈子中风评可不怎么样。
  过去看不起张仲景的士人看到天幕的介绍,无不惊慌失措,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呢。
  原本有一位医圣就在自己面前,自己却没有珍惜,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瘟疫,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尊,登门致歉。
  【成为一郡之长并不妨碍张仲景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业,当时有规定官员不能随意进出民宅,但不接触百姓,怎么给他们治疗呢?张仲景灵机一动,我不能去民宅,百姓可以出入衙门啊。于是他便选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打开衙门,接待百姓来问诊——这便是后世“坐堂”大夫的由来。】
  【张仲景的行为在士林中是绝对的异类,但这样的行为却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震动,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对张太守更加爱戴。这件事传播开来后,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求医,张仲景对此来者不拒。】
  【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张仲景辞官隐居岭南,一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多年的行医,让他看到了民间疾苦,看到了瘟疫对百姓的摧残,对瘟疫的研究也成为了他贯穿一生的使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