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他凛然大义,与叛军据理力争,最终被叛军缢死,终年七十六岁。他死后,谥号文忠,德宗为他废朝五日,三军为其痛哭!】
第328章 安史之乱
【忠臣义士坚守在大唐的每一座城池,朝廷也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
【公元757年十月,唐军顺利收复两京,安庆绪带着1300人逃亡邺城,唐军乘胜收复了河南、河东诸多郡县。】
【但因为肃宗李亨忙着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京,没有及时派遣军队追击安庆绪残部,安庆绪得到充足的时间重整旗鼓,很快便聚集了六万多人。】
刘邦:“身为太上皇就要有太上皇的自觉,还回来做什么!”如同他父亲一样安分的太上皇才是最好的太上皇。
【安庆绪弑父上位,十分忌惮与安禄山一起起兵的史思明,派遣使者想要将史思明的军队调走。史思明也不甘于人下,他囚禁了使者,带着本部十三个郡和八万大军投降唐朝,被授予范阳节度使之职。但仅仅半年后,史思明便再次叛出朝廷……】
李世民:“这样的叛军居然能持续八年之久,大唐皇帝不会是他们的内应吧。”
如果隋末乱世的诸侯也如此天真,如此不分轻重忙于内斗,那平定天下根本用不了七年时间。
评论区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原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夺的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想要将范阳占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分都在史思明麾下,安庆绪可指挥不了那些军队。”
“史思明向唐朝奉上了归降书,愿以所部13郡以及8万兵马投降唐朝。唐肃宗闻言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根本不是真心投降,他暗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的警觉。唐朝廷计划彻底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再次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镇节度使,率领各部人马共计二十万大军,后增至六十万,围攻逃到邺城的安庆绪。李亨却为了防范武将不设元帅,只派了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监督九路大军行动。于是,九路兵马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如同一盘散沙。】
所有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更何况,九路唐军根本没有元帅!
李世民已经彻底失望了,“李亨还不如李隆基。”
唐初的将领无不庆幸自己的好运,他们所求不多,只想遇到一个正常的皇帝啊!
评论区
“鱼朝恩深得李亨的宠信,早年被派遣为李光弼的监军,在此战中被任命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这是李亨创造的新官职,相当于天子特使,可以取代元帅的职能,因此,鱼朝恩拥有统辖九路大军的最高指挥权!”
“边令城的教训,李亨是一点都没有吸取到!”
“李亨被节度使起兵叛乱吓到了,从此以后,武将再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
“九路大将不想落得高仙芝、哥舒翰的下场,就只能听宦官的指挥。”
“鱼朝恩是第一个,但却不是最后一个。”
……
【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围攻卫州,以弓弩手伏击安庆绪,诛杀叛将安庆和,之后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击败叛军,先后斩首3万余人。】
【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团团包围,他立刻派人向史思明求援,为了得到援助,安庆绪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
【史思明带着13万大军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十二月,史思明出其不意,击败崔光远夺取了魏州,兵锋距离邺城仅六十里,但他却没有直接出手,而是按兵不动,在魏州观望态势。】
李绩:“史思明想要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程咬金:“唐军有数十万,远超叛军,只要将一支兵马放在魏州附近,史思明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光弼建议分兵北上逼进魏州,就算不能取胜,也能牵制史思明部,解除唐军腹背受敌的危机,可是鱼朝恩断然拒绝。】
程咬金咬牙切齿:“混账,这么好的计策为何不用!”
评论区
“鱼朝恩可是堂堂的观军容宣慰黜陟使,怎么能让麾下的一个节度使指手画脚呢?(狗头)”
“再说了,敌寡我众,胜负马上就见分晓,有什么好担心的?(狗头)”
“收起我的四十米大刀,差点误伤友军。”
……
【鱼朝恩很快就会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却是大唐朝廷无法承受的……】
【唐军围攻邺城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趁机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草。】
【三月初六,号称60万的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等部激战,双方皆伤亡惨重。】
【这时,郭子仪率军赶到,但还不等他摆开阵势,忽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只军队皆大惊而退。唐军向南撤退,后军的将士以为前线惨败,一哄而散,阵型混乱,一溃千里!】
评论区
“好熟悉的画面,撤退变成了溃退。”
“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苻坚:……
【此战后,郭子仪军溃退到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史思明南下救援是为了大燕皇帝之位,自然不会就此退兵,他陈兵邺城,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人,率部进入邺城,霸占了安庆绪的兵马,自称大燕皇帝!】
【此战,唐肃宗李亨等着安庆绪逃到邺城一年之后才下令攻城,发兵数十万竟然不设元帅,没有统一的调度。长时间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再加上鱼朝恩不懂兵法,胡乱指挥,以至于唐军大败。】
【回朝后鱼朝恩更是颠倒黑白,将兵败的责任一股脑都推到了郭子仪的头上,李亨不明是非,直接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
刘彻:“前线还在打仗,北方一片混乱,居然罢免大将。真不愧是李隆基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汉武朝的文臣武将顿时觉得自家皇帝也没那么难伺候了,最起码他不会不懂装懂,也不会被人蒙骗混淆黑白。
评论区
“鱼朝恩专权跋扈,肆无忌惮,公卿大臣不敢抬头看他。天下大事都要经过他的决定,皇帝李亨也很讨厌他,却不得不受他的摆布,因为大唐最精锐的禁军神策军在鱼朝恩的手中。”
“鱼朝恩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缢死,但他的出现却大大增强了宦官的实力,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朕还以为李亨是昏聩,宠幸宦官,没想到是无能,连一个宦官都解决不了。”
【鱼朝恩之后,李亨又开始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纵容他们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越发嚣张!】
评论区
“李辅国是李亨的心腹,拥立李亨登基为帝,李亨性格懦弱,将李辅国当做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李辅国还走到了前朝,做了兵部尚书,权倾朝野!所有朝政都要经过他的手才能传给李亨,三公九卿必须经过他的安排,才能见到皇帝。”
“宗室贵人尊其为郎,宰相尊其为父。”
“一手遮天的李辅国想要成为大唐第一位宦官宰相,虽然暂时没有成功,但他却成功的将自己的亲信元载推上了宰相之位。”
“李辅国的权势一部分来源于皇帝,一部分来源于皇后……”
【李亨不仅将军国大权交给宦官,还宠信自己的皇后张氏,纵容她干预政事。李辅国与张皇后内外勾结,控制朝政,就连皇帝也成了他们二人的提线木偶!】
【李亨的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为人正直,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
【张皇后与李辅国便合谋诬陷李倓为了做元帅,谋害李豫,李亨一怒之下,赐死了李倓。李豫顿时有了他父亲当初的感觉,身为太子却不得不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评论区
“李豫和李倓兄弟情深,李豫即位后,追封自家弟弟为承天皇帝。”
“你们唐朝真好玩,有父亲追封儿子为皇帝的,现在出现了一个哥哥追封弟弟的。”
“怪不得有人说,只要看完唐朝的历史,就能了解中国历史。”
……
【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欺压良善,当他们的权势达到顶峰,都想要大权独揽,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元762年,李亨病重,不理朝政,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即位为帝,张皇后与太子关系不睦,想要废太子,立其他好掌控的皇子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