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拓跋焘忙令郎官侍从记录。
【均田令一出,无数贫困百姓获得了土地,背井离乡的人们重回家园,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赋税更容易征收。对于豪强贵族来说,均田令也没有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自然不会激烈的反对。】
评论区
“朝廷分给贫民的土地都是无主的荒地和国家拥有的土地,没有触动权贵的根本利益,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土地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
“豪强家里的奴婢也能与平民一样得到土地,这些土地都掌握在豪强大族手里,他们能合法得到比普通百姓多得多的土地。”
始皇若有所思,问扶苏有何感触。
扶苏思索片刻答道:“我大秦命黔首自实田,六国遗贵的土地也保留了下来,给了他们暗中作乱的资本,若是能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
始皇:“军功爵制呢,按制,无功的黔首不得受赏,如何分配?”
扶苏:“均田制有露田桑田之别,大秦也可分为永业田与功业田之别。”
在保证所有黔首都能活下去的基础上,奖励有功之人。
始皇没有表示自己的意见,只说:“写个折子递上来。”
【在均田制实行过程中,朝廷发现隐户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农民被豪强大族控制,三十、五十家被认为一户者比比皆是,均田制施行之初便面临巨大的挑战。】
评论区
“北魏原本的地方制度是宗主督护制,这是一种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妥协之策。”
“永嘉之乱后,北方的大地主多修筑坞堡,聚族而居,坞堡周围的农民依附他们生活,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拓跋焘统一北方后,无法解决这一现状,只能承认这些坞堡主的地位,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百姓,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百姓都被宗主掌控,朝廷的赋税来源就减少了。”
……
【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冲提议实行秦汉时期的三长制与新的租庸调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由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管理,租庸调执行统一的标准,统一法令,公平徭役,减轻赋税,从基层瓦解豪强隐户。】
【豪强大族抵制三长制,却慑于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不敢轻举妄动。新制度使农民得以摆脱豪强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税来源,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于是海内安之”。】
拓跋焘双眼一亮:“还能这样!”
拓跋晃劝父亲冷静一点:“若是实行此策,必会遭到豪强地主的激烈反对,北方刚刚统一,尚经不起这些风浪!”
拓跋焘冷笑:“谁敢反叛,问问朕的马刀答不答应!”
他就不信,几十年后能实行的政策现在却不能执行!
第237章 南北对峙
【均田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北魏灭亡后,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创立府兵制,一直沿用到唐朝的开元年间。均田制也被后来的两税制取代,实行时间长达三百年。】
评论区
“均田制依旧是封建统治者对地主兼并土地的一种缓冲,并没有强征地主的土地。”
“分给百姓的都是国家掌握的土地和无主的荒地,在乱世结束统一之初,有大量抛荒的土地可以分给百姓,但国家安稳后,荒地越来越少,这一制度就施行不下去了。”
“从北魏到唐朝初年,战乱不断,治乱循环中,均田制有其存在的基础,到了唐高宗、武则天在位时,这一政策就形同虚设,到开元、天宝年间彻底被募兵制所取代。”
“这项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贫苦百姓足够的土地,后来能分的土地也越来越少,地主反倒能合法拥有土地,国有土地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变成了私有土地。”
“均田制并不求绝对的平均分配,只求富者稍有一些限度,贫者也有一个最低的水准。”
“……”李世民表示,均田制确实很好用。隋末农民起义,人口大减土地荒芜,新建的唐王朝有足够的荒地推行均田制,成效显著。
魏征注意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陛下,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也是在开元天宝年间,此事会不会与安史之乱有关?”
大唐的朝堂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讨论。
【此外,冯太后还制定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她重视儒家教育,尊崇孔子,废除鲜卑巫术,在地方设置乡学,郡县设置官学。按照家室官爵,将鲜卑贵族定为姓、族,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差距进一步拉近。又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
冯太后表示,抄自己未来的作业真的很香!
【冯太后本人厉行节俭,从不穿锦绣华丽的衣物,杜绝铺张浪费,在冯太后的影响下,拓跋宏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
【冯太后对拓跋宏的教导极为用心,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拓跋宏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对百家经典无不涉猎。拓跋宏对祖母也极为孝顺,事无大小皆由祖母做主,对其心悦诚服,衷心钦佩,才会在冯太后去世后,完全继承冯太后的汉化改革,并将其发扬光大!】
【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冯太后留下遗言,丧礼一切从简,但拓跋宏不愿委屈祖母,为祖母上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将墓葬的规格增加了一倍,以国君之礼葬送祖母。】
评论区
“文,明都是最好的谥号,不过冯太后的功绩配得上这个赞誉。”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守孝三年不入后宫,极尽哀荣!”
“拓跋宏直接在冯太后的陵墓旁建造自己的皇陵,准备死后继续陪伴祖母。”
“唯一遗憾的是,冯太后在史书上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我们至今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冯太后将目光转向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史官表示我可太冤了,谁敢在起居注上写尊者的名讳啊!
定是后朝编撰《魏书》的史官疏忽,不清楚太后的名讳,才没有记录下来。
【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她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实际主持者,为后来孝文帝汉化改革及迁都洛阳打下了基础。】
平行时空的冯皇后、冯太后、冯太皇太后都很高兴,天幕对她的评价不以性别为标准,而是将她与男人放在同一平台上,她不比任何一个男子差!
【冯太后去世后,二十四岁的孝文帝拓跋宏正式亲政,他继承了北魏历代君主的汉化遗志,重用汉人,推行全面汉化。施行汉人礼制、官制,宽减刑罚,废除酷刑。】
评论区
“他模仿中原王朝的礼制,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守孝三年……”
“这谁还分得清北魏和曹魏啊。(*^▽^*)”
“孝文帝颁布考课法,有能力的升迁,没有能力的革职。但与此同时,北魏的官制也重视门第,高门子弟可以直接入仕,形成巨大的官僚集团。他们掌握考核标准,考课法逐渐流于形式,官僚集团失去活力,逐渐腐败变质。”
“孝文帝继承了汉朝的一系列繁琐的礼制,对儒家思想不加辩驳的接受,导致精华与糟粕并存。”
“北魏末年完全是东汉、曹魏的翻版……”
【孝文帝改革最关键的一项措施便是迁都洛阳,北魏的都城位于平城(今大同),靠近塞外,武力兴盛,却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了实现迁都的计划,孝文帝宣称要发兵伐齐,修造河桥、选拔将士、征召民夫军队,立拓跋恂为太子,镇守平城。孝文帝则率领百万大军南征。】
【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一个多月后终于抵达洛阳。当时恰逢深秋时节,大雨连绵,大军就地修整,孝文帝再次提议迁都,很多鲜卑大臣虽然不愿意内迁,但他们更害怕南征,只能妥协。】
评论区
“中国人都是折中的,你若说要在墙上开个窗户,所有人都不同意,你若说要掀了房顶,他们就同意开窗了。”
“迁都洛阳可以斩断鲜卑贵族对草原的念想,将他们从地理上与塞外隔绝。”
“也能加强对黄河两岸的治理。”
……
【迁都从形式上确定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思想的改变却没有那么顺利。鲜卑习俗编发左衽,汉人却是右衽,鲜卑人不会说汉话,不会耕种田地,一心想着放牧为生。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在汉人王肃、李冲等人的支持下,孝文帝下诏:禁止穿胡服,禁止说胡语,从百官到乡野都换成汉人服装,讲汉人语言。南迁的百姓死后,就地葬在河南,不得回到平城。免除南迁胡人三年赋税,鼓励他们学习耕种……】
评论区
“他连自己都坑了,本来已经在冯太后的永固陵附近修建帝陵,现在只能在洛阳新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