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焦母惊呼:“我儿!”
  不过是让你换个妻子,怎么就要自寻短见呢……
  “而《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
  南梁太子萧统:“天幕说的是被吾择入《文选》的十九首诗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原来这些诗都是汉朝的古诗,好神奇!”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东晋之后,涌现了很多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诗人——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评论区
  “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诗文擅长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
  曹操:“不是说建安文学吗?吾家三曹怎么提都不提!”
  曹丕:“就是,我们可是开创了五言诗与七言诗的鼻祖!”
  ……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大量诗歌评论文章,例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等……为诗歌巅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以音律分类,诗歌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唐朝之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韵律较为自由,也不讲究对仗。】
  贺知章:“我大唐的诗歌重视格律,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与前朝完全不同!”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每首诗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再加上科举制以诗歌为题,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便形成了人人可作诗的社会风气。】
  【上次直播我们了解到,唐朝这个朝代的命运如同抛物线——安史之乱前,整体社会呈上升状,安史之乱后,虽偶有中兴之举,但更多的还是权宦、藩镇与党争,三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唐朝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一生不经过几次动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唐朝人……】
  李世民:((*/w\*))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给了诗人无穷的心理冲击,和创作灵感。】
  【按着时间区分,唐朝的诗人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与晚唐。】
  【初唐之时,诗人的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靡丽绚烂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初唐诗人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诗人陈子昂为代表!】
  【王勃,字子安,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他出身官宦之族,诗书传家,是当时有名的神童。】
  【他六岁能做诗,九岁便能指出颜师古注释的《汉书》的谬误,十岁博览六经,十六岁科举及第,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王勃:“作诗不就是脱口而出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颜师古:“如此神童,老夫想收他为徒。”
  可惜,他死于贞观十九年,怕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王勃才思泉涌,妙笔生花,他撰写的《乾元殿颂》,文章绮丽,词美义壮,一文惊天,得到唐高宗“三呼奇才”的赞叹!】
  【此后,王勃声名远扬,被推举为初唐四杰之首!】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勃一生坎坷的命运也有此而起。】
  【王勃在沛王李贤的王府担任修撰,深得李贤的喜爱。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却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里,换来了两句“歪才”的评价。】
  【在李唐宗室,不想谋反的皇子是稀罕物,前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李承乾、李泰夺嫡之争……李治担心自己的儿子也会走上兄弟的老路,对此极为警惕。】
  【王勃的檄文写的很好,但不过是玩乐之事,王勃却夸大事态,说什么“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这不是诱导皇子兄弟阋墙吗!】
  王勃很是委屈,他早已知道自己在历史上的命运,却也想问问高宗皇帝:“不过一玩乐之作,何必上纲上线!”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王府,上了皇帝的黑名单,从此仕途坎坷。】
  【王勃心情郁闷,便前往蜀地寻找自己的好友杜少府,排遣烦闷。】
  评论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论一首诗让好友名留青史!”
  “虽然我们至今依旧不知道杜少府的名字……”
  杜少府十分感激自己的好友,想着若是好友来到蜀地,定要备好美酒佳肴款待一番。
  那些想要名留青史之人立刻前往王府,想要结交王勃,一时间王府门庭若市,但他们却都没有见到王勃。
  因为天幕一开始,王勃便被宣召入宫。
  高宗、武后:难得能够轻松的看别人的热闹,当然要当着本人的面看!
  王勃:尴尬……
  第345章 初唐四杰
  【从蜀地回来后,王勃参加了吏部科选,他的朋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务,他并不开心的赴任了。】
  【在此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来向过去的好友寻求帮助,他便将罪犯藏匿了起来。】
  【后来风声渐紧,王勃担心自己被牵连,便将曹达杀死一了百了!】
  李治看王勃的目光很是复杂,身为朝廷命官,却罔顾律令,知法犯法,这人还真是不适合做官。
  【杀人偿命,王勃犯了死罪,被打入大狱。恰好这一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才没有被处死。】
  【但他的父亲却因为他杀人之事,晚节不保,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如今的越南,唐朝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王勃痛呼:“父亲!”
  武后:“难道交趾在后世不是华夏国土?”
  李治:“就唐末那病病殃殃的样子,南诏都反叛了,交趾更是鞭长莫及。”
  【此事对王勃的打击很大,身为孝子,却让父亲因自己而受罪,“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他内心深处的自责时刻在煎熬着自己。】
  【王勃出狱后,在家中闲居一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已经将官场视为洪水猛兽,深知自己不适合为官,没有接受这个官职。】
  【公元675年的秋天,他从洛阳出发,沿着运河南下,前往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路过南昌的时候,恰逢当地长官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共襄盛举。王勃名满天下,自然也受邀参加。】
  滕王李元婴哈哈大笑:“这不是本王建造的楼阁吗,没想到居然名传后世!”
  高宗李治神色复杂,这个小叔叔因为大建亭台楼阁引发民愤,被他贬到江西,没想到还能因为滕王阁留名……
  评论区
  “滕王李元婴自小受宠,骄纵不法,他到山东就藩后,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巨大的民愤!”
  “他在山东滕县修建了第一座滕王阁,南昌是他被贬后修建的第二座滕王阁。之后,他调任四川隆州,凭着山高皇帝远,按着皇宫的规格修建了第三座滕王阁,也就是杜甫诗中的阆中滕王阁。”
  “李元婴在政治上声名狼藉,却因为滕王阁名传后世,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
  李治:万幸,后人的三观还是没问题的!
  【宴会上,阎都督假意请来客作文,以作纪念。其他人都知道他的深意,纷纷推辞,只有王勃不知内情,挥笔而书!】
  【阎都督很是不悦,拂袖而去,他本想为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扬名,让他提前准备了一篇诗赋,谁知却遇到了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王勃,抢着出风头。】
  【阎都督想着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写出一篇好文,便端坐帐后,让小厮传递消息,等着看王勃的笑话。】
  阎伯屿:看来予要变成了笑话……
  天幕上同步出现了《滕王阁序》的文章。
  【王勃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满不在意的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王勃接着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良久,无法言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