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天宝五载,皇甫惟明在河西、陇右战败,王忠嗣接替了他的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加上他兼任的朔方、河东节度使,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从朔方到云中,北方数千里边境,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是自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评论区
“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御史大夫、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等朝中要职。”
“安禄山比起王忠嗣来说就是个弟弟。”
“李隆基就是被前期的文臣武将宠坏了。”
“不能因为王忠嗣的忠诚,就忘记了大将拥兵自重的危险啊。”
……
【王忠嗣功绩等身,却并不以此为傲,他与当时所有将领都不同,他不想用国家的力量,为自己捞取功名,对安禄山等人的行径十分看不上,他不仅拒绝了安禄山的拉拢,还上奏揭露安禄山的阴谋。】
【李林甫见王忠嗣功劳日盛,担心他会入朝为相,与他分权,于是,一场针对王忠嗣的阴谋正在后方酝酿——】
【在唐军与吐蕃交战的最前线,有一座军事重镇,名为石堡城。开元十七年,唐将李祎夺取了石堡城,取得了对吐蕃战役的主动权,遏制了吐蕃对大唐边境的骚扰,拓地一千多里。】
【十一年后,开元二十九年,吐蕃打败唐将盖嘉运,夺走了石堡城。此后,此城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军多次对石堡城发动攻击,都因为山高路远,易守难攻,徒耗兵力一无所得!】
【王忠嗣与吐蕃多番交战,都取得了胜利,吐蕃的附属国吐谷浑被彻底打败。在胜利的捷报中,唐玄宗想起了屡攻不克的石堡城,令王忠嗣拿下石堡城。】
【王忠嗣常年镇守边疆,对吐蕃势力了如指掌,他认为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又动用全国兵力防守石堡城,若是唐军强攻,定会死伤数万人,他希望能寻找更好的时机。】
王忠嗣:“石堡城虽是军事重镇,得到他未必能遏制敌人,没有他也与国家无害,反倒能用此城牵制吐蕃大量军队,为何要用数万将士的性命换取一个可有可无的城池。”
【此时的李隆基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唐将董延光请命攻占石堡城,却又将自己失败的责任推给了王忠嗣。】
【再加上李林甫诬告王忠嗣与太子合谋,触动了李隆基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王忠嗣被解除兵权押解回京!】
评论区
“李隆基政变上位,对儿子严防死守,就怕自己哪一天也变成太上皇。”
“世事难料,越怕什么越会来什么……”
年轻的李隆基对王忠嗣是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对老年的自己也产生了怨愤。
当真是老糊涂了吗,怎能因为几句诬告便让将帅离心!
【三司会审,王忠嗣被严刑拷打,差点一命呜呼,接替他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愿以官职为王忠嗣赎罪,王忠嗣才险而又险的保住了一条命,被贬为汉阳太守。】
哥舒翰心里不是滋味,他们这些跟着元帅的人最清楚元帅的为人,元帅一心守卫边疆,根本不想参与朝中争斗,却还是被奸佞小人陷害。
王忠嗣看到自己的结局,也无法保持淡定,他才四十来岁,正是一个将领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却要被迫离开战场,往后余生,何其悲哀……
【天宝八载,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评论区
“这一年,唐玄宗命哥舒翰率领陇右、河西、朔方六万多人,攻打石堡城。”
“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吐蕃还在这里存了很多粮食,滚木、石头,哥舒翰强攻数日,无法突破。”
“此战,唐军惨胜,以数万唐军的代价换取了一座石堡城。”
王忠嗣看着尚在自己帐下的哥舒翰,不由得叮嘱道:“这样赔本的仗可不能打,便是胜了也于国无功啊!”
哥舒翰苦笑:“元帅与圣人亲厚,尚未无法劝阻,小臣位卑职小,如何敢与朝廷唱反调。”
王忠嗣在心中高呼: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圣人哪里去了!
【王忠嗣任职期间,充实边防,扩充戎马,修筑大同等边塞重镇,加强防务,使得万里边塞安然无恙,是唐代边境最安定的时期。】
第322章 安史之乱
年轻的李隆基将王忠嗣叫到身边,对他道:“朕将你当做汉朝的霍去病养在身边,希望你能继承父亲的英勇,成为大唐的将军。你做的很好,是朕对不起你啊。”
面对语气诚恳的君父,王忠嗣瞬间便被安抚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他又怎能让君王失望:“臣定会为圣人守护边疆,马革裹尸,百死不悔!”
汉朝的霍去病若是知道李隆基的想法,定会不屑一顾,他的陛下才不会如李隆基一般。
汉武大帝爱恨分明,骄傲肆意,不论做什么都会堂堂正正,根本不屑用阴谋诡计对付自己的将军!
天宝年间的王忠嗣却心情复杂,他手握四镇节度使,掌控整个北疆,大唐最精锐的兵马都在他的手里,他从未想过反叛,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有天幕的剧透,不知远在长安的圣人会如何处置自己。
哥舒翰感叹道:“安禄山已经壮大,随时有可能反叛大唐,还请元帅做好准备。”
王忠嗣下令:“厉兵秣马,等待长安与范阳的消息!”
……
【除了王忠嗣,在潼关被杀的高仙芝与封常清也不简单。】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贵族,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习武。他初出茅庐便率军平定了达奚部的叛乱,开元二十九年,已官至安西副都护。】
【天宝六载,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威震西域,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国投降归附大唐!】
评论区
“小勃律国距离唐朝长安九千多里,距离吐蕃逻些(拉萨)三千里,距离大勃律三百里。他原本是唐朝的属国,也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
唐朝的君臣立刻在舆图中找到了小勃律国的位置。
李靖:“此地若在大唐手中,便能钳制吐蕃北上,若是归附吐蕃,安西四镇就危险了。”
“吐蕃赞普把女儿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国,中断了他们对唐朝的朝贡,唐朝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都因地势险要,再加上吐蕃及时援助,无功而返。”
“吐蕃在小勃律国驻扎了十万大军,据山因水,堑断崖谷,联木作郛,以抵挡唐军。”
“高仙芝帅步骑兵一万人,从安西出发,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驻扎在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行军时间长达一百天。高仙芝把军队分成三支,约定在连云堡会合。”
“但关键时刻,监军太监边令诚却畏缩不前,高仙芝只能留下三千老兵给他,自己带着其余大军继续前进。”
“高仙芝派遣一千精锐为先锋,日夜兼程,风驰电掣。吐蕃人完全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而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唐军长驱直入,直达小勃律国都。”
“高仙芝还对小勃律国国王道,他们只是从这里借道,要去大勃律国,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唐军已经兵不血刃,拿下了小勃律国。国王被俘,贵族被杀,自此,小勃律国归顺大唐。”
“小勃律国王若是在大唐看到假道灭虢的故事,一定会大呼上当的!”
“可见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高仙芝立下大功,立刻派遣人马入京报捷,但此举却得罪了安西都护,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好在这一次李隆基站在胜利者的一边,支持了高仙芝。”
李世民却看到了其中的隐患:“将帅争功,可见朝中风气败坏。”
【天宝九载,高仙芝击破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随后又攻破石国,俘虏了石国国王车鼻施及其部众。】
评论区
“朅师国本也是唐朝的附属,却投靠吐蕃,斩断更西边的吐火罗等国与唐朝的联系,被高仙芝暴打。”
“高仙芝借口石国无番臣礼,准备讨伐石国,但他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先与石国议和,趁其不备,偷袭石国,并屠杀了石国老弱。”
“回师途中,又以突骑施背叛为由,击破突骑施,俘虏了可汗移拨。”
……
“虽然这些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大唐却在西域诸国失去了信任。”
“唐玄宗只看到了捷报,便大加封赏,更助长了将士贪功冒进的风气。”
李世民:“这就是天幕曾说过的擅开边衅吧。”
李治:“大唐的信誉都被他们破坏了!”
武则天:“国家信誉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便如你推倒了大周颂圣碑,那些一起立碑的小国就会反叛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