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曹丕:“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歌如诉,意蕴深长!”
  ……
  【在到处游历的过程中,李白敏锐的发现了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
  【天宝五载,京都长安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大案。宰相李林甫为了陷害太子李亨,有预谋地发动了一场针对东宫近臣和亲友的大屠杀。以太子妃的兄长韦坚为首的一批朝臣遭到了杀身之祸,坐贬者达数十人。】
  【太子想尽办法,勉强保住了储君的地位。但李林甫利用权势,将曾反对他的朝臣一一清除,朝中大权旁落,政治更加黑暗!】
  【这件事与离开朝堂的李白本没有关系,但受到株连的李邕、裴敦复、崔成甫都是李白的挚友,这激起了李白的愤怒。】
  李白:“怎么可能!白要立刻写信提醒三人。”
  杜甫:“太白兄,信件传递太慢了,他们也能看到天幕,定会有所警惕的。”
  李白灵光一现:“我也是糊涂了,可以直接在天幕上说话啊!”
  他当即将自己的担忧传递给好友,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无数人在天幕中询问他身在何处,他们都想与李白一起寻仙问道呢!
  李白:……
  【李白对朝中权臣的专横跋扈深恶痛绝,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远别离》一诗。】
  【这首诗描写了古时候,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表明了诗人对唐王朝君权被相权侵夺的忧虑……】
  李隆基:……
  李亨:……
  【天宝年间,唐王朝不断在边疆挑起战争。朝廷昏聩腐败,武备松弛,重用权奸,杜塞贤路,国家危如累卵。】
  【而在唐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在短短十年间,便由幽州节度使手下的一名小小蕃将,成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拥有今河北、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大片势力范围,成为拥有全国一半兵力的恶虎,随时都有可能摧垮李唐王朝!】
  李世民:“养虎成患,咎由自取!”
  【李白在朝期间,就曾亲眼目睹唐玄宗对安禄山、李林甫恩宠有加。而此时朝廷内外都在流传着安禄山将要谋反叛乱的消息,这风声让李白坐卧不安。李白决定去安禄山的“虎穴”幽燕,一探虚实!】
  【天宝十一载,李白抵达幽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培养了许多“幽州胡马客”,他们力大无穷,身怀绝技,“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有万夫不当之勇!】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他们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他们已经被安禄山收为义子,要报效的恐怕也是安禄山的那个小朝廷。】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李白却无能为力。只能写下诗歌,以汉朝匈奴犯边的故事,警醒沉浸在美梦中的权贵,“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霍去病喃喃道:“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
  卫青:“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
  【诗歌的最后,李白将目光放在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民不聊生的天下……】
  【李白已经意识到,另一场战争很快就会到来,他期望有人能够平定叛乱,“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重新回到和平安宁的时代。】
  【但李白发出的警醒,并没有被皇帝与权贵们注意到。】
  【李白的另一首《北风行》也是在幽燕有感而发,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诗人以一个神话传说开篇“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来描写北方边境的恶劣环境。太阳月亮的光芒来不到这里,只有北风凛冽,呼啸而来!】
  评论区
  “传说,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
  谢道韫则看到了下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真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担忧着自己远在长城戍边的丈夫。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更加伤情……】
  【最后,李白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后汉书·朱浮传》曾言:黄河边的孟津渡口不可堵塞,滔滔黄河就更加不可能堵塞!】
  【但李白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以滔滔黄河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第360章 诗仙李白
  【在幽州游历期间,还有人想要邀请李白进入幕府,被李白断然拒绝。他自比一只出身于南方的鹧鸪,“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山鸡野雉都来劝说小鹧鸪:千万别去啊,北方的鸟总是欺负南方去的小鸟,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啊!】
  【小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坚决拒绝北上。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功名利禄不可取,逸乐忘忧行不得,誓死不从贼人!】
  【李白拒绝邀请,毅然回到南方,第二年春天再次前往长安,将自己在幽州的所见所闻奏陈皇帝,盛赞哥舒翰的诗歌也是这一时间所写。】
  评论区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大唐开国至今已经有一百四十年(武德到天宝应该是一百二十年),曾经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何等的煊赫!”
  “可惜所谓的盛世实则外盛内衰,‘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而一手遮天的权臣却能‘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权者气势煊赫,得意洋洋;失势者被弃置一边,再不受重用。只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扬雄:“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扼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李白:“一时荣宠,翕忽之间位高权重。一旦失宠,则被捐弃不用……”
  【可惜,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李白的诗歌传唱天下,依旧无法唤醒那些沉浸在美梦中的权贵与被享乐蒙住心智的皇帝……】
  【此后,李白归隐山林,宣称自己要修仙问道,实则明哲保身!】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河北、河南,李白的人生也被战乱拦腰斩断!】
  【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的李白带着妻子宗氏一起仓惶南逃,他听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便从当涂返回宣城,在剡中(今浙江省嵊州)暂避。后来,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回金陵。】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又听闻玄宗逃亡蜀地,李白沿着长江西上,行至庐山,在屏风叠隐居。】
  【李白空怀救国之心,却苦于无用武之地,他辗转不寐,椎心泣血,痛苦万分。希望等待时机,能实现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
  【就在此时,永王李璘率师东下,途经庐山,他仰慕李白的大名,三次派人聘请李白进入自己的幕府。】
  【李白虽满腔热情怀抱平息叛乱的愿望,但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却毫无了解,再加上他渴望建功立业之心一如往昔,便下山追随永王。谁知,这一去,就让李白洁白无瑕的名声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为永王写了《永王东巡歌》,赞颂了永王的“功绩”——“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奉天子之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一片和平。】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张良、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
  【但这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
  【他不知道的是,永王李璘不遵李亨的调遣和安排,擅自引兵东巡,事实上背叛了身在长安的皇帝,李亨派遣高适等人带兵征讨,永王兵败,被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