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这可是唯一做过两朝皇后的人!”
  被囚金墉城的羊献容眸光微闪,天幕的意思是……
  吕雉瞪大了眼睛:“两朝皇后!不会是……”
  难道灭了晋朝的开国之君又将其收入后宫?
  刘邦吃惊道:“这得是什么样的美人才能得到如此宠爱。”
  灭国后收下前朝的女人,这是常规操作,但将其封为皇后,可就不简单了。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前后延续长达十六年,参战诸王相继败亡。带给了普通百姓巨大的苦难,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西晋国力也消耗殆尽!】
  【直到公元307年初,晋惠帝司马衷暴毙,死因不明。司马衷之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统摄朝政——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了!】
  司马炎强撑着身子,像是安慰自己一样说道:“叔父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好的名声,为人谦虚谨慎,备受朝野敬重……还有机会……”
  他也知道自己的语言有多么单薄,但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评论区
  “司马衷可能是被司马越毒死的。”
  “司马越得到了大权,怎么可能让一个傻子皇帝压在自己头上。”
  司马炎再次呕出一口血,面上失去了所有的光彩,整个人都灰败了下去。
  卫瓘等人彼此眼神交流,却没有人开口提醒皇帝。
  “八王之乱”波及几十个诸侯王,司马氏宗亲几乎无人幸免,皇帝能下定决心废黜分封制吗!
  最重要的是,在废黜分封之前,诸侯王会不会直接叛乱,围攻中央。
  当然,在头脑清醒的人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太子人选,只要继任之君能够稳住局面,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晋怀帝继位后,改元永嘉!】
  评论区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这是一个可以与靖康相提并论的耻辱年号!”
  “楼上还漏了一个天宝。”
  曹操:“八王之乱居然还不是最坏的结果!”
  郭嘉:“权利不会出现真空,自会有人站出来收拾司马氏留下的烂摊子。只不过中原已经被打掉了元气,怕是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他们的目光都看向了北方,那些不安分的游牧民族定会趁机南下!
  晋朝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衣冠南渡”四个字。
  衣冠特指高门显贵、士大夫阶层。
  晋朝的士族原本对天幕所言的八王之乱并不在意,他们相信不论哪个诸侯王上位,都要靠着他们治理国家,至于普通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但衣冠南渡的指向性太明显了,北方的士族居然也要跑到南方去避难。远离故土后,他们赖以维系的“高贵血统”还有用吗?
  晋朝灭亡后,下一个朝代还会与士族共治天下吗!
  【司马炎为防止地方割据去州郡兵权,反而导致了各地叛乱四起之时,地方无力抵抗,治安混乱,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天下如同一盘散沙。】
  【这场战乱对天下百姓造成的伤害不亚于汉末百年争霸,每一场战斗动辄数十万人死亡,中央和地方势力都被严重削弱,朝廷管控不到的地方叛乱趁势而起,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烽火燎原。】
  【八王之乱以极其极端的方式向世人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畸变,过去约定俗成的秩序彻底崩溃,把所有人推向了动乱的深渊!】
  【饥荒、瘟疫再次席卷中原大地,在太康年间好不容易得到土地的百姓再次被迫成为流民……】
  评论区
  “还不如汉末几大势力争霸的局面。”
  “社会风气的变坏从洛水背盟、当街弑君开始,八王之乱是最极端的体现。”
  “时任宁州刺史的李毅病重不能抵挡叛乱,给朝廷上书说:我平叛无能,希望朝廷能派援军前来,若是援军无法到达,好歹派一个官员将我斩首。但朝廷忙于内战,就连一个监斩官都派不过来。”
  “所以我们的课本上根本不提太康之治,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民族融合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这是充满血色的一页……”
  【司马炎有鉴于魏朝禁止外戚、宗室掌权的弊端,推行分封制,是八王之乱的前提条件。士族门阀的恶性发展,是八王之乱的政治基础。宗室子弟掌控地方军权,是动乱的军事基础。】
  【最重要的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嗣,司马衷无法掌控朝政,宗室外戚争权夺利,导致贾南风专权,这是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
  【而这一切都能归咎于晋武帝司马炎的私心!】
  司马炎终于如愿以偿的晕了过去,不用再面对朝臣异样的眼光。
  他一回到内殿就醒了过来,将所有侍者赶出殿外,独自一人在殿中听着天幕的声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成功吃鸡的司马越并不是司马懿的后代,而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他生性狡诈,擅长隐忍,在诸侯混战的末期突然崛起,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被内战掏空的烂摊子。】
  曹操讽刺的对着司马懿一笑:“司马仲达四代人的努力给别人做了嫁衣啊!”
  司马懿:……
  【比起混乱的内政,更大的危险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便内迁河内郡,聚居在今山西一带,曹操曾为他们划分五部,分而治之。司马炎也曾诏令少数民族内迁,因此,以匈奴、鲜卑为首的少数民族早已越过了长城防线,定居在北方大地。】
  【匈奴接受晋朝的招安,盘踞在洛阳之北,随时准备咬中原王朝一口。八王之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在中原王朝忙于内斗,国力衰弱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已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断南下侵略蚕食。】
  【八王之乱中,司马腾与王浚联合乌丸、鲜卑等势力攻击司马颖,司马越也与鲜卑骑兵联合,司马颖便向匈奴求援。在这场大混战中,司马颖兵败,但匈奴骑兵却没有退出中原。】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自立,建国成汉。匈奴人刘渊建国前赵,自称汉王。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大地为止,在此期间超过二十个政权相继建立,其中有十六个较为强大,史称“五胡十六国”!】
  评论区
  “五个凉国、四个燕国、三个秦国、二个赵国,再加上成国、夏国,一共十六个。”
  曹丕似笑非笑道:“一百三十年,十六个国家,一个国家都分不到十年……”
  第212章 五胡乱华
  【当时的人也曾看到游牧民族内迁杂居带来的民族矛盾,江统郭钦在《徙戎论》中提到“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主张对游牧民族分化瓦解,并将其中有野心的部落强制迁徙,但此策并没有得到贾南风的重视。】
  江统:“北方异族与中原百姓屡次爆发矛盾,不得不防!”
  郭钦:“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不可放松警惕。”
  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了。
  曹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曹丕:“父亲可要将其驱逐出去?”
  曹操摇了摇头:“匈奴、鲜卑内附多年,强行迁徙必会引发动乱,先稳定中原局势才能谋划异族。”
  【此后,不到十年,便发生了五胡乱华之事,因此后来的朝代对《徙戎论》极为推崇,认为江统等人有远见卓识。】
  【但五胡乱华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我们可以发现《徙戎论》沿袭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看法,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但游牧民族内迁是有各方面原因的,东汉气候恶劣,天气干旱,气温降低,北方草场萎缩,草原民族南下是必然的选择。再加上汉末中原大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北方地广人稀,长城防线已经失去了意义,少数民族内迁有其历史必然性。】
  评论区
  “在封建社会,人口就代表实力。中原人口骤减,曹操司马炎都需要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增加自己的实力。”
  【据统计,内迁的胡人有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八王之乱后,北方的总人口1500万,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少数民族。】
  汉武帝面色难看,“汉人居然只有三分之一,中原大地还是汉人的土地吗?”
  这样的人口结构十分危险,以少数群体统治多数人,早晚会爆发矛盾。
  【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数百年,写汉字,说汉话,接受汉族教育,若是强行将其遣回北方,定会引发动乱。】
  【因此,少数民族内迁只是五胡乱华的一个前提条件,司马炎罢除州郡武力,八王之乱耗尽王朝元气,才是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