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
  【还有描写秋雨初晴后傍晚山村风光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摩诘的诗如同一副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乐曲,真是诗中有画。”
  【王维终于实现了自己“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的梦想。】
  【但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一切!】
  【安禄山攻陷潼关,唐玄宗出逃,满朝文武都被丢在了长安,王维就这样被叛军俘虏了。】
  【王维名满天下,叛军也需要王维这样有名气的人为他们站台,以获得百姓的支持,安禄山特意将他接到洛阳,给他安排了给事中的官职。】
  【尽管王维想尽办法装病,却依旧没有逃过麻烦,被叛军囚禁在菩提寺中。】
  王维:!!!
  予都躲到山里了,居然还躲不过战乱……
  被叛军俘虏,还接受了叛党的官职,不论是什么原因,朝廷都无法容忍吧……
  第352章 边塞诗派
  【两京被收复后,这些担任过叛军官职的人都被判了死刑,关在监牢。幸好王维被囚禁在寺庙时曾写过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明自己的心志!】
  天下百姓都为满城荒烟感到悲惨,百官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天子?秋天的槐叶飘落在空寂的深宫里,凝碧池头却在高奏管弦,宴饮庆祝。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的实录,是亡国之臣的哀怨,充满悲愤哀痛之情……】
  【再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到宽恕,被降为太子中允。】
  【此后,王维隐居孟津,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便是写于这一时间段。】
  【公元760年,王维被升为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也是他最后的官职。公元761年,王维上奏请求罢免自己所有的官职,换取弟弟回到京师。几个月后,王维向所有亲友告别,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安然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裴迪为好友感慨:“若不是安史之乱,你定能安然度过后半生。”
  王维:“京师沦陷,天下沦丧,维能从战乱中活下来,已经比普通百姓幸运的多了。”
  ……
  【王维的诗现存400多首,有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谢灵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真是精妙!”
  他很少佩服一个人,但却很喜欢王维的诗文。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边塞诗。还有揭露当时社会现状,感慨自身怀才不遇的讽刺诗: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
  评论区
  “不要以为你的偏爱能让我忘记往日的恩情,我虽无法反抗,却能缄口不言。”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期息国君主的妻子,后来息国被楚国所灭,息夫人也被楚王据为己有,她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却始终不肯与楚王说一句话,以示自己不愿屈从的气节!”
  “当时,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强抢卖饼人的妻子,一日,李宪宴客,卖饼人被召入王府,女子见到丈夫,潸然泪下,王维亲眼见到如此乱象,写下了这首诗!”
  【王维的送别诗也很有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这两首诗在当时便被乐人编曲传唱,名扬天下!】
  “乐圣”李龟年:“一气呵成,委婉含蓄,语浅情深。”
  这可是好友给他写的诗,他当然要编上最好的曲子,为好友扬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独树一帜,不仅继承并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还吸纳了陶渊明的平淡醇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盛唐诗坛的一面旗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诗文风格及人生态度,王维也被后人称为“侍佛”!】
  【王维的画作也不遑多让,他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宋朝之后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维的影响。可惜的是,王维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
  【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最是经典:“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哈哈哈!看来后人很赞同吾的观点。”
  ……
  【相较于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盛唐的边塞诗堪称百花齐放!】
  【先秦时期便有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隋朝时期边塞诗开始兴起。到了唐朝,统治者致力于开疆拓土,读书人也乐于在边疆建功立业,开辟科举之外的另一条青云之路。再加上盛唐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边塞诗异军突起!】
  淳于越:“《诗经·大雅》有诗: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讲述的是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的事。
  扶苏:“还有《秦风·无衣》,《王风·君子于役》……”
  陈琳:“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胡笳十八拍》”
  鲍照:“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代出自蓟北门行》”
  骆宾王:“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军行》”
  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边塞诗最多的诗人,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盛唐之时,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适,字达夫,他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高适自幼便立志建功边疆,以武立功!】
  李治:“居然是高侃,他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又多次随军讨伐高句丽,为稳定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平原郡开国公。”
  武后:“没想到他的孙辈居然出了一位诗人。”
  李世民:“只有怀才不遇之人才会以诗明志,如张九龄被贬后才有传世名篇,朕希望所有人才都能才尽其用。”
  长孙皇后:“国家不幸诗家幸……”
  【高适在早年曾写下了这样的诗歌:“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但理想远大,前路渺茫……】
  【高适很小的时候就家道中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不过人穷志不穷,他始终记着祖辈的荣光,习文练武,十分刻苦。】
  【开元七年,二十岁的高适第一次来到长安,“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他在长安滞留两年却一无所得,只能离开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游玩寓居,耕读自养。】
  【开元十八年,契丹权臣弑杀君主,胁迫其部众与奚族人叛唐投降突厥,唐朝与契丹和奚族的战争在东北边境爆发。】
  【三十多岁依旧一事无成的高适听闻此事,立刻动身北上投军,次年便到达蓟州。】
  【高适终于来到魂牵梦萦的边塞,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梦想近在眼前,他心中十分激动,就连边疆的少年都觉得可爱:“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他信心十足地向驻守当地的信安王李祎投书求职,想要“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只能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到家乡。】
  【开元二十二年,高适回到家乡,一年后,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可惜未能考中。这次长安之行,他结识了张旭等人,还与王之涣、王昌龄互相唱和。】
  【此时的高适虽仕途失意,但他的诗文已经被人传唱开来。长安居,大不易,高适只能回到家乡,带着苦闷的心情在各地游历。】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与叛变的契丹人作战,却因大意兵败,张守珪不仅隐瞒战败的事实,还向朝廷请功。】
  【有感于张守珪瞒报战功、以及军中腐败之事,再结合他北上蓟州的见闻,高适写下了传世名篇《燕歌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