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至高无上的皇帝与名正言顺的储君无所作为,反倒是身为宦官的李辅国在皇帝的寝宫中抓捕了张皇后,李亨受到惊吓,当天死亡,时年五十二岁。】
  不论是被吓死的皇帝,还是皇后被宦官抓捕,都很丢脸。
  李世民对不肖子孙没有任何好感,只能寄希望于接任者:“总算死了,下一个是李豫吧,希望他能清醒一些。”
  【就在李亨死前十三天,太上皇李隆基也病逝于西内深宫之中,终年七十八岁。】
  李治:“李隆基还活着呢!”怕不是遗传了媚娘的长寿。
  武后:“难怪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呢,若是将他的寿命给了太宗皇帝或是陛下,那该多好。”
  【安史之乱中,唐王朝皇帝与太上皇并存,朝局一片混乱。李隆基通过任命宰相、节度使等方式对李亨的朝政进行渗透干预,李亨碍于孝道,无法明着反对父亲。】
  【于是,李亨收复两京后,便派人将李隆基接回京城,在李辅国的协助下将其囚禁在内宫,遣散李隆基身边的亲信,罢免李隆基任命的宰相。】
  【直到这一年,父子二人相继离世,才结束了这一段“国有二主”的特殊时期。】
  第329章 安史之乱4
  【李亨出身皇家,却一生波折,他亲眼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最终留在史册上的却是壮志难酬四个字,甚至他还为后世的后宫干政、宦官乱政留下了隐患。这既是李亨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王朝的悲哀……】
  正在积极筹谋逼宫的太子李亨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做的这么差。
  不仅没有平定叛乱,还被宦官左右,就连自己的身后事都无法决断。
  之前得知自己登上皇位时有多么兴奋,现在就有多么失落……
  李隆基暗暗松了一口气,面上却一片惋惜之色,儿子不成器,他这个做老父亲的不得不多忙几年了。
  殊不知,天下有识之士早已经对李隆基彻底失望了。
  李亨是能力不足,李隆基是玩弄权术,将百姓当作掌中玩物啊……
  【为了平定叛乱,李亨曾求助于佛法,他将收复两京的功劳大半归于佛祖的庇佑,之后又大张旗鼓迎接佛骨舍利,掀起了新一轮崇佛之风!】
  武则天:“将功劳都归于佛祖,那些有功的将领如何能得到赏赐,赏罚不公,如何能安抚人心!”
  武则天虽崇佛,却是为了打压李唐王室信奉的道教,这只是为了维护统治的一种政治手段,李亨却本末倒置了。
  【他也曾试图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弊端,解决军费开支,国库空虚等问题。】
  【当时北方陷入战乱,朝廷所有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四川与江南,而这两个地方都是产盐地。李亨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开始实行榷盐法,将盐从生产到销售收归国有,严禁私自出售,榷盐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高达四十万缗!】
  汉武帝刘彻:“朕不是已经盐铁官营了吗,后世怎么又倒退回去了?”
  李世民沉思道:“这些钱从何而来?若是从盐商手上攫取,那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若是剥削百姓得来,这个榷盐法便是饮鸩止渴了。”
  不过天幕并没有接着说经济改革,李世民只能先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等待答案。
  【李亨死后,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等宦官的拥立下登上皇位,史称唐代宗。李豫感念李辅国的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相,他终归实现了自己的宰相梦!】
  李渊:“清醒一点,你的皇位来源于你的祖宗,不是一个阉宦!”
  【李辅国还说出了那句名留青史的名言:“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李豫不得不将朝政大权尽数交给了李辅国。】
  李世民:“好家伙,换了个皇帝依旧是宦官的傀儡啊。”
  【宦官程元振也有拥立之功,但却处处受到李辅国的打压,无时无刻不想取而代之。他见代宗欲除掉李辅国,便将自己搜集到的证据都交给了皇帝,李辅国终于被革职罢免。】
  评论区
  “之后,有人夜闯李宅杀死了李辅国,并将他的头颅扔到了粪坑里。”
  “死得其所,大快人心!”
  “据说刺客就是程元振派遣的。”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如此迅速的现世报叫好。
  可惜……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迅速崛起,取代了李辅国的地位,被封为骠骑大将军,邠国公,接替李辅国统率全部禁军。其骄横情状较李辅国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唐朝政依旧被宦官一手掌控。”
  ……
  【大唐的皇帝已经换了两个,但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
  【公元761年,就在李亨去世的前一年,叛军内讧,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部将离心,如同一盘散沙,被朝廷大军压着打。】
  【公元762年,李豫继位后,启用大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郭子仪帅唐军从正面出击,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出击,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终于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依旧无济于事,被唐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
  评论区
  “仆固怀恩,铁勒人,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跟随郭子仪入关作战,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
  “为了大唐与回纥交好,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回纥,推动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
  ……
  【次年,史朝义众叛亲离,无路可走,自缢而死。】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动乱给天下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唐朝元气大伤,盛世夭折,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追根究底还是唐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只是承受伤害的却是最广大的普通百姓。】
  【此时均田制已经彻底瓦解,土地兼并严重,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两京的宫室被焚烧殆尽,原本繁盛的城市只剩下不到千户人口,乡野到处都是荆棘野草,还有豺狼虎豹到处游荡……】
  评论区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无数百姓无家可归。”
  “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千余编户。”
  “这些在编的人口便要承担原本所有人的赋税。”
  ……
  【因劳动力严重不足,朝廷不得不加重赋税,百姓承受的压迫越发繁重。矛盾不断积聚,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此起彼伏。】
  评论区
  “藩镇治下的百姓承受的盘剥更加严重,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
  “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激起了百姓的反抗情绪。”
  李世民:“朕写的《贞观政要》早就讲清楚了君民之间的关系,君为舟民为水,你们都忘了吗!”
  隋末乱世他们可是都经历过的!
  【叛军投降的大将都被朝廷任命为各地的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评论区
  “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依旧在安史乱党的手中,只是名义上归属朝廷。”
  “节度使有兵有钱,各有异心,对中央朝廷听调不听宣。”
  “安禄山与史思明死后,依旧被河朔旧将当作圣人崇拜,唐朝庭为了安定北方人心,只能为安史四人立祠祭祀。”
  “虽然叛乱平息了,但人心也散了……”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为了解决国内的动乱,朝廷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的重兵皆调遣到内地,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造成边防空虚。吐蕃人乘机而入,侵占陇右、河西走廊等地。】
  【因为吐蕃截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大唐君臣并不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还有一支孤军在坚守阵地——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
  李世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一颗心也被这首直白的诗揪了起来。
  【郭昕,汾阳王郭子仪之侄。安史之乱中,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抵御吐蕃的进犯。却没有想到,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吐蕃趁着中原战乱,侵占河西陇右,自然也不会放过安西四镇。但他们却在这里碰上了一颗钉子,安西、北庭都护府与沙陀、回鹘相互支援,吐蕃久攻不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