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李渊觉得李世民势力太大,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就开始扶持太子与李元吉。”
“李世民经营山东的时候,李渊为了限制他的势力,就派遣李元吉作为他的副手,李世民也公然将山东的精兵良将收入秦王府,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气的李渊对身边人说:这个儿子在外领兵时间长了,接触的都是莽汉,一点也不像我的儿子。”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
汉初·淮阴侯韩信恍然大悟一般“哦!”了一声,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他却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刘邦。
刘邦很快就明白了韩信的意思,他淡定道:“你又不是朕的儿子,也根本没有秦王的能量。”
李世民能得到那么多人支持,也是因为,他与李渊是父子。皇位之争不会导致改朝换代,朝臣们在新朝得到的一切利益都不会失去。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之所以是玄武门,因为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也是功臣集团的一员。】
评论区
“常何早年跟随李世民作战,后来才调入京城,戍守玄武门。为了拉拢常何,李世民下了血本,在玄武门之变前,送给常何不少钱财,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他明面上是太子一党,实际上早已暗中投靠秦王李世民,还受命为秦王收买宫中戍卫!”
……
功臣集团!
李渊一惊,他看向太极殿前的群臣,这些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重臣,无一不是开国功臣!
他们不会都是秦王的人吧!
难道,秦王就不会怀疑忌惮他们吗?
【每个朝代开创之后,解决功臣集团便是开国皇帝的当务之急。比如刘邦将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一一清除;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用和平的方式解除武将的兵权;比如朱元璋大开杀戒,用洪武四大案血洗朝堂!】
刘邦:“何为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朕真是个天才,兵不血刃,解决麻烦!”
朱元璋用阴恻恻的目光扫视群臣:“只要按着咱的规矩办事,咱怎么可能对你们动手。”
【在历史上唯一不曾清洗功臣的皇帝,只有前后两位秦王——始皇嬴政和唐太宗李世民!】
第281章 贞观之治
有天幕的盖棺定论,武德朝和贞观朝的群臣都放心了。
他们只要不做作死之事,就不会被莫名其妙的株连。
评论区
“贞观年间死的那些人都是咎由自取。”
“李世民本就是最大的功臣,谁的功劳能比得过他!”
“而且,李渊登基的时候已经50多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性格也变得多疑。而李世民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八岁,正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又不必为继承人铺路,自然不需要清洗功臣。”
……
【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评价,后世一贯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本就应该成为太子。因此,李世民不是在争夺皇位,而是拿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
评论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还说,隐太子李建成若是能够发扬风格,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也就没有后来的祸事了。”
李建成:好好好,都是我的错!
“这里的祸事,不只是指玄武门之变,还泛指之后所有的宫廷政变。”
司马光泪目,他编撰的史书终于能以正面形象登上天幕了,还真是荣幸呢!
他不知道的是,《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史记》,若不是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也不会被屡次提及啊!
司马光:并不想要这份荣幸呢……
“苏辙也曾发表过论文:唐高祖起兵太原,最开始是李世民的谋划,之后平定天下,也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李渊却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这就是李渊的错了。”
“甚至《明史》之中,明确记载: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
“可见这是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一贯看法。”
李渊:欺人太甚!
朕都主动退位了,居然还要被后人羞辱……
【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的污点,只是他辉煌一生的些许瑕疵。但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几乎每一位皇帝都要经历一次宫廷政变!】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李世民的预料。
他只想着自己的名声怕是一去不复返,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唐朝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李世民忍不住在天幕上对着子孙后代呐喊:你们能不能学点好的!
唐朝诸帝:他们正忙着算自己距离亡国还有多久,根本没有注意天幕。
算到最后,初唐的皇帝不必担心,中唐的皇帝一颗心七上八下,晚唐的皇帝已经彻底死心!
评论区
“算下来,对皇位更替产生直接影响的政变就有十几次,还有很多失败的政变。最幸运的要数李隆基,一个人经历四次政变……”
李隆基:这不是幸运,这是天命在我!
“唐朝的政变不同于过去任何一个朝代,他的发起者包括但不限于:皇帝、皇子、公主、皇后、太后、宦官、藩镇……”
李世民:“皇帝还有能信任的人吗?”
长孙无忌:“藩镇是什么?”
魏征:“宦官不得干政,怎么能有宦官发动政变!”
……
“唐朝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玄武门继承法……”
秦汉的君臣都要笑疯了!
曾经他们都是唐朝君臣的嘲讽对象,仗着身处历史下游的优势,唐朝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品鉴。而他们的形象在唐诗中很多都是负面的,如今,终于可以看唐朝的笑话了。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李渊:“看看你开的好头!”
李世民:“后人都说了,在这件事中儿臣是被迫的。”
李建成:我都死了还要背上这么大的黑锅!
【其实这种影响也很好理解,在唐太宗之前,非正常上位的皇帝只有魏晋南北朝的那些奇葩,他们本就是昏君,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不会有人想要效仿他们。】
【而唐太宗却用自身的文治武功掩盖了所有污点,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称赞。这给了后来的皇子们一个信号,只要自己登基后好好做皇帝,史书就不会在意他是怎么上位的。】
评论区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后,有几个人能像李世民一样克制自己。”
“一个也没有!”
【我们的领袖对李世民的评价极高,有两句很有名的评语:“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太原公子,褐裘而来!”第一句话很好理解,从唐朝建国的历史便能证明,李世民是一个被皇帝职业耽误的军神!】
【第二句话则是在讲李世民的文治,他出身高贵的太原公子,却能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与百姓休戚与共,这样的帝王自然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便来盘点一下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看看他为何会被称为唐朝上下的白月光,得到所有人的爱戴!】
唐初的君臣无不全神贯注,想要一睹“圣王”的风采!
【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取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即以正道示人。】
【因为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给天下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生产力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人口仅余200万户。内有各路农民起义军,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可以说,李世民接手的天下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
【李世民亲身经历了隋朝的灭亡,亲身与农民军战斗,深刻认识到了基层农民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他继位后,将隋朝当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和群臣,吸取隋朝的教训,纠正前朝的弊端,厉行节俭,休养生息,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唐太宗:“朕愿与诸君共勉,一起努力创建一个太平盛世!”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臣等愿陛下得偿所愿,愿大唐万世永昌!”
【李世民以非正常的方式登上帝位,第一个要面临的便是皇位正统性的问题。】
【先秦讲究血缘,世卿世禄,王侯的儿子依旧是王侯。】
【始皇帝以统一六合之功,为自己上尊号“皇帝”,这个名号便代表这“功过三皇,德高五帝”!】
【到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底层人民反抗暴政的序幕。刘邦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编造了“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等出身。汉武帝更是推出了“天人感应”,将君权神授,代天牧民的概念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传递到每一个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