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对于汉朝的百姓来说,皇帝就是天神在人间的意志,是不容反抗的存在。于是,王莽利用人们的盲目崇拜,取代刘氏,登上帝位。】
  【但,王莽的改革太过脱离实际,最终被愤怒的百姓推翻,天人感应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东汉末年分三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朝并立……皇帝这个名号也被拉下了神坛。】
  评论区
  “皇帝都被人当街杀死了,还有什么至高无上的。”
  “皇帝的血也是红的,与普通百姓并无不同。”
  “那一套君权神授的论调,已经骗不了天下人了。”
  ……
  【南北朝时期,代表着最高权力的皇位在关陇贵族之间流转,失去了其原本的至高无上。】
  【李世民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思想,让天下的百姓认可大唐,相信他这个皇帝!】
  【从隋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他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于是,他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了“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荀子的思想中找到了“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是故君子不可不严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孔子家语·六本》)
  天下太平之时,水面波澜不惊,托着朝廷这艘大船向前航行。
  一到王朝末年,水势汹涌澎湃,瞬间便会推翻腐朽的王朝!
  【最后,李世民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是来自于上天的授予,而是民心所向,民心就是天命!】
  【在以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李世民实行的所有政策都更偏向于普通百姓,他是难得拥有爱民之心的皇帝。】
  评论区
  “李世民登基之初就下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他爱惜民力,不夺农时,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李世民患有气疾,不适合住在潮湿的宫殿中,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住了很多年。”
  “对灾区减免租税,开仓赈济,还下令缩减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年间真的是多灾多难,当时的百姓幸好遇到了一个爱民的皇帝。”
  “贞观元年,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视各地遭灾的农田,救济灾民。”
  “贞观二年,李世民拿出宫中的金银珍宝帮助难民赎买被卖掉的孩子。”
  “同年,天降蝗灾,李世民口啖蝗虫,将所有罪过归咎于自己一人,帮助受到蝗灾的难民度过难关。”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李世民亲理刑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前往各地名山大川求雨,命百官匿名上奏,说明朝廷得失。”
  “还下令招抚流民回乡,安定民生,准许受灾的百姓去其他州郡寻找生路。”
  ……
  唐初群臣忙着将天幕提及的天灾人祸记录下来,即便不能避免,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第282章 贞观之治
  【李世民以隋朝的灭亡为戒,重用人才,知人善任,不问出身,从谏如流。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皆是中正廉洁之士。他还不计前嫌,重用原太子的属官魏征、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世民能够发现每个人的独特才华,将他们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刘邦对此深以为然,身为皇帝,不必是全才,只要能够发现人才,并知人善任,就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评论区
  “房谋杜断!”
  “魏征不只是太子旧臣,还曾建议太子谋杀李世民。”
  “尉迟恭铁匠出身,还曾是刘武周的部下。”
  “秦琼本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部将,跟着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张须陀被李密打败后,秦琼带着残部投靠了镇守虎牢关的裴仁基。之后裴仁基带着虎牢关投靠了李密,秦琼也成了瓦岗寨的部将,与程咬金结识。”
  “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他们二人成了王世充的俘虏。王世充对他们礼遇有加,十分看重。但他们十分不耻王世充的奸诈行径,阵前投靠李唐,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秦汉的名将对这种不忠的行为颇有微词,不过,一想到王世充的为人,便能理解他们的选择。
  魏晋南北朝等乱世的将领则十分羡慕他们的际遇,乱世之中,能找到一个值得追随的主君太难了!
  【李世民重修《氏族志》,用开国功臣取代世家大族,又通过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以科举代替门第。他曾五次颁布求贤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人数和范围,选拔了大批有真才实学之人。】
  【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和世家豪族轮流掌握朝政的恶习!】
  评论区
  “李世民还命宗室子弟出任官职,任何人都不能坐享其成。”
  “唐朝初年的科举制虽然没有糊名,但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上升的渠道。”
  “渠道摆在这里,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依旧是世家子弟。”
  “贞观年间最有名的寒门子弟就是被称为经世名臣的马周,他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勤奋好学,文采出众。但他不是经过科举出头的,而是先是投靠常何,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才被唐太宗发现,破格提拔,进入朝堂。”
  “一个冷知识,马周为京城的交通管理制定了一些制度:凡是进出宫门城门,皆左入右出,后来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的靠右行驶的习俗。”
  ……
  每一个明君都有集邮癖,李世民也不例外。
  当然用文雅一点的话便是“天下名士入我彀中!”
  李世民当即期待的看向常何,常何躬身答道:“回陛下,马宾王(马周字)就在臣的府上。他博学多才,忠孝节义,臣的很多上书都是他的建议。”
  李世民当即大喜!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从谏如流,扩大言官的权利,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最典型的便是魏征,魏征上书廷谏两百多次,数十万字,皆切中时弊,其中以《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为代表!】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面,无数现代游客向着一个方向前进,那里隐隐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
  贞观群臣议论纷纷:“这是什么地方?”
  “学堂吗?”
  “怎么有读书声?”
  镜头切换,天幕下的观众才看到这是什么地方。
  只见一个古朴的石碑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镌刻着“唐太宗昭陵”的字样,很多人路过此地,停下拍个照片,继续向更深处走去。
  贞观君臣:……
  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朕的昭陵!”
  这可是朕的坟头啊,你们这么多人在做什么!
  之前天幕播放秦始皇陵和汉武茂陵之时,秦皇汉武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吧……
  镜头跟着人流继续前进,渐渐的,大家听清楚了远处的读书声——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李世民不由地赞叹道:“好文采!”
  所有人都在欣赏这篇“可为万代王者法”的千古名篇,直到有人看到评论区的文字,顿时惊呼出声!
  评论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哈哈哈,这是哪个显眼包,居然在昭陵朗诵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太宗就是到了地下,也无法逃离魏征的劝谏啊!”
  “哈哈哈哈……”
  评论区被“哈哈哈”占满,李世民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这些后人,总能在他以为已经足够离谱的时候,做出更加离谱的事!
  魏征:莫名觉得有点尴尬……
  评论区
  “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
  “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言皇帝的过失,很多次都让李世民下不来台。”
  “中书令封德彝为了征兵,提议征召不到十八岁,但身材魁梧之人。李世民同意了,敕令下发后,魏征坚决反对,拒绝签署,将诏令原路打回。李世民再次颁布,魏征再次驳回,如此四次,魏征始终不肯松口,李世民大怒,责问魏征:那些不满十八岁,却身材魁梧的人都是瞒报年纪逃避兵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你为什么如此固执!”
  “魏征答道: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而不是人数众多,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就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征召年幼之人。”
  “魏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继续忠言逆耳道:陛下以诚信治理天下,想要让天下百姓都讲信用,但陛下继位不久,却已经多次失信。接着,魏征将李世民前后不同的诏令一一对比,直接指明李世民的错误。李世民深感惭愧,撤回了这封诏书,对魏征更加看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