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农民起义绝不是短时间内能酿成的。
  【高宗统治初年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粮食年年丰收,栗米保持在每斗两钱半的低价,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的文治十分出色,武功也不遑多让!】
  【李治继位后,完成的第一件伟业,便是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李治先后发动了三次远征,共历时九年。】
  【永徽二年,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攻入大唐的庭州,劫掠数千人而去。】
  【高宗命梁建方、契苾何力行军总管,率领府兵三万,回纥兵五万迎击。】
  杜如晦:“西突厥还是不安分,趁着大唐政治动荡之时出手。”
  李靖:“老臣的马刀已经干渴许久,不介意用他们的鲜血开开荤!”
  评论区
  “刺史骆弘义献计:驱使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进攻贺鲁,想要驱虎吞狼,唐军在后坐收渔利。但被他们驱使的“老虎”朱邪孤注投靠了贺鲁,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骆弘义的谋划。”
  “永徽三年,唐军在牢山大败突厥兵。朱邪孤注被打败,本人也被唐军所杀。”
  ……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命程知节为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第二次进军西域。】
  贞观年间,程咬金兴奋的大喊:“老黑,你听到了吗,俺老程将来还能做西征统帅呢!”
  尉迟恭脾气火爆,对此像是吃了一颗柠檬一般:“哼,定是咱老黑死的早,不然哪轮得到你!”
  还是李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天幕说,三次西征,这才第二次。”
  程咬金顿时冷静了下来,是啊,难道俺老程败了!
  这可不行,这不是晚节不保吗!
  第300章 永徽之治
  程咬金两只眼瞪得像是铜铃,仔细寻找着天幕上提供的信息。
  评论区
  “程知节,原名咬金,后改名知节,字义贞。他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骁勇善战,擅长马槊,早年投靠瓦岗寨……”
  “程咬金最擅长的不是大板斧吗?”
  “程咬金的三板斧——多有名的典故啊!”
  程咬金:某是会用板斧,但这种短兵器在战场上可不占优势,一寸长一寸强,当然还是马槊最好用!
  “他不是名咬金,字知节吗?”
  程咬金:怎么还带给人改名字的!
  尉迟恭:“往好处想,最起码你在后世的名气比我们大多了。”
  看看评论区的热闹劲,像是过年一样,也就在天幕提及魏征、李靖等寥寥几人时出现过。
  “程咬金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在贞观年间历任数州都督,李世民去世后,他奉命护卫李治回朝登基,深的李世民父子的信任。”
  “显庆元年(656年),程咬金带着大军西征,遇到西突厥两万精兵,两军展开一场恶战,还没有决出胜负,西突厥援军已到,形势十分危急!”
  “就在这时,前军总管苏定方带着五百人翻越山岭,直捣敌巢,大破西突厥。唐军追击二十里,斩敌一千五!”
  李世民赞道:“好!”
  长孙皇后:“好一员猛将!”
  “苏定方为唐军打了个开门红,却引起了副总管王文度的嫉妒。他对程咬金进谗言,说敌军虽然跑了,但唐军也死伤很多,现在应该结阵防守,才是万全之策!他还诈称自己有皇帝的密旨,奉命节制程咬金,越级下令不许大军乘胜追击。”
  “于是唐军身披重甲,进程缓慢,粮草不济,人马相继冻饿而死。”
  李靖不理解:“这种时候难道不是应该乘胜追击吗?”
  对待游牧民族的骑兵就要一鼓作气,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不然他们很快就会死灰复燃,再次集结力量,恢复到战前的实力!
  因为,他们本就是靠着没有成本的掠夺积攒资本的!
  李世民皱眉道:“这个王文度是谁?”
  群臣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臣等不知。”
  想来只是个无名小卒吧。
  “苏定方敏锐的看出了其中的问题,皇帝既然已经任命程咬金为帅,怎么会密诏副手发号施令。再者,他们的目的就是消灭西突厥大军,怎能自缚手脚,畏缩不前。”
  “但苏定方的劝谏却没有引起程咬金的警惕。”
  “在王文度的谗言下,程咬金屠杀了投降的恒笃城百姓,贺鲁趁机远遁。”
  程咬金不敢相信这是自己做的事:……
  尉迟恭也不酸了,他诚恳的问道:“程老弟啊,你怎么就听一个副将的话,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呢?”
  程咬金支支吾吾道:“他若是真的拿着皇帝陛下的密旨呢,老程可不敢抗旨。”
  尉迟恭:“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李世民也开口道:“不论如何,屠城这样的事都不能做。已经投降的恒笃城都被屠了,以后还有谁敢投降大唐!”
  ……
  【这次西征以失败告终,王文度因矫诏被罢官免职,程咬金也被牵连免官。】
  评论区
  “不久,程咬金被起复为岐州刺史,程咬金却已经对仕途失去了兴趣,请求致仕。公元665年,享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去世,谥号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高兴了:“九皇子是厚道人啊,俺老程做错了事,还能得到原谅,陪葬昭陵,这辈子值了!”
  李世民也很是骄傲:“哈哈,这孩子还算有点胸怀。”
  若是他的嘴角不要咧的那么大,也许群臣就相信了呢……
  【显庆二年,李治任命上一场战役中大放异彩的苏定方为行军总管,率领唐军和回纥兵万余人,讨伐西突厥。】
  【苏定方对西突厥分化势力,重点打击,攻守兼施,步步为营,抓住时机,穷追猛打,很快便将西突厥有生力量消灭殆尽,西突厥汗王逃亡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被石国人诱捕,送给唐军。自此,唐朝统一了西突厥全境!】
  评论区
  “以夷制夷,恩威并施!”
  “利用西突厥的内部矛盾,重点打击叛唐的汗王,对其他部落以拉拢为主。”
  “征讨西突厥的一路主帅就是原西突厥的贵族将领,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并且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苏定方如同一个优秀的拳击手,当对手尚有余力时,绝不给他喘息之机,便是顶风冒雪也要追击。当对手失去反抗的力量时,又能及时收手,施以仁义,收服人心。”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一战,苏定方名传青史,薛仁贵崭露头角。”
  “其实薛仁贵早在贞观末年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功劳,在高宗治下,他将迎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
  “是王宝钏挖野菜的那个薛仁贵吗?”
  “戏剧《王宝钏》的男主角叫薛平贵,不是薛仁贵!”
  “那个戏剧是以薛仁贵为原型编写的,但故事纯属虚构。”
  ……
  薛仁贵:“王宝钏是谁?”听着像是一个女子的名字。
  天幕把话说完啊,不然他今晚怕是进不了家门了。
  还好,现代观众热衷于分享他人不知道的冷知识,很快便为薛仁贵解惑。
  “据传,山西某一富户为母祝寿,请堂会演了《汾河湾》,这是以薛仁贵和他的夫人柳氏为主角的悲剧故事,老妇人听后抑郁成疾。”
  薛仁贵:我和夫人怎么就成悲剧了!
  “他的儿子为了宽慰老妇人的心,重金悬赏薛仁贵夫妻团圆的戏剧,为了不违背历史,便有人在此基础上编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薛平贵,戏剧情节与《汾河湾》大同小异,只是改为了大团圆结局。”
  “此后,戏剧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个薛仁贵,一个薛平贵。”
  对此现代观众却不认同!
  “《王宝钏》是大团圆结局?”
  “苦守寒窑十八年,堂堂宰相府千金变成了一个乡野怨妇,这居然是大团圆?”
  “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归来,结果,他摇身一变成了西凉国的国王,迎娶了公主为妻,这居然是大团圆?”
  “大概古人理解的大团圆与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吧……”
  薛仁贵:“这纯属污蔑!臣怎么可能投靠西凉!再者,西凉在哪?”
  他出身贫寒,自幼以种田为生,只听说过南北朝时期有个北凉,现在是大唐的陇右道,哪来的西凉!
  李治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宽慰他:“爱卿不必着急,天幕既然提及此事,说明爱卿必定青史留名,且还是好名声!”
  这可是天幕的盖棺定论!
  【苏定方带着唐军在西域修建道路,设置驿站,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将西突厥掠夺的财物物归原主。】
  【李治在西突厥的土地上设置都护府,将唐朝的势力扩张到葱岭、碎叶川、里海一代,进入中亚腹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