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李治:“媚娘,一辈子长着呢,将来定会有更高兴的时候。”
  比如,你创立武周的时候。
  武媚娘福至心灵,明白了李治的未尽之言,立刻解释道:“不会的,自从臣妾做了皇后,便遭到各方攻讦,不敢放松分毫,再也没有那样纯然的喜悦了!”
  李治只是笑了笑,对此不置可否。
  【萧淑妃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武则天独得圣宠,晋位昭仪。王皇后终于后悔了,但此时为时已晚,她只能选择与萧淑妃联合起来,与武则天争宠,双方互相诋毁诬陷,但李治根本不信。】
  李治:“呵,后宫争宠,幼稚!她们根本不知道朕想要的是什么,只有媚娘能成为朕的贤内助。”
  第299章 永徽之治
  【武家虽然也是开国功臣,但显然他们并不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而是由庶族地主上升的新兴士族官僚家庭。这个处于唐初官场鄙视链底端的身份,成为武则天更进一步的跳板!】
  【为了打击元老大臣的权势,重塑皇帝的权威,李治决定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评论区
  “李治想要扳倒长孙无忌和他背后的关陇集团,就要扶持自己的势力。但他不知朝中有几人忠于自己,于是借着后宫之事试探前朝。”
  “李治先说要封武则天为一品宸妃,被宰相来济、韩瑗反对。朝堂上的阻力远比他想象中更大。于是,李治决定一步到位,直接封后!”
  李世民无法理解儿子的思维:“你是怎么从封宸妃无果,直接跳到封后的!”
  李承乾很理解弟弟的想法——叛逆!
  “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李治还带着武则天亲自登门拜访,却被长孙无忌严词拒绝。”
  “对于此事,贞观一朝留下的老臣态度不一,李绩明哲保身,称病没有参与。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敢明确表明态度。长孙无忌、褚遂良则是坚决反对!”
  ……
  长孙皇后失望的看着自家哥哥:“兄长为何反对,难道仅仅因为她出身武氏?”
  长孙无忌绞尽脑汁为自己寻找借口,“这……武则天曾是太宗后妃,身份本就敏感,无德之人怎能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摇摇头:“不是这样的,兄长。若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不可能再次进入皇宫。”
  难道武则天第二次入宫的时候,你们都不知道她曾是太宗的才人吗!
  李世民一针见血:“不过是血统论那一套罢了,如今的五姓七望看不起李氏,看不起关陇集团,将来的关陇集团也看不起庶族士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则天出身低微,这是士族官僚对庶族官僚的打压。
  自南北朝以后,士族的没落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李世民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即便他的功绩足够大,也不可能不受制约的掌握朝政!
  因此,他对李治的做法极为赞赏:“稚奴不愿受人摆布,敢作敢为,勇于打破士族的威胁,直接掌握朝政,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个孩子真是出乎他的预料,他似乎天生便懂得帝王心术!
  【李治意识到他是不可能得到朝臣的支持的,于是他不再考虑大臣的反对意见,决定一意孤行!】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编写《内训》,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中宿舍人李义府率先支持“废王立武”,得到皇帝的赞赏。许敬忠等人见机行事,支持武则天。就连元老李绩都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治终于打开了局面,在关陇贵族的包围圈中得到了一席之地。】
  评论区
  “所以《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武则天杀女,栽赃王皇后的事情,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件事在成书更早的《旧唐书》中并没有记载。”
  “武则天临朝称制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举起反旗,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中也没有提及。要知道,骆宾王可是极尽夸大之能事,将一篇檄文写的像是小妈文学的小黄文。”
  “在时间上也有破绽,公主之死发生在永徽五年,永徽六年才提出废王立武。”
  “且李治内心强大,并不是一个会被后妃蒙蔽的人,他废王立武的初衷就是为了重振皇权!”
  “……”李治有些无语:“后世之人到底是如何看朕的,难道朕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庸之主吗!”
  武则天淡定道:“陛下何必为了后世谣言介怀。”
  高宗朝的朝臣:昏聩?呵呵!在陛下面前,任何小心思都无所遁形!
  【通过立后事件,最强硬的反对派褚遂良被贬官外放。王皇后和萧淑妃及其家人都被或死或流。】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李治将政治中心从长安移居洛阳,显庆四年,李治与武则天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罢官流放,自此,李治将朝政大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评论区
  “显庆三年,褚遂良死于爱州(今越南清化)。显庆四年,长孙无忌在黔州(今重庆)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不敢置信:我居然真的死在了亲外甥手里!
  长孙皇后为兄长的遭遇心痛,不得不再次叮嘱:“身为外戚,长孙氏已经得到了远超功绩的地位和荣耀,兄长要知足常乐。”
  长孙无忌对妹妹的眼界叹服!
  “关陇集团的倒台让李治在政治上大权独揽,树立了皇权的威严,随之而来的便是圣心独断,长达二十年无人敢犯颜直谏!”
  “贞观年间的政治民主遭到了破坏。”
  “当时有一种说法,李治在统治后期虽然病病歪歪,时常待在后宫,却架空了群臣。”
  李世民:“不听劝谏,难道你想做第二个隋炀帝吗!”
  李治:“朕的决定就是对的,朝臣只需按照朕的诏书执行即可。”
  【废王立武事件沉重的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现象得到改变。显然,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关陇贵族没落的开始!】
  【要打破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朝廷注入新生力量。】
  【李治大力发展推广科举制度,对原有的科举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选用了一大批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这是李治在文治上的伟大功绩!】
  【高宗朝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在最高一级的官僚之中,科举制真正发挥了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唐朝后来的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
  【李治知人识人,任人唯贤,多次颁布求贤令,就连被唐太宗冷落的杜正伦,被褚遂良打击的韦思谦都得到了重用,是高宗朝有名的贤臣。】
  评论区
  “还有李绩,太宗去世前特意将他外调,留给儿子施恩。后来李绩对李治忠心不二,为大唐对外扩张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代药王孙思邈拒绝了杨坚授予的国子博士,拒绝了李世民的征召,却被李治请到了京城,授予谏议大夫之职。”
  “韦思谦任监察御史时整顿法纪,刚正不阿,后来成为武周朝的宰相,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官至宰相,尽忠职守,成为一时美谈!”
  “杜正伦受到李承乾谋反案的波及,被流放黔州,高宗时才被召回,担任宰相。”
  ……
  太宗叮嘱魏征:“记下来,都记下来,将来他们进入朝堂便有迹可循了。”
  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起居的褚遂良:陛下是不是不信任我了o(╥﹏╥)o
  【由李治下令,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永徽律》,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对后世的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宗还召集大量文学之士,对律法逐条进行解释,这部官方刑法注释叫做《唐律疏义》,是此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刑法注释!】
  评论区
  “这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这一时期执法公正,犯罪率较低,史书记载,有一年监狱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几人,其中犯了死刑的只有两人。”
  ……
  【在经济上,李治继续推行贞观年间轻徭薄赋的政策,罢除军役和徭役。每年从粮仓中取出一部分粮食低价卖出,平衡市场上的物价。】
  评论区
  “物资充裕时收购到朝廷粮仓,物资短缺时卖出去,使物价保持在一定的区间波动。”
  “成功缓和了太宗末年因辽东战役出现的社会危机,平息了永徽年间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很值得说道的一点是,起义军的领袖叫陈硕真,是个女子,她还给自己上了皇帝尊号。”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第一位女皇帝啊,可惜她给自己上的尊号不伦不类,叫文佳皇帝,她的起义也没有成功,不算是正统女皇帝。”
  ……
  李世民面色一沉,当即命令道:“命御史出京,重点巡查浙江地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