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奉天之难后却宠信宦官,疏远朝臣,任用奸佞,对藩镇多有姑息,导致国家逐渐走向混乱……】
年轻的李隆基不由得感慨道:“能善始者众,能克终者寡!”
群臣:请陛下将这句话刻在心中!
【遭逢大难的李适开始贪图享乐,他不仅喜欢钱,还主动要求地方进贡,命宦官公开索取。为了满足皇帝的贪欲,地方官只能巧立名目,对百姓进行残酷的盘剥。】
【白居易的《卖炭翁》便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元稹为好友高兴:“乐天,这是你的诗文!”
白居易愁眉不展:“这首诗是吾近日所做,道尽宫市之害,正想寻机上奏陛下严禁宫市!”
元稹宽慰他:“乐天,你应该高兴才是啊,陛下看到你的诗文,定会引起重视的。”
……
天幕上果然出现了白居易的诗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扶苏好奇:“这也是诗!”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直白的诗文。
始皇:“语言虽简单,却极有画面感。朕仿佛看到了一个贫苦的卖炭翁,从南山中走出来。”
他满脸灰尘,露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卫青:“卖炭得到的钱财,仅能维持生计。但是即便他的身上穿着单衣,却依旧盼着天气更加寒冷一些,他的炭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卫青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过幼年的经历了,如今却在卖炭翁身上找到了一丝共鸣。
刘彻:“这便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刘询:“老翁顶着寒风大雪在集市上卖炭,满心期待着能换取供自己过冬的钱粮,却惨遭横祸,一个宦官带着手下趾高气昂的走了过来……”
刘询想到历史上西汉的宦官专权始于本朝,他便有些无地自容。
李世民:“一车的炭,足有一千斤,都被宦官强行买走了,留下的报酬却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长孙皇后:“这个老翁该如何活的过这寒冷的冬日啊!”
德宗李适目瞪口呆:“这……这是朕晚年所为!”
简直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宫市制度在德宗末年开始兴起,顺宗李诵将之废除,但到了宣宗时,依旧有宦官强买强卖,强取豪夺,无人敢管,这首诗正写于宣宗元和初年。】
负责编撰顺宗朝史书的韩愈对此十分熟悉:“原本宫里需要的日用品都由官府承办,民间采购,德宗晚年却交给了宦官负责,他们在街市上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直接索取,给货主的只有很少的一点银钱,有的甚至空手而归。”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宫市!
宣宗李纯:“若是朕没有记错,先帝已经明令废除了宫市,为何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白居易现在何处?”
韩愈:“白居易元和二年及第,如今正在翰林院为学士。”
李纯:“召白居易同观天幕。”
【德宗朝也有名臣贤相,如联合回纥、南诏,成功打击吐蕃的李泌。临危不乱,一身正气的颜真卿。史上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家刘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贽……德宗却随意猜忌大臣,频繁更换宰相,政策瞬息万变,朝令夕改。】
评论区
“人事的频繁变动让德宗朝的政策都无法坚持下去,纵然有宏图大志,也无济于事。”
“李泌被称为诸葛亮之后第一人,他的才学品德历来为后世所敬仰。”
“肃宗时,李泌是辅佐他挽救危局的得力助手。代宗为了留下他,强迫他破戒吃肉,还给他娶妻成家。”
“奉天之难后,德宗再次启用李泌为相,李泌执政时间虽不长,却做了很多大事,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他历经三朝,不论面对的君主多么昏庸多疑,他都能有所补救和贡献。面对奸臣的诬陷,也能巧妙地用智慧躲避灾祸。”
“他以世外之人自居,不慕名利,平定安史之乱后,他想得到的赏赐是枕着天子的膝盖睡一觉。”
“李泌不在乎世俗的名利,他想要挽救大唐,却也小心维持着自身与权利的距离。他宁愿以荒诞的形象示人,以布衣的身份参政,也不想参与权力斗争。”
……
李泌:“吾的偶像是留侯张良!”
【德宗朝的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史书赞其“可为后世法”!】
李世民:“天幕上次提及的思想家还是董仲舒吧。”
魏征:“陛下没有记错,不知陆贽是何等大才,能得后人这般称赞!”
李适:“陆爱卿之才朕早已知晓,还特意召其为翰林学士。”
颜真卿:听天幕的意思,陛下明知其为大才,却不曾重用,何其可惜……
评论区
“陆贽认为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当今要务在于体察民情。提出治乱由人,不在天命。立国之权,居重驭轻。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些说法与李世民的民贵君轻思想不谋而合,他不由得伸长了脖子,仔细看天幕的介绍。
“苏轼称赞陆贽:智慧堪比张良,辩才堪比贾谊,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如果唐德宗能够完全信任陆贽,便是恢复贞观之治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适震骇莫名:“贞观之治!”
这可是大唐人人都想回去的盛世啊!
“陆贽学识渊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是支撑危局的栋梁之材,也是唐朝继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后的贤相。”
“两宋的君臣都将陆贽的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直到明清依旧对其赞不绝口。”
李适不敢相信,这个评价也太高了吧,本朝居然有这样的人物!
“但陆贽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积重难返的大唐不是短时间的改良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行触及根本的改革,而陆贽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
“陆贽为官清廉,分文不取,反倒被德宗批评,认为他不合群。”
“德宗对陆贽的观点“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
“所以,虽然陆贽曾身居宰相之位,却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
“德宗喜欢的宠臣是能给他收刮钱财的裴延龄等人,他们结党营私,在民间风评极差,却深得皇帝的信任,陆贽孤身与他们为敌,最后不出所料的倒在了奸臣的谗言中。”
面对朝臣们期待的目光,李适将天幕提到的几位贤臣一一提拔到中央,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德宗朝必会走向完全不一样的未来。
只要皇帝不半途而废……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李适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他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大唐的统治!】
李适:……
第335章 永贞革新
【李适长子李诵史称唐顺宗,慈仁和民曰顺,德性宽柔曰顺,这个顺字完美的概括了李诵的一生!】
【李诵做了二十五年太子,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却只做了186天皇帝,五个月的太上皇,也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和太上皇!】
评论区
“好可怜,连享清福的时间都没有。”
“就连他的年号永贞,都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他是唐朝第一个被太监废黜的皇帝,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
……
李适:“怎会如此!太子你……”
李诵只能苦笑:“大概是儿臣身体不适吧,父皇不如将李淳(李纯)召来,聆听父皇的教导!”
被太监废黜,这也太丢脸了吧!
难道本宫如此无能,连太监都无法压制!
李适命人宣召长孙,却也不忘叮嘱长子:“淳儿才几岁,你不要将责任都压在他的身上。”
李诵:“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渊算了算,唐朝已经有四个太上皇了:哼!都是李世民开的好头!
【李诵在位时间虽短,却一手推动了永贞革新。虽然革新最终失败了,但依旧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诵心里一动:革新!难道他是因为革新被废?
他听闻天幕讲父皇晚年的事,就想要不顾一切劝谏父皇,若是他日登基为帝,定然无法容忍这样的胡作非为!
【李诵做太子时很是低调,他性情宽和,仁而善断,亲身经历了奉天之难,亲自组织了奉天保卫战!】
评论区
“李诵写的一手好字,他爹的很多诗都是他抄写给大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