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献陵是李渊的陵墓,魏征是在提醒太宗,不要只顾念妻子,忘了老父亲。”
“李世民这才下令拆了层观,即便没有层观,也不妨碍他在宫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他在后来写给臣子的诏书中,明确地说他因为思念妻子,心神恍惚,食不知味,夜不能寝。”
“长孙皇后的去世,带走了李世民的一部分灵魂。此后十多年间,李世民的后宫再也没有新生儿出生。”
“李世民第十三子是贞观十年出生的赵王李福,还被过继给了李建成。最小的儿子曹王李明,根本没有留下确切的出生年月。”
天幕如此浓墨重染帝后的爱情,让天幕下的观众很不自在。
在儒家的观念中“以孝为先”“夫不祭妻”,丈夫如此思念妻子,是违背礼教的。夫妻感情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有礼有节,而不是如此的真情流露。
始皇不为所动,他的心里只有天下,无法理解这样的感情。
汉武帝却不同,他见一个爱一个,后宫总有新鲜的美人。
皇后卫子夫自生下太子后,便不再受宠,虽然卫家的地位无可动摇,但哪个女人不会羡慕这样美好的感情呢!
只是卫子夫不会将心中的羡慕表露出来,她一如既往的端庄大气,刘彻看着这样宽容善良的皇后,多少有些愧疚。
后来重新得到宠幸的卫子夫:莫名其妙!
“长孙皇后谥号文德,这也是独一份的偏爱。”
“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是第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从东汉光烈皇后阴丽华开始,皇后的谥号前面加上了皇帝的谥号。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最开始的谥号是穆皇后,李渊死后,才加上了太穆皇后的‘太’字,而且,皇后的谥号都是单字。”
“长孙皇后却直接得到了‘文德’的复谥,只有单字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的时候,才会加上复谥。贞观十年之前,几乎没有人得到过复谥。”
“唐朝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没有任何字眼能比得上‘文’。”
贞观群臣面面相觑,这不合规矩啊!
眼看着有人要提出反对意见,太宗立刻火了:“朕将来的谥号就要‘文’,不行吗!”
群臣嘴角抽搐,谥号是后人对前人一生行为的评价,哪有人生前就定下自己的谥号的!
“贞观十五年,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在龙门开凿佛窟,为母亲祈福。太宗对此十分满意,命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手书,留下了《伊阙佛龛碑》,这是龙门石窟形制最大的碑刻。”
“不可否认,李泰此举有讨好父亲,与兄长夺嫡之意,但追思母亲也是可以肯定的。他抬出母亲讨好父亲,可见李世民对妻子的思念。”
李世民看向李泰的目光有些复杂,现在的李泰还是一个单纯的小胖子,不知何时开始有了夺嫡的野心……
“贞观二十二年,在李世民的支持下,李治为母亲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佛寺——大慈恩寺。终唐一朝,大慈恩寺都是长安城中的佛学名胜,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依旧矗立!”
“从贞观十年到李世民去世这十三年间,李世民对妻子的追思活动从未停止。”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入葬昭陵,这对阴阳两隔十三年的夫妻再次团聚。”
“生同衾,死同穴,伉俪情深便是他们一生的写照!”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双手交握,彼此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至于长孙皇后的死因,最可信的便是气疾。从公元619年,到公元634年,15年间她生下了三子四女,频繁的生育加重了她的疾病,常年的奔忙劳累让她气血两亏,最终香消玉殒。】
评论区
“平均两年一个孩子,太恐怖了!”
“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是在贞观八年出生的新城公主,那一年她的病已经很严重了。”
“看来,太过浓烈的爱也不全是好事。”
李世民保证道:“有这几个孩子就够了,以后再也不生了。”
长孙皇后:脸红……
【子以母贵,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下的七个孩子十分偏爱,在他们面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评论区
“长孙皇后的长女是长乐公主李丽质,太宗为他的嫁妆突破礼制。长乐公主死后,太宗为他的爱女设置了三道石门,在昭陵中仅此一例。”
李世民刚从爱妻早逝的悲痛中走出来,又陷入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中。
李世民:“长乐怎么会早逝,怎么会走在朕的前面!”
长孙皇后灵光一闪,想到一件事,“会不会也是因为生育,天幕曾说表兄妹成亲子嗣艰难。”
李世民恍然大悟,不由得为自己的的决定庆幸,还好,他已经解除了女儿与长孙冲的婚约。
李世民喃喃道:“朕的女儿宁可不嫁人,不生育,也要好好活着。”
“次女城阳公主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杜荷因为参与太子谋反一案,被诛!李世民为了爱女婚姻顺利,第二次婚礼特意选在白天举行,打破了黄昏行礼的规矩。”
杜如晦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子债父偿,他忙跪下替儿子请罪。
李世民亲自将其扶了起来,劝慰道:“克明还是要好好保重身体,只要你活着,就不会发生这些事。”
“三女是晋阳公主李明达,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她还不到五岁,太宗将她带在身边亲自养育。她有一手飞白书,深得父亲真传,几乎无法辨认真假。”
“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被皇帝养大的公主,但尚未及笄便去世了,太宗悲痛万分,连续一个月无法进食,身形消瘦,形销骨立。”
“晋阳是李唐的发家之地,以晋阳为封号就能看出太宗对她的喜爱了。”
李世民好生纠结,这个可爱的小公主他也想要,但为了爱妻的身体,他不能任性。
长孙皇后不由得想的深了一些,会不会是因为她身体的疾病,才让这些孩子早逝。
“新城公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孩子,出生于贞观八年,当时有规矩名山大川不能作为封号,但太宗还是力排众议将其封为衡山公主,并许配给魏征之子。”
“就连长孙皇后收养的女儿,也能得到太宗的偏爱——豫章公主去世后,太宗长期穿着孝服,把群臣都吓到了。”
……
【正因为这份毫不掩饰的偏爱,才引发了贞观年间最大的一场政治风波——太子谋反!】
李承乾一颗心终于落到了实处,原来是这样!
可是小小年纪的他还想象不到,身为太子的自己为何要谋反?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了些许猜测,他们看向李泰的目光就有些复杂了。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失去了母亲,心中苦闷,不久又患上了脚疾。但他身为太子,不能沉浸在悲伤之中,李世民对长子要求严格,便将一腔思念都倾注在其他孩子身上,比如次子李泰。】
评论区
“李泰与李承乾仅相差一岁,他自幼聪敏绝伦,宠冠诸王,他的封地多达二十二州,而其他皇子的封地仅八州。”
“李泰还被加封为雍州牧,长安就在雍州辖下,因此李泰迟迟未出阁就藩,就连他的儿子都被带到宫中抚养。”
“李泰喜欢文学,太宗便给他设立文学馆。他身体肥胖,太宗体量他上朝辛苦,就让他坐着小辇上朝。”
“不知太宗有没有想到太子李承乾也有脚疾,行动不便。”
“李泰得到的封赏甚至超过了太子,也不怪太子心里不平衡,产生危机感。”
“李建成的例子在那摆着,当年的秦王也是从雍州牧变成了太子,李承乾不可能不忌惮。”
“玄武门外的血还没有干呢……”
一提到玄武门,李世民悚然一惊!
怎会如此?
第295章 贞观之治
武德年间。
李渊终于抓住了儿子的一个把柄,不由的揶揄道:“父母爱子之心,都是一样的。”
你做的还不如你爹呢!
李世民在心里吐槽,这怎么能一样!
我不动手,就不可能做太子。承乾若是能稳住自己,就不会失去太子之位!
【在李泰的对比下,李承乾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叛逆思想。太宗为了扭转长子的行为,在东宫设置崇文馆,挑选数十位老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靖、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等朝臣都入仕东宫。】
李世民:“这么多朝臣都在东宫,朕保护太子之心,满朝皆知。”
长孙皇后:“但是高明并不理解你的苦心。”
【他们都是正直敢言的谏臣名臣,奉皇帝的命令教导太子,对储君要求极为严格,自然在言语间多有批判。】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太子?】
评论区
“李世民的想法是好的,这么多老臣还能保不住一个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