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只有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的签字,才能将命令下发到尚书省,交给尚书省执行!”
  “结合前面讲过的故事,魏征就在门下省任职,所以,封驳皇帝的命令本就是他的职权。”
  “唐太宗发布的命令必须通过门下省签字才能生效,尽最大的努力防止人治结构下做出的不合理的决定!”
  ……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必须随时打补丁。三省制建立不久就因为互相扯皮、效率低下,向二省、一省转变。】
  评论区
  “三省制依旧是在分化宰相的权利,将相权分给数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为了解决三省效率低下的问题,三省首长会定期在政事堂议事。”
  “为了进一步提高皇权,限制相权,皇帝会倾向于任命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吏为同中书门下,他们可以行使宰相的权利,却又没有宰相的名分,便与控制。于是,慢慢的,中书令、尚书令、侍中逐渐变成了荣誉头衔。”
  “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这样的临时执行宰相权利的官职,慢慢的演变成了真正的宰相。”
  “想起了狄大人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原来这就是丞相的官方称呼啊!”
  武周年间。
  武皇打趣的看着狄阁老,“国老,天幕说的是你吧。”
  狄仁杰:“天幕厚爱,臣愧不敢当!”
  【唐王朝初建之时,东边有稽胡的骚扰,西边有吐谷浑的威胁,北边还有突厥的侵袭,李世民接手的天下并不安定。】
  【李世民登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实力,巩固政权,开始对外用兵。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国,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评论区
  “在唐初,没有灭过国的将军不能称为大将!”
  ……
  【自隋朝大业年间,始毕可汗继承汗位,拒绝向隋朝朝贡开始,突厥便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朝末年,始毕可汗带着数十万铁骑南下,将隋炀帝杨广包围在雁门关。】
  【隋朝灭亡后,中原大地陷入内乱之中,战乱严重削弱了中原的实力,突厥却趁机统一内部,发展壮大!】
  【始毕可汗抓住时机,加入了逐鹿中原的大战,他扶持刘武周、梁师都等北方的割据势力为自己打前站。薛举、窦建德、李渊、王世充等人都先后向突厥俯首,很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入突厥的领地。】
  【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等国,都依附于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汉初的君臣对此深有体会。
  冒顿可汗麾下的匈奴大军也只有三十万人,真不知道唐朝要如何面对如狼似虎的百万骑兵!
  【唐朝武德二年,刘武周袭扰太原之时,背后便有突厥的支持,始毕可汗带着大军渡过黄河,与梁师都会和,三路大军一起南下,包围初生的李唐政权!】
  评论区
  “梁师都原本也是隋朝的鹰扬校尉,后来被免官回乡,成了盗匪。”
  “隋朝末年,梁师都起兵造反,投靠突厥,带着突厥人占据河南之地(黄河河套地区),被称为解事天子。”
  【不巧的是,始毕可汗突然死亡,突厥只能撤军。始毕可汗的儿子因为年幼,无法即位,他的弟弟掌握突厥最高权力,是为处罗可汗!】
  评论区
  “刘武周和梁师都都被始毕可汗晃点了。”
  “这一战,刘武周全部势力都被李世民消灭,狼狈逃入突厥,被突厥人杀害。”
  “梁师都屡屡侵犯李唐的北方边境,都被当地驻守的将领击败。与突厥合兵依旧被延州总管段德操击败。”
  “始毕可汗死后,梁师都又去游说处罗可汗,还不等他们出兵,处罗可汗就死了,梁师都再次被段德操击败。”
  “梁师都才是狼灭啊!”
  “直到贞观二年,梁师都才被部下杀害,河套地区收归中原王朝所有!”
  第284章 贞观之治
  【始毕可汗死后第二年,处罗可汗也去世了,他的弟弟颉利可汗继承王位。颉利可汗在位期间,连年侵扰大唐边疆,进攻并州,袭扰太原,掠夺中原地区的财富和人口,与中原王朝结下了深仇大恨!】
  评论区
  “颉利可汗,姓阿史那氏,他是启民可汗的第三子,始毕和处罗的弟弟。”
  “颉利继承可汗之位后,依照突厥风俗,迎娶继母义成公主为妻,在隋朝后裔的劝说下,一门心思阻挠唐朝的统一!”
  “颉利可汗仗着两位兄长留下的深厚家底,根本不将唐朝看在眼里。唐朝初定,忙着平定中原,只能委曲求全向突厥献上财物。”
  “武德四年,颉利可汗带着一万骑兵攻打雁门,被唐朝大将李大恩击败。”
  “武德五年,颉利可汗与刘黑闼联合,再次南下,打败李大恩,继而进攻并州的城池。但以骑兵围攻坚城,颉利可汗的进攻并不顺利,最后掠夺无数人口财物退兵。”
  “……”
  【武德七年,颉利可汗带着举国之兵南下侵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世民与李元吉奉命抵挡。恰逢关中爆发水灾,粮草无法及时运到前线,他们只能在豳州安营扎寨。】
  【李世民带着一百多人前往颉利阵前,质问他为何屡次违背与唐朝的盟约。颉利不答,李世民又疾驰到突利可汗阵前,与他叙旧,此举引起了颉利可汗的猜忌。】
  评论区
  “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儿子,颉利可汗的侄子,他也是突厥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突利可汗想要在突厥出头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与李世民结为兄弟,将唐朝当做自己的外援。”
  “李世民用离间计,引得突厥内部不和,成功退敌。”
  “突厥人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撤,他们可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总的来说,唐军依旧处于弱势,李渊甚至想要迁都躲避突厥的进攻。”
  ……
  【武德九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颉利可汗听闻李唐王室权利变更,立刻带着二十万大军直逼长安!】
  【颉利可汗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拦截,大军长驱直入,直达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仅四十公里,朝野震动!】
  评论区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二十四日,突厥就达到了高陵,李世民派遣尉迟恭为行军总管,前出泾阳,防御突厥。”
  “尉迟恭与突厥左翼军在泾阳大战一场,生擒敌军将领,击毙突厥骑兵一千多人。”
  “虽然这一战尉迟恭取得了胜利,但依旧无法遏制突厥的攻势。”
  【此时,长安城内兵力空虚,满打满算不过数万守军,二十万敌人却近在咫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评论区
  “突厥分兵进攻乌城,牵制程知节、李绩、屈突通的大军。因此,长安短时间内根本等不到援军。”
  【唐太宗用疑兵之计,身披甲胄,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个大臣登上渭水便桥,与颉利谈判,怒斥颉利背弃盟约!】
  评论区
  “颉利可汗曾派谋臣执失思力进入长安窥探唐朝虚实,使者却被李世民软禁,因此,颉利可汗根本不知道长安的虚实。”
  天幕下的观众纷纷为李世民捏了一把汗,你已经是皇帝了,不是冲锋陷阵的将军,怎么敢将自己置于险境!
  若是突厥人不管不顾,杀了李世民,中原岂不是又要大乱!
  只能说,李世民将突厥人的心态拿捏的稳稳的,突厥的所有行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汗颜:他虽有一些把握,但那依旧是一场豪赌。
  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是因为他们认为唐朝内部不稳,所以他更不能示弱。
  若是让颉利可汗摸清长安的虚实,长安城内的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颉利可汗见后方唐朝大军纪律严明,部队整肃,又见唐朝的皇帝如此有恃无恐,担心前方有唐军埋伏,踟蹰不前。】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的便桥上斩白马盟誓,李世民献上了府库的珍宝,颉利送给唐朝三千匹马,万余只羊。唐太宗没有接受,只让他将掳掠的中原百姓都还回来,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这场城下之盟史称:“渭水之盟”!】
  评论区
  “突厥南下就是为了人口、财富,不必战斗就能有如此收获,颉利可汗一定高兴坏了。”
  “可惜,他高兴早了。”
  “这是突厥距离胜利最近的一刻。”
  “也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点!”
  ……
  【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视为一生的耻辱,却也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稳定了唐朝的局势,为后来赢得突厥争取了时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