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701年,吐蕃联合后突厥侵犯凉州,武则天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率领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奔赴河西。吐蕃人久闻郭元振的威名,心生惧意不战而退!】
  评论区
  “郭元振任凉州都督期间,凉州连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军队囤积的粮食可以用十年。就连吐蕃、突厥听闻他的政绩,也不敢犯边。”
  “郭元振认为周边四夷胆敢侵犯中原,定是因为凉州疲弱,才让他们肆无忌惮。便调动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称两百万,势要彻底打败吐蕃。他兵分十路追击吐蕃军队,一直到达吐蕃赞普的牙帐,赞普屈膝请和,献上无数牛马金银,请求唐朝退兵。”
  “吐蕃投降后,后突厥更加畏惧,把劫掠的中原人都还了回来。”
  “之后吐蕃再次入侵,却屡战屡败,被唐军按在地上摩擦!”
  “自此,藩镇肃清,令行禁止,道不拾遗,百姓为其建生祠,立碑树传,四夷无不敬畏仰慕!”
  武则天赞道:“郭元振镇守边疆多年,虽无显赫军功,却以建设、安抚见长,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这大概就是兵书上所说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可惜,这样一位有才之士,却被唐玄宗流放,最后抑郁而死。”
  武则天眼神如刀:“唐玄宗……”
  【694年,四夷首领在波斯国王阿罗憾的号召下,用百万亿的铜铁铸造了一个天枢——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以铭记武则天的文治武功!】
  李治心下一惊:“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天枢就是北辰,四夷便是繁星。”
  李世民心里冒着酸气:“天可汗只是一个名号,怎么就没有人为朕树个天枢呢。”
  魏征立刻劝谏:“陛下,此举劳民伤财,乃亡国之兆也。”
  李世民:“这可是四夷首领出钱出力,又不需要国库破费。”
  魏征:……
  【天枢,取天下中枢之意,象征着世界的中心!】
  【天枢高45.87米,直径3.6米,底座周长50米,重两百万斤,柱身八面,蟠龙、麒麟、狮子盘旋其上,顶端是四龙捧火珠,腾云承露盘……】
  评论区
  “龙是帝王的象征。”
  “麒麟拜火,是袄教的教义:圣王出,天下平!”
  “狮子在波斯、埃及、希腊、罗马等地象征着权威和力量。”
  “柱身八面,来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传承。”
  “如此奇观,才能配得上华夷共主的地位!”
  ……
  便是秦皇汉武也无不为此心向往之!
  【亲历盛会的李峤写下了一首诗:辙迹光西崦,勋名纪北燕。何如万国会,颂德九门前……圣泽倾尧酒,熏风入舜弦。欣逢下生日,还偶上皇年。(陛下的功绩如同繁星,陛下真是尧舜之君,臣下何其有幸生为陛下的子民……)】
  评论区
  “大周天枢在世界冶金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当时世界上铸造艺术最高的杰作,它本应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流传于世!”
  “本应……”
  【可惜,这样一个恢弘的建筑却没有保留下来,数年后,即位称帝的唐玄宗为了扫除武周的影响力,下令销毁天枢,世人无不为此感叹惋惜……】
  评论区
  “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李休烈”
  “一条麻索挽,天枢绝去也。《天枢谣》”
  “天枢是中国历史上全盛时期的象征,是天下中心的标志,天枢的焚毁似乎预示着几十年后唐朝的衰落……”
  李世民心疼不已:“暴殄天物啊!”
  魏征:“如此奇观本不该修建,但既然已经建成,更不应该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焚毁。”
  李治:“焚毁天枢并不能消除武周的影响,反而暴露了你的心胸。”
  武则天:“宣临淄王李隆基觐见!”
  武则天早已得知唐玄宗便是李隆基,也知道未来的安史之乱与他脱不了关系。本想着未来之事与一个孩童无关,没想到他居然如此恨自己!
  就让这满朝文武好好看看,李唐未来的帝王到底是个什么德行!
  第310章 则天武皇
  【武则天统治末年,天下太平,四夷安宁,继承人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年老体衰的武则天开始耽于享受,她将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当做掌控朝政的耳目,却在不知不觉中养大了他们的野心。】
  李治似笑非笑:“面首!”
  大唐风气开放,武后对此并不担心:“陛下,臣妾那时都七老八十了,过过眼瘾罢了。陛下,难道吃味了?”
  李治:“朕只想知道,爱妃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还记得朕这个夫君吗?”
  武后立刻保证道:“当然,在臣妾心中谁都不及陛下!”
  只有李治才能给她那种惊心动魄、棋逢对手的知己之感!
  【张易之、张昌宗插手朝政,陷害宰相,与群臣结怨,君臣母子关系顿时空前紧张,原本趋于稳固的朝局再次发生变化。】
  评论区
  “武则天的侄子都要为二张牵马执蹬。”
  “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夫妻对二张不满,此事被二张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武则天,随即三人便被逼自尽。”
  “这可是武则天的亲孙子孙女。”
  “张氏兄弟的嚣张跋扈让太子、公主与群臣人人自危……”
  狄仁杰:“陛下英明神武,怎能将生杀大权交给二张呢!”
  武则天:“难道是人老了便会糊涂?”
  现在的她精力满满,绝不会将自己的权利交给任何人!
  纵观武则天的一生,长孙皇后不由得对此人产生了钦佩之感。
  她打破了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对女子的禁锢,登上了任何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长孙皇后虽被称为贤后,却从未想过站在台前,为天下女子做些什么。
  此刻,长孙皇后不免想要为武则天说一些好话。
  “若以帝王相待,便是后宫嫔妃千百也无不可,武则天只有几个内宠,也算是克制了。”
  李世民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思索片刻,还是心情复杂地为此事定下了基调:“大唐风气开放,武则天只是内帏不修,并不能掩盖她的才能,知人善任,权不下移,堪称女中英主!”
  群臣:陛下和娘娘也太大度了吧!她夺得可是李唐的江山啊!!!
  殊不知,李世民想的更深一点,若不出意外,下一代皇帝定然还是李治,可是李治的儿子却没有一个能立起来的。
  既如此,不如找一个能够延续国祚的太后临朝称制。
  就像刘邦已经知晓吕后所行之事,却奈何不得她,因为若是没有吕后,汉朝也得二世而亡。
  不过是权衡利弊罢了……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只有二张侍奉在侧。在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人诈称二张谋反,发动政变,杀死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
  【史称神龙政变!】
  武则天:“呵,狄公推荐的好人才啊!狄公都去世五年了,还能掌控朝代更迭,怪不得后人将唐朝恢复国祚的功劳加在你的身上!”
  张柬之、桓彦范都是狄仁杰力荐才进入中枢的。
  狄仁杰只能为自己看好的人才再说上一句话:“陛下掌权可以,二张弄权不行,请陛下明鉴!”
  崔玄暐是武则天亲自提拔的,没想到他也会参与其中。
  崔玄暐:“臣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才不得不如此行事。”
  武则天心中恼火,却又发泄不出来,不免郁闷不已。
  【神龙政变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终结,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朝政制度重新回到唐高宗时期。】
  【退位后的武则天居住在上阳宫,继位的中宗李显对母亲十分孝顺,晨昏定省,不敢懈怠。还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评论区
  “张柬之五人的行为为人称道,但他们五人的下场却并不好。”
  “他们虽然杀了张氏兄弟,将武则天逼回后宫,却放过了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为他们之后的下场埋下伏笔。”
  “武则天对李显道:我将你召回京城就是要将皇位交给你,张柬之等人为了从龙之功,逼迫你发动政变,他们根本不是真的为你着想。”
  “自此,李显依旧重用武氏子弟,并不信任神龙功臣。”
  “武则天用一句话为自己报仇雪恨!”
  “武三思勾结韦后,把持朝政大权,张柬之等人眼看着武后之事将要重演,劝谏皇帝除掉武三思,武三思与韦后反告张柬之等人图谋不轨。”
  “李显将五人明升暗贬,封为王爵,调往外地,剥夺宰相权利,五人在离京之后被武三思派出的刺客刺杀,先后死于非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