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在《失群雁》中,诗人借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对那些“出任县官”的大雁充满了神往和艳羡。只可惜无情的疾病夺去了诗人一辈子汲汲追求的仕途人生,让他困居笼中,处境维艰,读之令人神伤。】
  【病痛不仅夺走了他的健康和理想,还夺走了他的亲朋好友,将他逼到了人生的绝境!】
  【他的病情日益恶化,脚不能伸直,一只手又不能活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于是萌生了死意,他为自己提前准备好了坟墓,投水而亡,年仅四十岁!】
  卢照邻:“这便是我的一生……”
  生老病死,人力无可改易!
  李治:“风疾发作,痛苦万分,朕深有体会……”
  李唐皇帝无不颔首赞同!
  【卢照邻将诗歌的创作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是唐诗承前启后的开创者!】
  【初唐四杰最后一位名为骆宾王,他比王勃杨炯等人年长十岁,王勃等人成长起来之前,最有名的神童便是骆宾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他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便以宾王为名,观光为字。】
  【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县令,还早早便去世了,因此骆宾王早年生活极为困苦,但他的才华却没有埋没在落拓之中。骆宾王七岁能诗,相传《咏鹅》便是他七岁时所做。】
  评论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手掌拨清波。”
  王羲之眼前一亮:“好诗!”当即挥毫泼墨,将这首诗悬挂在自己的卧室中。
  王献之对父亲的小爱好不予置评:是好鹅吧!
  【骆宾王十六岁便成为道王李元庆的幕僚,二十二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前的比拼远胜考场的答案。】
  【为了一举中第,考生无不请托、通关节、场外定议,将自己的诗文送给权贵大员,想要得到举荐赞赏,以扩大影响,若是有考官听过自己的名字,得到青睐,定能先声夺人!】
  【但骆宾王出身寒门,没有门路,也自恃才学,不愿参与这样的不正当竞争。】
  【骆宾王在自己的自传体长诗中,曾谈及此事,“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他崇拜英雄侠义之士,轻视官场权贵,因为大环境的逼迫,不得不上京求取功名。但比起请托权门,他更喜欢游览京城的风光。】
  【人家都在千方百计的专营,只有你在饱览各地的风光,于是,这场考试不出所料的落榜了……】
  【骆宾王自认为自己才学出众,却没想到被现实教做人,他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为了一家的生计,他不得不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求助。“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他这只南飞的鸟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
  【长安之行,名落孙山,却也让骆宾王回归现实,自此闭门苦读,为第二次科举积极准备!】
  【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成功入仕,官拜奉礼郎,乃是礼部的一个微末小官。但他处事刚正不阿,看不惯朝堂上阿谀奉承的风气,得罪权贵,被贬边疆。他也曾辗转四川为官,与卢照邻酬唱。】
  评论区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军行》。”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
  刘邦:“真是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激荡着风云之气!”
  始皇:……
  【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调入长安为御史,他对武后临朝当政极为不满,多次上书讽刺,被诬告贪赃打入大狱。】
  骆宾王:哎……若不是耕读养活不起自己的家人,他真不想回到那个泥潭深渊!
  评论区
  “骆宾王天生一身侠骨,喜欢多管闲事,打抱不平。”
  “他敢于顶撞上司,被高位者以贪赃和触怒武后的名义下狱。”
  “可能武后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
  【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一首《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是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清廉高洁的品格,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在诗中,骆宾王以高洁的蝉自喻,表明自己期盼沉冤昭雪的愿望。】
  【公元679年,高宗改元调露,大赦天下,在狱中的骆宾王也被赦免。680年,四十岁的骆宾王被调为临海丞,因此被后人称为“骆临海”。】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骆宾王放弃官职,作《萤火赋》以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武则天废中宗李显,改立皇帝,徐敬业纠集了一批被贬官的失意文臣,在扬州起兵反武,骆宾王也积极响应,还为徐敬业起草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朝野震动!】
  曹丕:“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曹操对武则天有些同病相怜之感,当然这也不妨碍他幸灾乐祸:“真是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李治沉吟:“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朝廷错过如此人才,真是丞相的失职啊!”
  李世民:“此文激昂慷慨又沉郁凝练……”
  可是!为何要反复地!一再的!提及武则天曾是太宗的才人,之后才成为高宗的皇后!
  评论区
  “还是鲁迅大大说的对,所谓的‘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
  “若是骆宾王站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说话,而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具体的事例,怕是更能引起大家的浮想联翩吧!”
  “嘿嘿嘿……”
  骆宾王两眼放光:“学到了,学到了!”
  武则天:“……”
  【徐敬业的叛乱仅持续了两个月,便以失败告终,骆宾王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兵败后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而死,还有人说他落发为僧,归隐山林。总之,骆宾王自此消失在历史中……】
  【骆宾王一生都在现实与理想,怀才不遇与不畏强权的矛盾中沉浮,他的诗歌中包含着强烈的激情和自我意识。】
  【骆宾王一生著作颇丰,他的作品涤荡六朝文学,革新唐初浮靡的诗风,呈现出昂扬向上的风貌,为开辟初唐文学繁盛局面做出了贡献,得到后人的赞誉。】
  此时的骆宾王倒是不必担心自己的生计,天南地北的人都想拜在初唐四杰的门下,成为他们的学生。
  文坛领袖上官仪:……
  本以为武后是他最大的敌人,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不遗余力的扯自己的后腿。
  【在从齐梁文学走向盛唐文学的历程中,初唐四杰是承前启后的人物。】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内容多为风花雪月。上官仪继承了南朝遗风,得到士大夫的争相效仿。在宫体诗大行其道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
  【他们的诗文虽然依旧没有彻底摆脱六朝以来的绮丽之风,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盛行的“上官体”,自觉地变革文风,得到了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支持。】
  【他们将诗歌的题材从狭小的宫廷楼阁,风花雪月,扩展到江河山川,塞外大漠,市井百态。以清新刚健的诗风,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
  【诗圣杜甫给了他们极高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杨卢骆四杰在当时的条件下,作品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造诣,却还被守旧文人讥笑。杜甫直接嘲讽他们:即便是你们这些守旧文人身名俱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依旧微不足道,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他们官职虽小,名望却很高,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是真正的唐诗揭幕人,昭示着诗歌巅峰的到来!】
  第348章 承前启后
  【在初唐四杰之后,挑起诗歌改革旗帜的是陈子昂!】
  【陈子昂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庭,年少时乐善好施,慷慨任侠,尚武好剑,梦想是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建功立业。】
  【与初唐四杰的神童之名不同,陈子昂十七八岁还不喜欢读书,后来因为意外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过几年便学涉百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