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秦始皇葬在那里,大秦二世而亡!李隆基在骊山修行宫,结果爆发了安史之乱。就连李湛的父亲李恒也是去了一趟骊山,回来就驾崩了。】
秦始皇:勿call!
李隆基:……
【李湛听到这样的话,反而对骊山兴趣更大,他不相信这样的宿命论,除非自己去亲自验证一下。】
【于是,李湛执意前往骊山,回来后还对左右说,朕能平安回来,说明骊山的传说都是假的。】
【结果就在次年,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便趁着李湛醉酒,谋杀了皇帝,李湛当场毙命,年仅十八岁。】
评论区
“除了唐朝亡国之君,他就是最短命的皇帝了。”
……
【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不君”,意思是说:如果他不打马球还算个称职的君王,已经很留面子了。】
【事实上,我们看不到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任何才能。他自登基之时便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任由权宦王守澄勾结宰相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引发染工暴动事件,最后被宦官所弑。】
第338章 牛李党争
【李湛有六个儿子,但宦官选中的继任者却是他的弟弟李昂。】
评论区
“枢密使王守澄拥立李昂即位后,担任右军中尉,手握神策军,一人身兼军政二权,确立了他在朝廷不可动摇的地位。”
宪宗李纯咬牙切齿:“王守澄!”
王守澄就是谋杀李纯的主谋,没想到三朝过去了,他居然还活着!
【李昂为人恭谨儒雅,悲悯慈悲,继位后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减少宫廷开支,停止劳民伤财的工程。】
李昂(骄傲):“朕可是立志要向太宗陛下学习的!”
【李昂虽然是宦官拥立的,但一想到自己的祖父和兄长都是被宦官所杀,他的父亲和他自己都是宦官拥立,便对宦官深恶痛绝,意欲尽诛宦官,为君父报仇雪恨!】
他的父祖都伸长了脖子看着天幕,充满期待……
【太和四年,李昂便开始谋划诛杀宦官,但因为宦官身居皇宫,又掌握着禁军,皇帝的人身安全都在宦官手中,李昂只能从百官中寻找忠直之人,如翰林学士宋申锡、礼部侍郎王璠等人,暗中招为己用。】
评论区
“李昂任命王璠为京兆尹,企图以京兆尹府兵诛杀宦官,但王璠却走漏了消息,被宦官王守澄得知。”
“王守澄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宋申锡与李昂的弟弟意欲谋反,李昂没有查明真相,便将二人贬官,不久两人忧愤而死。”
“李昂很快就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在宦官的压力下,却无法为忠臣沉冤昭雪。”
“第一次剪除宦官的谋划就这样失败了。”
【太和九年(835年),李昂提拔了李训、郑注等人,作为心腹。诛杀了谋害祖父李纯的陈弘志,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提拔王守澄的部下仇士良,削弱了王守澄的军权,逼迫王守澄服毒自尽!】
评论区
“王守澄虽然死了,但李昂选择的人却是一个更可怕的恶龙。”
“仇士良历经六朝,废杀太子,拥立皇帝。他掌权期间,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
【李昂利用王守澄新丧,宦官势力被削弱的节点,发动了“甘露之变”,企图彻底消灭宦官势力。但事情被仇士良提前侦知,兵变以失败告终,皇帝李昂被宦官软禁,失去了权利,史称“甘露之变”!】
评论区
“李训让人谎称金吾厅后石榴树上出现甘露,想在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等人,带着宦官前往查看时,将他们尽数杀光。”
“但兵变尚未开始,李训、郑注就开始抢功,作为武力保障的金吾卫将领神色紧张,被仇士良看出了端倪。”
“于是,宦官挟持皇帝,派遣神策军捕杀李训、郑注和众宰相,血洗长安!神策军逢人便杀,杀了包括大部分朝臣在内的上千人才停下屠刀……”
【此后,皇帝被宦官软禁,朝中大事都被宦官掌握,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不可一世!】
汉献帝刘协为后世的同行拘了一把辛酸泪,没想到居然有比朕还惨的皇帝。
李昂:(灬@ @灬)
【五年后,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庙号文宗。】
【李昂继承父兄基业,厉行节俭,从谏如流,一改两朝奢靡之风,废止了很多劳民伤财的工程,注重官吏考核,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时刻想着恢复大唐的权威,重振帝国的雄风,却功败垂成!】
李昂:难道这就是朕的结局吗?
不,这一次,朕定要成功,要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功业!
与此同时,宦官也提高了警惕,意欲先下手为强……
【早在宪宗末年,以牛僧儒与李德裕为首的朝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便愈演愈烈,牛党、李党相继掌权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
【安史之乱后,君权势弱,相权分裂,朝臣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到了文宗李昂执政时期,牛李两党以朝堂为战场,针锋相对,对人不对事,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大事之上。以至于李昂也不得不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评论区
“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以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李党被贬谪为地方官,宦官、藩镇的势力大增,而宣告结束。”
李德裕痛心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党的领袖应该是李宗闵吧,李德裕还是很公正的,他为相期间没有打压牛党,还提拔了很多牛党的官员。”
“但是,当时的朝堂上下都把他当作李党的领袖。”
“……”
【朝臣势力分裂,使得宦官更加得势,甘露之变后,宦官沆瀣一气,群臣只能借助藩镇的兵力与宦官对抗,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与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李世民感叹:“大唐的宦官远非汉末可比。”
李炎替后面的皇帝喊冤:“宦官掌权之事若是要往上追溯,便要追溯到玄宗时期。”
李隆基:怎么又是朕!
李纯:“玄宗任用宦官为监军,肃宗以宦官掌握禁军,代宗时成为定例,德宗以宦官统帅神策军……后世子孙为之奈何!”
李昂:“神策军有十五万精兵,且装备精良,朝中无人可与之匹敌!”
……
【自顺宗李诵以后直到唐朝灭亡,除了唐敬宗外,八个皇帝都是宦官拥立的;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还有两个皇帝曾被宦官囚禁。】
【史书将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其中最大的两次冲突便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与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文宗以后,再也没有皇帝敢对宦官采取大规模行动,从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朝灭亡……】
评论区
“唐朝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太多了——”
“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
【李昂死后,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伪造遗诏,废杀太子,立李昂的弟弟李炎为帝!李炎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无人敢反对。】
【李炎继位后,改元会昌。他贬黜了在朝中掌握大权的牛党,以李德裕为相,加强丞相的权利。知人善任,澄清吏治,发展经济,革除积弊,君臣一心,共渡难关!】
【李炎吸取甘露之变的教训,以疏远冷淡的手段对付宦官。仇士良深感自己的权势受到威胁,煽动神策军哗变,却被早有准备的李炎与李德裕联手挫败。】
【自此,仇士良被剥夺了军权,被迫辞官回乡,成功打击了愈发嚣张的宦官势力。】
评论区
“仇士良临走之前还对他的徒子徒孙传授经验:不要让皇帝闲着,也不要让皇帝读书,一旦他们了解了前朝的兴亡,就会心生忧虑,疏远我们。只有让皇帝沉迷享乐宴饮,才有我们的出头之日。”
“有这样的专研精神做什么都能成功!(狗头)”
“就是这样的奸佞,最后居然得了善终,还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直到死后一年多,才被剥夺官职,抄没家产。”
“……”
【李炎在军事上也有所建树,对外击溃了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降服藩镇。】
【他派兵讨伐不尊朝廷旨意的昭义镇,成功收复了昭义镇,震慑了其他藩镇,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
【这也是唐王朝对藩镇的最后一次胜利,战后,朝廷在名义上恢复了对各藩镇的掌控。】
……
【李炎信奉道教,禁止佛教、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他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