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大唐历代帝王:“李唐的皇帝都得掉到同一个坑里吗?”
  秦皇汉武:每次天幕提及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的皇帝,总有种在点自己的错觉……
  【这是唐朝最后一段相对安稳的时期,此后饱经战乱的百姓无不怀念大中年间的和平,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大中之治”,李忱也被抬举为小太宗!】
  【但李忱过于苛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小节,却不顾大节。最终导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评论区
  “抱歉,在下只知太宗不知小太宗……”
  “李忱并没有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后来导致唐朝灭亡的诸多叛乱势力都是在宣宗时期兴起的。”
  ……
  【宣宗统治末期,大唐的经济、政治极速衰退,国内乱象频发。李忱去世之前,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财政极为困难,经常预征两到三年的赋税。】
  【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等到他的长子懿宗李漼即位,各种矛盾一起爆发。再加上李漼骄逸残暴,宰相腐败弄权,地方更加苛刻。以致“官民结怨”,百姓与朝廷处于完全敌对的情势之下。】
  【面对如此局面,李漼君臣、朝廷内外仍不顾百姓死活。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无情压榨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得纷纷武装起来反抗!】
  李忱:“怎会是长子继位,朕更看好的分明是四子李滋。”
  看您这话说的,宦官能拥立你成为皇帝,难道不能拥立你的儿子!
  评论区
  “李漼在位期间,不干正事,不听劝谏,不理朝政。只喜欢到处游玩,每次出行,都要带着数以万计的随从,所耗费的金银不可胜计。”
  李忱:难道朕省吃俭用省下来钱财都是给你玩乐的吗!
  “李漼不仅宠信宦官,而且他任用的宰相路岩、韦保衡等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朝内贿赂公行,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员,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一副亡国昏君之相……”
  【从大中十三年(859年)的裘甫起义到咸通九年(868)的庞勋起义,农民起义拉开了唐王朝灭亡的序幕!】
  第340章 黄巢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次年正月,裘甫屡败官兵,聚众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百姓纷至投奔,队伍很快增加到了3万人。】
  【起义军迅速席卷浙东,官兵屡战屡败。面对起义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裘甫没有采纳副将沿浙江筑垒拒守,伺机向外扩展的正确方略,而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很快便被调集而来的大唐精锐大军击败。】
  【裘甫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的农民战争的序幕。】
  始皇:“又是农民起义!”
  扶苏沉吟:“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刘邦:“哈哈哈!李渊看不起朕的出身,但他的唐朝依旧是被农民军推翻的。”
  李渊不敢置信:“那些乌合之众居然也能覆灭大唐!”
  李世民:“农民军可能无法建立新的政权,但他们能够推翻原有的王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
  父亲难道忘记了,若不是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这些名门大族怎么敢下水。
  中晚唐的皇帝虽然对《贞观政要》倒背如流,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没有将百姓看的多么重要。
  他们提防的一直都是掌握大权的宦官、朝臣,还有藩镇……
  没想到他们从不曾看在眼里的农民才是大唐的基石!
  【懿宗咸通九年七月(公元868年),在桂州驻守的戍兵发动了起义!】
  【早在咸通四年,南诏北犯唐朝边境时,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召募兵士2000人,派遣其中的800人到桂州戍防,与他们约定三年后就可以返回家乡。】
  【可是已经过去了六年,戍兵多次请求还不能回家,徐、泗观察使崔彦借口军费空虚,重新发兵需要花费更多钱财,要求戍兵多留一年。】
  评论区
  “三年又三年……”
  “自毁长城,自断后路!”
  【消息传到桂州,当地戍兵震怒,他们杀了朝廷的将领,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取兵甲自行北还,途径的州县都无法阻挡。】
  【朝廷假意赦免,想要让他们放弃武器,化整为零,束手待擒。却被庞勋等人察觉阴谋,庞勋率众北上宿州,起兵反唐!】
  【经过几场大战,庞勋成功攻下徐州、都梁,控制了江淮运输线,直接威胁到了关中的钱粮运输。】
  【唐王朝不得不召集各地大军围剿庞勋,但兔死狐悲,各军镇到达的将士还不足万人。庞勋趁机调兵遣将,南攻舒、庐,北进沂、海……当地百姓无不赢粮景从,庞勋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
  【此后,官军多次围剿,都被义军打败,只能缩在城池中,不敢出战。】
  【庞勋见状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无敌于天下,整日宴饮游乐,不听劝告。与他一起起兵的将领也焦躁暴虐,夺人钱财,掠人妇女,逐渐背离了农民军的初衷!】
  【失去了起义的正义性,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庞勋的起义军迅速溃败,被朝廷大军打的节节败退……】
  【朝廷发下命令,对被俘的农民军全部释放,以瓦解起义军军心。此举在起义军的群体中影响巨大,不少义军与官军相遇,立刻溃散。】
  【兵败如山倒,义军很快便丧失了所有的城池,庞勋也战死沙场,其余部众被官军杀获殆尽……】
  【庞勋起义前后共一年零两个月,剧烈的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便是对庞勋起义的肯定!】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被宦官拥立为帝,是为唐僖宗。僖宗在位期间,由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趋混乱。】
  评论区
  “李儇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热衷游乐,他喜欢斗鸡、赌鹅,喜欢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尤其擅长打马球。”
  “他曾自称若是有马球科举,他能成为状元!”
  “但这些都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喜欢的工作……”
  “唐僖宗继位时只有十二岁,为人有些愚笨,被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最信任的宦官就是被他称为‘阿父’的田令孜。”
  “田令孜为了独揽大权,让宦官变着法子陪皇帝玩耍。为了供应皇帝玩乐的花费,田令孜命宦官四处抢劫,征收高额商业税。百姓怨声载道,皇帝却因为得到钱财喜笑颜开。”
  “田令孜的腐败让当时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
  李治:“这是东汉末年重现啊,朕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桓灵!”
  【在皇帝与宦官的倒行逆施之下,大唐已经走上了末路。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起义军席卷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个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而这场灭亡大唐的农民起义,归根究底似乎都能归结于科举制的不公,与盐政的破坏。】
  李世民深感疑惑:“科举制!”
  李适瞠目结舌:“盐政!”
  刘宴:“天幕曾说过,因为官盐价高,所以私盐猖獗,难道此二人都是私盐贩子!”
  房玄龄杜如晦立刻翻到自己曾记载的科举制的弊病,一时间面面相觑:“难道是因为没有糊名……”
  这本是世家大族与朝中大员的一点私心,只为给自家子孙留一条登天之路,毕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有出息。
  只是,这后果也太严重了吧!
  【自第五琦、刘晏改革盐政后,大唐的食盐收归官营。但朝廷不断增加盐税,导致盐价暴涨,普通百姓都买不起官盐,私盐贩子便应运而生,王仙芝与黄巢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刘宴:“果然如此,我要立刻给陛下上奏,下臣被贬斥无所谓,但盐政不可改易!”
  李适也发下命令:“立刻召刘宴回朝!”
  杨炎冷眼旁观,却无法阻止。
  【贩盐是暴利行业,也是见不得光的黑道生意,自然要养很多打手。王仙芝与黄巢两人精通骑射,武艺高强,还有丰厚的家底,忠实的拥趸,逐渐成为私盐贩子中的首领。】
  【时年关东大旱,朝廷还要催逼租税、差役,百姓走投无路,便聚集在王仙芝与黄巢的周围。】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于濮州濮阳率众起义,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无数活不下去的平民相应他的号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