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四年后,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尉,这是一个盘剥百姓的小官,“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杜甫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之后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为了生计他只能接受这个与自己所学毫无关系的官职。】
第318章 安史之乱
年轻的杜甫满腔雄心壮志,即便多次落榜依旧活的潇洒肆意,出生名门的他从不必为金银俗物担心,此时的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将来也要为生计所迫,穷困潦倒的在尘世挣扎!
李白却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对人生看的更明白一些。
他劝慰杜甫:“子美,后人赞你为诗圣,定会提及你的生平。未来的苦难尚未发生,就如同如今的大唐,虽危机四伏,却也能破而后立!”
杜甫:“希望如此吧。”
……
【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杜绝边将入朝为相与自己争权,李林甫提议重用胡将,虽然此策提拔了高仙芝、哥舒翰等优秀的少数民族将领,却也让安禄山势力坐大,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唐朝由盛转衰李林甫罪不可恕!】
李隆基:“安禄山!怎么可能,安禄山对朕忠心耿耿,怎么可能反叛!”
不好,他也能看到天幕,会不会提前起事。
李隆基对威胁自己皇权之人还是很敏感的,不论真相如何,当务之急必须先将安禄山安抚下来,召回京城!
评论区
“李隆基不知道李林甫的罪过吗?”
“他知道,安史之乱中,他逃离京城,曾跟朝臣谈论历任宰相。他说如果姚崇还在,早就平定叛乱了。当提李林甫的时候,他说李林甫嫉贤妒能,无人能比。”
“张九龄早就提醒过皇帝,宰相身系国家之危,李林甫为相怕是会有亡国之忧,但那时的李隆基已经听不进去谏言了。”
“昏君才能配奸臣,就是因为奸臣不会劝谏他勤政,能让他安心享受生活,不给他找麻烦。至于天下会变成什么样,他早就不在乎了。”
……
【李林甫的倒行逆施让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但还是有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想要警醒李隆基,亲贤臣远小人。可惜他们的努力都功败垂成,李林甫至死都不曾被问罪。】
评论区
“天宝八载,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李林甫是在宰相之位上去世的,与开元时期的数位丞相相比,李林甫才是李隆基的真爱啊。”
姚崇、宋璟:泻药,不想与奸佞小人相提并论!
张说、张九龄:这一次李林甫没有机会了!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新的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密谋造反,李林甫尚未下葬便被削去官职,抄没家产,全家流放,最后以庶人之礼下葬。】
开元天宝年间的群臣打了个寒颤……
所有人都看到了李隆基的冷酷无情与昏庸残暴,虽然李林甫罪有应得,但他却不是以祸乱朝纲、诬陷朝臣、阳奉阴违、破坏法纪等罪名被罢官,而是以莫须有的谋反之罪。
李世民:“李隆基已经彻底糊涂了,就像一个只用本能横冲直撞的野兽,失去了理智。”
魏征:“如此下去,律法的尊严何在,朝廷的尊严何在!”
杜如晦:“李林甫在位时便诬告成风,除非有人能够革除积弊,才能重彰天家之威!”
房玄龄:“新上任的杨国忠怕是还不如李林甫。”
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如此昏君,做出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意外。
只是大唐该怎么办,这可是他们的心血啊!
【如果说李林甫是一手遮天,阳奉阴违,排除异己的权臣奸臣,但还能掌控局面。那么杨国忠就是个不学无术,无能贪婪的小人。】
【杨国忠年轻的时候便嗜酒好赌,放荡无形,备受亲族鄙视。他全靠堂妹杨玉环的裙带关系得到李隆基的重用,此后他谄媚皇帝,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巴结李林甫。不到一年时间便身兼十五个官职,成为朝廷重臣!】
评论区
“杨国忠下令将各地库存的粮食、赋税换成布帛送到京城,充实皇帝的私库。”
“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挑选好的庄稼给玄宗看,还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居然信以为真。时任扶风太守的房琯奏报当地出现了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去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魏征怒骂:“国之蛀虫!”杨国忠与李隆基都是。
“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忠本名杨钊,因为当时有个说法:卯金刀,刘氏当为天子,所以杨钊请求李隆基赐名,以示忠诚。李隆基便给了他国忠这个名字,结合杨国忠的一生,这个名字可太讽刺了!”
“一次,杨国忠出使江浙,他的妻子声称无比思念杨国忠,因而梦中与他相会怀孕,后来生了一个儿子。杨国忠不仅承认了这个儿子,还对妻子毫无怨怪,被当时的人嘲笑。”
“(⊙o⊙)…”
“这很难评……”
“杨国忠又不是傻子,难道真能相信什么梦中怀孕,但他既然承认了这个孩子,说明他不敢得罪奸夫。所以,这个人舍李隆基其谁!”
“真是好一个忍辱负重,投其所好的宠臣啊!”
……
武则天:“朕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少突破下限之事!”
李隆基:(*/w\*)
【天宝十载,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将,攻打南诏,结果大败而回。杨国忠为了贪图军功,向朝廷上奏谎称大胜。】
评论区
“后世史家极其厌恶杨国忠的恶行,便将唐军的损失夸大了一半,为杨国忠反向扬名!”
“战报可以撒谎,但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杨国忠强行征召两京河南的士兵前往南诏。但唐朝的精锐大军都在西北,两京本就没有武备,临时征召的将士都是未经训练的平民。”
“他们没有任何准备便走上战场,尚未开战便有无数人死在南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
李世民眼眶泛红,都快要哭了:“不愧是诗圣啊,写的真好!这场战争本不该输,将相无能却要百姓来承受恶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给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当时的皇帝,满朝文武都看不见吗!”
长孙皇后:“难道杨广不知道三征高句丽死了多少人吗,他们放纵欲望,只顾自己享受,哪里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群臣:还是皇后娘娘犀利,居然将李隆基与杨广相提并论……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派遣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安南都护府从东南面进攻,两面夹击南诏。南诏却不慌不忙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济,在加上瘴气瘟疫,水土不服……此战,唐军全军覆没!”
“杨国忠再次掩盖败绩,伪造捷报上奏朝廷。”
“于是,杨国忠也再次被后世史学家们背刺,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唐军的损失夸大为十多万。”
“两次征讨南诏皆以南诏胜利告终,南诏背叛唐朝,投靠吐蕃,趁机占据剑南道部分州郡,逐渐发展壮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天宝年间的对外战争多是徒耗国力,毫无斩获的!”
魏征:“为害天下,恶贯满盈!”
身为大将的李靖更好奇南诏这个敌人:“南诏在何处,实力如何?”
李绩看着舆图推测道:“天幕说南诏临近吐蕃与剑南道,应该是在益州与安南之间。”
李世民也参与其中:“朕听闻这里都是一些小部落,如今还算安分,没想到后来居然建国了。”还打败了唐军!
长孙无忌:“陛下,请派遣使者暗中查探此地风土,为将来做准备。”
李世民:“准奏!”
【杨国忠上位全靠裙带关系,朝臣对前后两个奸臣的态度也大相径庭。安禄山对李林甫恭敬谨慎,言听计从,却根本不将杨国忠放在眼里。】
【为了争宠,杨国忠多次在李隆基耳边进谗言,说安禄山要谋反。李隆基却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将所有人操控于股掌之间,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
【不过这次杨国忠却蒙对了——】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叛唐朝,拉开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序幕。】
【这场内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原本安宁的社会遭到空前浩劫。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