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杨坚:朕嘲讽陈叔宝本是理所应当,都被蠢儿子破坏了!
  【这场灭国之战仅持续了短短两个月,隋文帝杨坚一举结束了分裂三百年的魏晋南北朝,使中华大地重归统一,这是隋朝与隋文帝杨坚对历史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秦汉君王纷纷对隋文帝杨坚献上一份敬意,从汉末到隋朝,这个天下乱的太久了,汉人承受的痛苦也太多了,仅剩的这点火光一定要延续下去!
  有志于统一天下的苻坚、刘裕、拓跋珪、元宏:有天幕的剧透,杨坚的功劳朕要了!
  苻坚专注于前秦内政,将东晋放到一边,对比诸葛亮还好用的丞相王猛言听计从。
  刘裕立三子刘义隆为太子,将其带在身边,对照着历史上宋文帝的所作所为按头分析。
  拓跋珪暂时放弃南下的计划,一心巩固北方的政权。借鉴孝文帝汉化的流程,删删减减发布全国。
  文明太后冯氏将朝政揽在自己手中,她要做更多的事,要将自己的名字光明正大的留在史书上!
  元宏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只希望自己的寿命能够长一些,有时间教导太子元恪,以免他被后宫女人的一点小花样耍的团团转!
  ……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乱世,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汉化改革……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
  评论区
  “字面上的人吃人……”
  “汉人被称为两脚羊。”
  “很多军队将人当做储备军粮。”
  “吃人都能吃出个三六九等。”
  “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一个将人变成鬼的世道!”
  ……
  平行时空的观众无不喉头一梗,差点吐出来。
  王侯将相看着他们从不曾接触过的底层流民,心神巨震。普通百姓却一片麻木,便是盛世王朝,他们也不一定能有一口饱饭吃……
  不过自从有了天幕,他们的生活好过了不少,皇城的陛下颁布了很多政令,他们懂得不多,但轻徭薄赋,减免赋税还是明白的,他们也能被上层的贵人看在眼里了呢!
  【时局动荡,百姓如同身处地狱,浑浑噩噩,难求解脱。当时的帝王希望利用佛教惩恶扬善,六道轮回的教义来安抚百姓,让他们忍受这一世的苦难,将希望寄托到下一世的解脱上,使得佛教得以在北方大地迅猛传播。】
  评论区
  “当时从西域来到中原传教的僧侣有佛图澄、鸠摩罗什,他们弘扬教义,翻译教理,奠定了佛教的基石。”
  “道安是佛图澄的徒弟,他在苻坚的治下翻译整理佛经,制定寺院僧侣的相关制度,从他开始,中国的僧侣改姓‘释’。”
  “石勒、石虎、苻坚、萧衍都是极力推崇佛教的皇帝,甚至任用僧侣参与军机要务。”
  “苻坚命吕光西征西域,迎接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法,正好碰到前秦大乱,鸠摩罗什在西凉待了十七年才到了长安。”
  苻坚:十七年,长安的主人岂不是变成了姚氏!
  合着朕做的一切都是在给你做嫁衣啊!
  【而生长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从五斗米教脱胎而出,逐渐完善自己的教义,走向系统化。但因为孙恩等人假托道教行谋逆之事,道教始终被统治者所忌惮。】
  【在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下,儒释道三家出现合流现象,儒家与孔子的形象也逐渐变得复杂。】
  【当时的学者不满儒学的教条死板,提出各种哲学概念论证儒学的合理性,展开了一场儒家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大辩论。从何晏的“名教本于自然”,到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不满儒家对人性的束缚,从自然的角度对儒家名教的荒谬、虚伪进行抨击!】
  孔子:老夫只想做个老师,谁让你们把老夫捧到神坛上去的!
  神是不能有错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都能想像到老对头墨翟对他的嘲笑。
  董仲舒:天人感应这一套是彻底不能用了……
  【孔子的地位也经过佛教、玄学、道教的抨击,逐渐脱去了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外衣,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评论区
  “中原大地不养闲神,还是做个人中至圣比较好。”
  “魏晋玄学是一种对传统势力的反叛,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异端’思想。”
  “可惜,再往后就变成了狂放无礼的形式主义,失去了玄学原本的内核。”
  【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没落,佛教却急剧膨胀,成为儒家士人抨击的焦点。间接导致了两次灭佛运动!】
  评论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方建寺,北方凿窟!”
  “现在有名的石窟都是南北朝时期修建的,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南朝缺一个灭佛的武帝。”
  陈武帝陈霸先眼前一亮!
  【政局的动乱带来的是思想上的变革,魏晋之后,政治高压,士人不敢妄谈政局,以谈玄为主,发展出清谈之风。他们不谈论具体国事民生,空谈哲理,以驳倒他人为能事。】
  评论区
  “所谓的士族名流若是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富国强兵,反倒会被人讥讽。”
  “他们只是为了消遣时间,彰显自己的清高。”
  “比如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中提到,在会稽山的兰亭,群贤毕至,老少咸集,记录的就是一场大型清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刘裕隔空点了个赞,两晋的风流名士膝盖中了一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士族名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名留青史者无不是一方大家。比如书圣王羲之,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擅长隶、草、真、行,代表作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后人赞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羲之:天幕先贬后夸,让他一颗心忽上忽下的。
  他二十三岁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没想到最后留在历史上的却是书法家之名!
  评论区
  “《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写法各不相同。”
  “《快雪时晴帖》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圆劲古雅,悠闲逸豫。即使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有一种平衡的美感。”
  “《十七帖》平衡端正,左右相谐,虚实开合,映带有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唐太宗李世民抚摸着从内库取来的《兰亭集序》,露出痴迷的神情:“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可惜《兰亭集序》真迹不知所终,据说有可能被唐太宗带进了昭陵。”
  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记住你了!
  “《丧乱帖》在唐朝的时候就被遣唐使带回了日本。”
  李世民:“什么!遣唐使胆敢偷盗我大唐国宝!”
  唐朝皇帝纷纷将《丧乱帖》从内库取出,检查真伪,遣唐使俱被扣押在使馆内,不得外出……
  第247章 南北对峙
  【除了书法上出了个圣人外,绘画上也有圣人——画圣顾恺之!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人物和山水画,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基础,其本人也被世人称为三绝:画绝、才绝、痴绝!】
  评论区
  “《女史箴图》描绘的是西晋时期,张华编撰的宫廷嫔妃道德规范,用来约束贾南风的。现存最早的《女史箴图》是唐朝的摹本,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被人抢走,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怎么又是八国联军!
  康熙雍正等清朝君臣的神经瞬间紧绷!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著名散文《洛神赋》而做,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谢安曾见过顾恺之的原作,不由得赞道:“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
  【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诗人要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拿着酒上门拜访好友,顺便一起欣赏天幕的江州刺史王弘惊喜道:“先生,天幕说的是您吧。”
  陶渊明有些微醺,不过头脑依旧很清醒:“没想到老夫也能登上天幕。”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到宋朝初年,他的祖辈是东晋名将陶侃,陶侃在东晋政权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从戎四十一年,官至荆州刺史。但因其出身寒门,虽屡立战功却依旧仕途坎坷,直到病逝都没有能够跻身世族阶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