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这条古道长达十几公里,宽十七米,道路两旁栽种松树。这条道路的开通使得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为中原地区沟通岭南的交通要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这条路不仅便利了南北交通,也在之后宋朝大量移民南下之时,承担了重要的作用。”
“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力逐渐为人所知,但他的仕途依旧充满了坎坷波折。”
“再次回到朝堂后,他负责主持选拔人才,因为处事公平为人称道。”
“开元九年,张九龄入阁拜相,在宰相张说的器重提拔下,升为中书舍人。因为两人同姓,张说还与张九龄结为宗族兄弟。但张九龄并不会盲从张说的决定,他多次劝说张说公事公办,张说都没有放在心上。”
“不久后,张说因为泰山封禅得罪了满朝文武,被罢免宰相之位,张九龄也被牵连离开京城。”
“上书弹劾张说的便是宇文融与李林甫,记住这个名字,这是张九龄在李林甫手中第一次吃亏,将来他们还会有更多的交锋,直到分出胜负。”
“开元十七年,张说再次被李隆基起复,但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第二年便去世了。在他临死之前,多次向皇帝举荐张九龄。”
“开元十九年,张九龄被召入京城,担任秘书少监,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他的能力得到皇帝认可,成为通知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入阁为相,主理朝政!”
【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这是李隆基能够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正是在君臣一体上下同心的努力之下,大唐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隐居蜀地的杜甫感慨不已:“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这残破的天下,何时才能重回太平啊!
【开元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商业十分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商贾和旅人!】
【开放的大唐以其广阔的胸怀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大唐的朝堂上,各种肤色的人们济济一堂,为自己身在这样强大的国度而骄傲自豪!】
评论区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
“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篇章,那么开元盛世便是其中的最强音!”
“最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高达1076万平方公里,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
“李隆基在边疆屯田,增强防务,开元五年,收复被契丹占据二十一年的辽西十二州,漠北也重新归顺。后突厥与唐逐渐恢复友好关系,安西四镇如同钉在西域的四颗钉子,阻挡吐蕃势力北上扩张。”
“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首次将东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此时,全国人口多达八千万,是唐朝开国的数倍。两京的米价不到二十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从河南商丘到陕西凤翔的一路上到处都是酒店客栈,就连荆襄、北京、太原、四川等地也不乏酒家。”
“旅行之人什么都不必携带,便能在全国畅行无阻。”
……
始皇:“这样的盛世真的存在吗?”
刘彻:“眼红,想要……”
李世民:“这样的盛世,这样的盛世才是我大唐啊!”
李隆基:“哈哈哈,朕真的做到了!天幕说了,朕创造了开元盛世,朕是不世出的明君!”
张说:陛下,您高兴的太早了……
【在这样繁华的盛世背后,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都濒临崩溃!但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看不到这些了……】
【开创盛世后的李隆基骄傲自满,认为自己的功绩足以与历代贤君比肩,于是他松懈了,他开始沉迷享乐。】
李世民:“混账,这样的盛世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吗!这是大唐三代君臣的努力,是数位贤相的殚精竭虑。你不想着居安思危,居然沉迷享乐!”
李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武则天:“朕七老八十了依旧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只遗传了朕的寿数,却把脑子丢了吗!”
李隆基:朕做了这么多工作,从未享受过皇帝的至高无上,难道还不能享受一下?
【从频繁更换宰相便能看出,李隆基是一个无情的政客,从他对后宫女子的绝情也能看出,他自始至终只爱自己一人!】
太平公主:“他的冷漠无情不是早就昭然欲揭了吗!”
武则天:“这个世间对男子的标准是不同的,说不定其他人还觉得他遇事果断,有魄力呢。”
上官婉儿不敢出言呵斥,却心中暗喜:天幕终于要开骂了!
【李隆基的原配皇后是跟着他患难与共的王氏,王氏聪慧过人,知书明理,在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后之时,王氏便是协助他的军师。】
【李隆基登基后,却将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在脑后,因为皇后无子,地位不稳,王氏求助神佛的力量,希望能早日诞下皇子。却被诬陷为符厌,被废黜后位!】
李隆基:“朕已经封她做了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若不是她欲行符厌,朕也不会废了她!”
李治:“荒唐,自汉武帝巫蛊之祸后,这种事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诬陷,你居然还能信!朕当年面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巫蛊陷害,可是从未动摇过。”
【开元十二年,王皇后被废,同年去世,就连她的葬礼也只是一品夫人之礼。】
评论区
“最冷酷无情的皇帝就数唐玄宗和汉武帝了。”
汉武帝:“后世莫不是在讽刺朕晚年昏庸?”
“当时的人写诗讽刺李隆基的行为:翠羽飘摇陨晓风,何时吉梦叶罴熊。脱将半臂共汤饼,泣请三郎念阿忠。”
“当年李隆基落魄之时,过生日都吃不到一碗面,是王氏的父亲(阿忠)卖了自己的衣服换了一斗面粉。”
【李隆基早期最宠爱的当数赵丽妃,她出生歌女,身份卑微,却生下了李隆基第二个儿子李瑛。因长子李琮面部毁容,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赵丽妃的地位也到达了顶点。】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为了给自己心爱的武氏腾位置,废除了王皇后,将武氏封为三妃之一的惠妃,赵丽妃等人纷纷失宠,很快便去世了。】
李世民:“又来一个武氏,朕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李治:……
武则天:……
第315章 安史之乱
【从频繁更换宰相便能看出,李隆基是一个无情的政客,从他对后宫女子的绝情也能看出,他自始至终只爱自己一人!】
太平公主冷声道:“他的冷漠无情不是早就昭然若揭了吗!”
武则天:“这个世间对男子的标准是不同的,说不定其他人还觉得他遇事果断,有魄力呢。”
武周朝臣:这种事怎么能说出来呢,这不是不言自明的默契吗。
上官婉儿不敢出言呵斥,却在心中暗喜:天幕终于要开骂了!
【李隆基的原配皇后是跟着他患难与共的王氏,王氏聪慧过人,知书明理,在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诛杀韦后之时,王氏便是在幕后协助他的军师。】
【李隆基登基后,宠妃从赵丽妃到皇甫德仪,再到武惠妃,流连花丛的李隆基早已将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抛在脑后。】
李世民想到自己的观音婢,玄武门之变时观音婢也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与这王皇后何其相似。
李世民对这个曾孙观感急速下降:“频繁更换宰辅,沉迷后宫美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明君!”
魏征:“有亡国之相!”
群臣都惊呆了,这种话也只有魏征敢说出口,即便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皇后无子,地位不稳,王皇后只能求助于神佛的力量,希望能早日诞下皇子。却被诬陷为符厌皇帝,被废黜了皇后之位!】
李隆基:“朕已经封她做了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若不是她欲行符厌,朕也不会废了她!”
李治:“荒唐,自汉武帝巫蛊之祸后,这种事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诬陷,你居然还能信!朕当年面对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巫蛊陷害,可是从未动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