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到贞观末年,人口已经恢复到三百八十万户,与开国时的两百万户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
“一个贞观之治打下了大唐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基础!”
……
【当然,这样的盛世,不仅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贞观年间的朝臣也是盛世的缔造者!李世民感情丰富,十分擅长处理君臣关系,不仅将他们治理的服服帖帖,还让大部分人得以善终。】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年老体衰,开始怀念往事,回忆曾经金戈铁马的战斗岁月。为了纪念这些为大唐的开创和贞观之治的缔造做出卓越贡献之人,李世民命阎立本在凌烟阁为功臣描绘画像,以为人臣荣耀之最,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初的朝臣这下彻底激动了,他们拼搏一生,求的不就是青史留名吗!
陛下真是太好了,他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陛下心里排到前二十四?
同时,他们也在心里暗暗较劲,谁都想要排在前列,证明自己才是最得陛下宠爱的朝臣。
李世民:“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大唐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群臣肱骨的功劳!
评论区
“从此,凌烟阁成为唐代所有豪杰才子从军报国的追求!”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都说了,书生有什么用,他宁愿从军,追求封侯拜相的荣耀!”
“长孙无忌排名第一,他是北魏皇室旁支,后改姓长孙氏。他的父亲是隋朝名臣长孙晟,妹妹是李世民的皇后。他早年跟着李渊,没有参与开国之战。但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功勋卓著,位列第一!”
“长孙皇后贤德自省,不希望自家重蹈汉朝外戚的覆辙,劝谏李世民不要给哥哥封赏。长孙无忌也善于避嫌,在贞观朝赋闲将近二十年,直到贞观二十二年,宰相房玄龄病危,他才出山接掌朝政!”
李世民对这个大舅哥也很是信任,“辅机善避嫌疑,决断事理,古人不及!”
同僚对长孙无忌的排位并无异议,毕竟他确实有开国之功,又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便是看在长孙皇后的面上,也不好有所非议。
太极殿中前三排的朝臣都是真正有风骨,有德行的坚贞之臣,三排往后的根本没有资格与长孙无忌相比。
“排名第二的是李孝恭,他是李渊的堂侄,既是宗室又是功臣,开国之战中有灭萧铣、平巴蜀,镇压辅公祏,平定江南之功。”
“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贞观一朝逐渐退出权利中心,晚年以美色自娱,于贞观十四年暴病而亡!”
群臣:好吧,这是李唐宗室,跟太宗陛下是同一个曾祖,比不了比不了!
只有李孝恭心情复杂,他因为没有站队李世民,已经被边缘化,在朝堂上如同一个摆设。却没想到,百年之后还能得到如此高的荣耀,这辈子……值了!
“排名第三的是杜如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隋朝大臣,出身显赫,博雅好学。他也是最早跟着李世民的谋臣之一,深受重用。”
“可惜,他死的太早了,贞观四年就病死了。”
任何一个人听到自己的死讯都无法淡定,更何况,是贞观三年的杜如晦。
李世民立刻命太医为杜如晦诊治,可惜,太医学艺不精,根本诊不出来。
李世民只能再次下旨,紧急寻找孙思邈。
“魏征排名第四,他出身贫寒,曾跟过瓦岗寨,也跟过窦建德,还是废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对其重用。”
贞观年间的魏征尚且淡定,武德年间的魏征却再次有了无地自容的感觉,虽然自己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主家之事……
“魏征死后,李世民悲痛的说他失去了自己的镜子,还为其作诗一首。”
“这份殊荣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恰好因魏征举荐入朝的杜正伦、侯君集谋反被诛,一些人便诬告魏征结党营私,还说魏征将自己劝谏太宗的话私下告诉史官,太宗信以为真,很不高兴,推到了他亲手为魏征写的纪念碑。”
“请注意,李世民推到的是他亲手写的纪念碑,是一份殊荣,并不是魏征的墓碑!”
“后来,太宗亲征高句丽,损失巨大,悔不当初,无比思念敢于直言的魏征,又将他的纪念碑重新竖了起来!”
李世民嘴角抽搐,难道我晚年也会犯这样的糊涂?
魏征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劝谏,“陛下,臣德薄才浅,不值得树碑立传,只希望陛下能够戒骄戒躁,不要忘记我等开创盛世的初心!”
李世民只能答道:“朕知道了,都听玄成(魏征字)的。”
“房玄龄排第五,他是唐朝名相,与杜如晦合称房谋杜断。他18岁便在隋朝考中进士,后投奔李世民,成为李世民早期重要的谋臣。”
“玄武门之变中,他参与其中,与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并列第一。贞观一朝,他一直都是总理朝政的宰相,是李世民的良佐,可以说,贞观之治也是他一手打造的。”
李世民:房玄龄善谋却优柔寡断,杜如晦处事果断却不善谋略。
“可是,既然是“房谋杜断”为何不是房玄龄在前,杜如晦在后呢?”
这话一出,排在房玄龄前面的人都有些不自在,毕竟房玄龄才是真正的贞观首辅!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按照最高官职排名的。”
“已经去世的人都得到了远超自己本职的虚衔,因而排在前面。”
“长孙无忌最高虚衔为司徒,房玄龄是司空,但李孝恭、杜如晦、魏征都已经去世,死后赠官也是司空,因死者为大的原则,房玄龄排在三人后面。”
“还比如,贞观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因为去世较晚没有得到赠官,位列第八!”
李靖有些无语:死的早居然也有好处!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第六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父,长孙皇后自幼丧父,是高士廉抚养他们长大。”
李世民: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只是不善于直言劝谏。
“第七尉迟敬德,他多次在战场上跟着李世民拼杀,还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李元吉。天下平定后,他失去了用武之地,常年闭门不出,炼丹自服。”
尉迟敬德无法理解自己的选择:某晚年居然把自己锁在家里炼丹!
其他人看到的却是:这可是凌烟阁第一位纯粹的武将,果然跟大领导距离越近,越能被大领导记起……
第291章 贞观之治
评论区
“李靖排名第八,他是唐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他自幼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祖都是隋朝的高官,隋朝名将韩擒虎是他的舅舅。”
“李靖自小便文武双全,尤其擅长兵法,韩擒虎对他的评价是可与孙、吴相比的只有李靖。”
“李靖初仕隋朝,虽然官卑职小,却备受朝中大员看中,杨素称其终将取代自己,礼部尚书牛弘称其为王佐之才!”
李靖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过隋朝之事了,那些事情就像是上辈子的经历,逐渐消失在他的记忆中。
他只记得当时发现太上皇李渊要起兵反叛,他一心想着前往江都,为隋炀帝通风报信。结果,天下大乱,他被困在长安根本找不到杨广,最后被李渊的军队俘虏。
之后,便是进入陛下的幕府,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之后李靖投靠唐朝,跟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辅佐李孝恭平定萧铣、辅公祏,招抚岭南。武德末年,驻守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以三千精骑突袭定襄,一举消灭东突厥。贞观九年,破吐谷浑。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他擅长用兵,谋略无双,著有兵书《卫公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兵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是继曹操、诸葛亮之后的兵法谋略第一人,也是唐朝唯一可以与唐太宗媲美军功之人!”
“他还是古代八大军神之一,孙、吴、白、韩、卫、霍、李、岳中的李便是指李靖!”
李世民:居然不是朕!
好吧,朕是皇帝,不跟你们争军神之称。
“晚年,李靖身体多病,明哲保身,急流勇退,善始善终。”
“李靖去世后,李世民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极尽哀荣!又仿效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将他的陵墓修建成突厥的铁山,吐谷浑的积石山形状,以彰军功!”
“晚唐后期,因藩镇割据,国无宁日,百姓期望有一个战神带着他们平定天下,重回太平盛世。于是,李靖逐渐被神化。从官方不断增加的敕封,到民间的传奇故事,在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加工中,李靖成为了商朝末年镇守陈塘关的大将,在那场封神之战中晋升为天宫中的托塔李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