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为了凝聚内部力量,一致对外,司马炎施行怀柔政策。对废帝曹奂,刘禅等人施以优待,安定人心,而曹魏时期的高官显贵大都成为了晋朝的开国功臣。】
  评论区
  “他将古代的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名号同时设置,号称八公,以此笼络人心,将功臣勋贵都绑到司马家的船上。”
  “世家在曹操统治时期被压制的太狠,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给他们解了禁,到曹叡曹芳时期,世家已经在朝堂掌握了巨大的能量。”
  “司马炎能上位全靠世家支持。”
  “这个皇位就是跟世家买来的吧。”
  ……
  曹操嘲讽道:“忠臣不事二主,晋朝开国可真是容易。”
  刘备孙权也很是不悦。
  这天下,你可以争,可以抢,但你不能偷。
  司马氏摘桃子的行为,任何一位有志之君都不会喜欢。
  【司马炎在曹魏政治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确立了三省制度,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位同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尚书: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
  【三省制取代了秦汉时的三公九卿,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利机构,当然此时的三省六部还只是雏形。】
  始皇终于见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记下来。”
  扶苏立刻动手,将其记录下来。
  萧何分析道:“三省制别有不同,似乎是对相权的限制。而六部不过是九卿改头换面之后的产物。”
  李斯倒吸一口凉气:“以三省分割相权!”
  始皇目光变得幽深,不过三省六部还只是雏形,他想看看此制度将来的发展。
  【司马炎革新政治,执政宽松,无为而治,振兴经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推行法治,俨然一副明君之相。】
  评论区
  “当时的太医献上了一个羽毛织就的衣服,司马炎当着众人的面烧了它,以示自己厉行节俭的决心。”
  “……演的一点都不走心。”
  “汉文帝厉行节俭是缩减后宫,释放奴婢,他的宠妃都只能穿无法盖住鞋面的裙子。”
  “汉明帝饮食简单,衣着朴素,甚至亲自下地耕田。”
  “曹操是以身作则,开源节流,不重物欲。”
  “司马炎则是磨炼演技。(* ̄︶ ̄)”
  司马炎气道:“天幕欺人太甚,凭什么说朕不是真心的!”
  朕不过是做了曹魏曾做过的事,怎么,难道曹丕能做,朕便不能做,为何后世对朕的鄙夷这般明显!
  【太康元年,司马炎颁布《泰始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能够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江山。】
  【《泰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南北朝乃至隋唐的律法无不打着它的烙印。】
  评论区
  “以五服入律,就是在法律层面上规定可以亲亲相隐,父母杀了子女罪过减轻,子女杀了父母罪加一等。”
  “法律明确规定贵族犯罪可以以爵位官位抵罪。”
  “这破坏了法律的公平。”
  “晋朝不能提倡忠,可不就要大力倡导孝了吗!”
  ……
  这部律法让先秦的法家儒家都很不满,李斯像是吃了一口苍蝇一样,淳于越也很是郁闷。
  商鞅:“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律最重要的就是公平!
  淳于越:“儒者以思想教化百姓,怎能强行规定伦理道德。”
  将礼法放到法律的框架下,这是后来三纲五常被上纲上线的开始。
  李斯怒道:“儒家的思想如何能融入我法家。”
  儒家讲究礼仪尊卑,法家讲究公正无私!
  【司马炎废除屯田制,颁布了户调式,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曹操皱眉:“孤的屯田令被废了!”
  曹丕猜测到:“屯田能保证国库的收入,但百姓的积极性不高,整体产量反而降低了。”
  曹操也明白这一点,屯田本就只是一个战时政策,不能长久。
  【占田制规定了百姓能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允许百姓自行开垦荒田,但不论他们占有多少田地,都要按照规定的数量定额缴纳赋税。这不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而是为了保护世家大族的特权,因为在这项制度下,世家大族已经占有的土地人口都归他们自己所有。】
  【在荫客制的保护下,官员可以荫庇亲属门客,他们的子孙后代即便不是官吏也能占有大量土地,且免除徭役,最多可达九族。】
  曹操冷笑:“呵!依旧是收买贵族这一套,根本没有想过百姓的死活。”
  曹丕:“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弊端,但长此以往天下土地泰半都会被世家占据,普通百姓又会沦为流民……”
  评论区
  “汉末死了四分之三的人,到处都是荒地,百姓有足够的土地生存,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所以这段时间是封建社会赋税最低的时候。”
  “可见只要起点足够低,稍微做一点事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戴。”
  “几代之后,世家大族可以依靠政策明目张胆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百姓变成流民,他们继续招揽流民形成隐户,国家人口减少,税收减少,普通百姓被摊派的税赋增多,百姓没有那么多土地交税,只能沦为流民,形成恶性循环……”
  “放心,晋朝没有几代之后了!”
  ……
  【因着这一系列政治改革,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一片战后繁荣之景,史称“太康之治”。】
  【但太康之治不仅时间短暂,只有短短十年,也并未真正惠及天下百姓,还埋下了晋朝灭亡,中原沦丧的祸根!】
  司马炎坐直了身子:“什么叫中原沦丧!”
  第207章 八王之乱
  【晋朝的选官制度沿袭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正官掌握在改朝换代后依旧荣宠不断的官僚贵族手中,品评人物只看他们的门第出身,才干与品行不受重视,因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心里十分膈应,晋朝抢了魏朝的天下,用着魏朝的制度,还将其改的面目全非。
  他觉得始皇一定能明白他此时的心情。
  始皇:……不想与你共情!
  【这项制度的弊端在当时便有人看到,时任尚书的刘毅上奏说:如今选拔人才只看中正官的喜恶,不看才学,是“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同时期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
  评论区
  “只要家室好,有个好名声就能当官,还有谁去努力学习呢。”
  “掌握选官权的中正官,要公报私仇可太容易了。”
  “名为中正,实为奸府!”
  ……
  【得到上品评价的官僚子弟很容易进入仕途,升官也很快。他们担任的官职都是尚书郎、秘书郎等皇帝身边的闲职,位高权重,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清官,即“清要之官”。】
  【相对的那些做具体事物的官吏便是浊官,他们多是为寒素准备的,清官看不起浊官,高官显贵子弟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整日无所事事,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鄙视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员。】
  评论区
  “当时的人认为高品的人才必定是贤人,贤人自然不能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辱斯文,也容易出错。”
  “等到他们熟悉官场制度后,就能直接升为一地主官或进入中央三省,依旧是什么都不干,有错就推给下属。”
  刘·实用主义者·丞相收割机·彻: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惊!
  这样的官员在汉武朝活不过三天……
  “所谓的清官甚至不愿意与寒素站在一起,宋文帝亲自下旨为他的宠臣张目,都无法得到士族的礼遇。”
  “宋武帝刘裕的母家侄子去拜访士族首领王僧达,王僧达一句话都不跟他说,仿佛一开口就脏了自己的嘴一样。”
  刘裕无奈:“这孩子干嘛要自取其辱。”
  齐武帝萧颐叹气:“士大夫不是天子可以任命的。”
  “士庶之别,清浊之分是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
  “世家大族操纵舆论,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利,即便改朝换代也不影响士族的权势。”
  “为了防止寒素伪造身份混入士族阶层,士族编撰了一个百家谱,朝廷选人还要熟读世家的谱系。”
  始皇:“荒唐!”
  刘彻:“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吧。”
  “寒素与士族不能通婚,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桓温想给自家儿子聘娶手下长史的女儿,但他的长史姓王,是士族王家的人,根本看不上桓温的出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