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武德年间,原太子李建成如今是无事一身轻,对弟弟的的做法难免唠叨几句。
  “养儿子不能宠溺,承乾就是被你宠的太过了,一点风雨都承受不住!”
  李世民觉得大哥的话说的很对,但他不想听!
  尚在后宫的阴氏妃眼中的仇恨都快要溢出来了。
  凭什么我儿谋反就是死路一条,太子谋反却能活命!
  难道李祐不是你的孩子吗!
  天幕带来的变化,在这个时空引发了一连串的后续——
  李祐年级尚小,太宗本想宽大处理,将他拘在长安了事,没想到阴氏居然暗中串联,想要在李世民的饮食中下毒手。
  李世民却没有给她任何机会,阴氏被送到城外庵堂出家,阴家人都被外放出京。
  【纵观李承乾的一生,他出身帝王之家,却拥有一个真心爱他的父亲。不足五岁,便有大儒为他启蒙,十二岁开始培养他处理朝政的能力。少年时期,心理出现问题后,太宗也煞费苦心的想要将他引到正道。】
  【有人猜测他的储位不稳,太宗立刻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哪怕他犯下了滔天大罪,太宗依旧费尽心力地保住了他的性命。甚至,就连下一任太子的人选都要考虑他的安危。】
  【贞观年间的这场夺嫡之争,没有赢家,李承乾失去了太子之位,李泰失去了竞争的资格,李世民不得不忍着心痛将两个儿子逐出京城……】
  评论区
  “正是李世民对李泰无尽的溺爱,让他产生了夺嫡的野心,他以为只要将李承乾拉下马就能继承太子之位。”
  “太子之位空缺后,李世民原本属意李泰,他询问李泰将来继承皇位后会如何做,李泰大概是得意忘形了,也可能是心中的恶意溢于言表。他激动地说,他将来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立弟弟李治为皇太弟。”
  长孙皇后:???
  李世民:!!!
  “李世民被儿子的话吓得汗毛倒竖,若是李泰说到做到,一个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能下杀手的人,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若是李泰说话不算数,只是为了皇位之争,那他将来定会杀了兄弟,以绝后患。”
  “而且,李泰还以汉王李元昌之死威胁李治,让他放弃争夺储位,被李世民得知。”
  “为了保住三个儿子的性命,李世民只能选择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的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为自己的爱子谋划的很长远,只是没有想到,他将要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贞观十八年,李承乾死于黔州,李世民为他废朝,还以国公之礼安葬。”
  “李泰虽然夺嫡失败被贬斥,但太宗依旧将他视为最宠爱的儿子,很快就再次晋封了他的王位。”
  “李世民去世三年后,李泰也去世了,高宗李治为哥哥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极尽哀荣!”
  ……
  长孙皇后为自己儿女的命运心痛不已:“这几个孩子都英年早逝,难道真的是我的疾病传给了他们。”
  李世民宽慰道:“观音婢,不是你的问题,朕也身患顽疾啊。”
  不过这件事却提醒了他,即便是从这三个孩子的寿数上看,选一个长寿的皇子作为继承人也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李治才被称为史上最强捡漏王,他的太子之位是两位哥哥两败俱伤之后,捡来的。】
  【那么这位幸运的捡漏王做得如何呢?我们要从贞观二年说起。】
  太极殿中,满朝文武都伸长脖子,想要看看襁褓中的未来皇帝李治!
  面对这么多生人,李治丝毫不怕,他对着群臣露出一个无齿的笑容。
  李世民一时间心情大好,抱着幼子走下了高高的陛阶……
  【贞观二年,李治出生于长安的立政殿,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晋地是李唐王室的龙兴之地,可见其深受父亲的宠爱。】
  【李治自幼聪慧,宽和仁慈,友爱兄弟,孝顺父母。在父母和两个哥哥的爱护下茁壮成长,此时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帮助哥哥稳固朝政的贤王。】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将年仅九岁的李治带在身边,亲自养育。李治长大后,李世民依旧不舍得让他出宫,直到被立为太子,依旧居住在宫中。】
  评论区
  “太子谋反,魏王也暴露了阴暗的心思,李世民虽有十四个儿子,却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长孙皇后所出的皇九子李治!”
  “本来是宠溺的幼子,却要承担起天下的重担,李世民自然无法放心。每次上朝都带着李治,手把手教导他如何治理朝政。”
  “李世民与李治的父子之情没有被皇位阻隔,也没有因权势而变淡。”
  “即便李治已经纳妃生子,太宗依旧不愿与爱子远离,以至于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到东宫居住,然而收效甚微。”
  刘彻表示不理解,放着后宫的美人不搭理,却跟儿子住在一起,这是什么感天动地的父子情啊(嘲讽脸……)
  刘据却有些羡慕,同为太子,他也想与父皇亲近。可惜,同人不同命……
  “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李治担心前线战事,更担心拖着病体御驾亲征的老父亲。于是,太宗创立飞表奏事,每日用快马传递前线消息和日常起居,以安爱子之心。”
  “有一次,太宗很久都没有收到李治的信,等到他终于拿到信件后,在回信中肉麻的写道:耶耶‘忆奴欲死’,爹爹想死你了。‘少顷忽得手书,忧惶一时顿解’,刚刚得到你的信,所有惶恐都消散了。”
  李治的存在缓解了因兄弟阋墙而紧绷的气氛,太极殿中不少人都在偷笑。
  长孙皇后揶揄的看向李世民,同时也不由得庆幸,还好,天幕展示的不是二郎写给自己的信件,不然她都没脸见人了。
  李世民耳根微红,这信件确实是他的口吻,但被天幕公之于众,让他颇有种社死之感!
  只有年幼的李治无知无觉,抓着父亲头冠上的系带,玩的不亦乐乎。
  “大军凯旋后,太宗背后生了毒疮,李治亲自吸吮毒脓,为父亲侍疾。”
  “后来,太宗病体沉疴,也是李治在床前尽孝。”
  “这对父子的感情是所有皇帝中最腻歪的!”
  ……
  李世民心里很是熨帖,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高宗李治:朕与耶耶的感情就是最好的,不接受反驳!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病体沉疴,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依旧无法治愈,自知大限将至,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年少的太子李治。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交给太子,教导他效仿古代的圣哲贤王。】
  评论区
  “李世民早年亲自征战沙场,身受多处外伤,年轻的时候看不出来,等到老了,身体的暗疾一起发作,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性疾病气疾,最终病重不愈。”
  “李世民一生送走了爱妻和数位儿女,还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朝臣,情绪剧烈波动,也不利于修养身体。”
  “他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都没有用,为了缓解病痛,只能病急乱投医,服用丹药,祈求神灵的保佑。”
  “显然,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唐太宗在生命尽头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自认为自己犯了很多错误: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因此,要求儿子不要学他。】
  评论区
  “二凤已经做的很好了。”
  “太宗的反思就像是武帝晚年的自省一样,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这才是一代英主最值得敬佩的特质!”
  ……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于钟南山翠微宫,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高宗李治认为“文”这个谥号根本无法代表自己的父亲,他为父亲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到了唐玄宗天宝八年,又加为文武大圣皇帝,之后还有: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嘴角抽搐,看着怀中的幼子,颇有些无语。
  “傻孩子,文就是最好的谥号,你在后面加那么多字,显得很没文化啊!”
  长孙皇后也开玩笑道:“稚奴要尽早开蒙,可不能耽误学习。”
  评论区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无极!”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
  【历史没有如果,但后人也不免产生猜想,若是隋末乱世没有李世民,会是何等境况?若是唐朝开国没有李世民,又会变成什么样?】
  第297章 贞观之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