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不过,作者的基调终究是积极的,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因此才有一个后来者消灭了老鼠,还天下一个清明!】
  杜甫:“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真是大才!”
  李白:“哼!人鼠共生,乌烟瘴气。”
  韩愈:“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白居易:“寓言故事最大的价值便是能让普通人看懂。”
  ……
  这三篇文章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肺管子,朝中大员对柳宗元深恶痛绝,恨不得将其人道毁灭!
  但柳宗元已经被贬到了最底层,不参与政治也不可能再犯错,倒让他们一时之间无从下手……
  【除了寓言故事,柳宗元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散文,比如被选为高中语文课本的《捕蛇者说》。】
  【中唐时期,虽然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进行了两税法改革。但人亡政息,改革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朝廷与藩镇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还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若是再遇到天灾,无疑雪上加霜。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天下十室九空……】
  【《捕蛇者说》中,作者描述了一种毒性极强的蛇,他们触碰到的草木会干枯而死,人若被咬则无药可治。但这种蛇也有其独特的功用,便是作为药引可以治愈多种疑难杂症。】
  【因此,朝廷定期征集此蛇,以抵充赋税。永州的百姓纷纷争着捕蛇,以减免繁重的赋税。】
  【作者通过捕蛇者蒋氏一家的遭遇,写下了当时百姓在苛政下的苦难生活。蒋氏祖辈和父辈都因捕蛇而丧命,但蒋氏为了生存仍不得不继续这一危险的职业。】
  【蛇毒虽烈,但尚有躲避的可能;而赋敛之毒则无处不在,避无可避。蒋氏的祖父辈十不存一,父亲一辈只剩下十之二三,他这一辈也只剩下了一半人口,蒋氏因为会捕蛇,才能活下来。】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自己的感慨——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通过捕蛇者的悲惨遭遇,柳宗元揭露了封建社会“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捕蛇者说》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控诉!】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集权受到挑战,节度使希望自己的权势地位能够传给子孙后代,便在社会上鼓吹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为自己的割据制造舆论。】
  始皇:“藩镇割据便如同分封!”
  扶苏越发明白一个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学派之争的背后也是利益之争——
  “只有那些能够得到利益的人才会鼓吹这样的制度吧。”
  【柳宗元坚持中央集权,见此乱象便写下了一篇政论文章《封建论》批判分封制,肯定郡县制的优越性!】
  【柳宗元从尧、舜、禹等古代圣王时期开始,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和分析。他认为分封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意。】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甚至“尧、舜、禹、汤、文、武”他们就“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分封制的存在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而非理想化的制度设计。】
  评论区
  “周文王周武王是不想实行郡县制吗?”
  “是不能啊!”
  “周朝失之于制,不在于政。而秦朝失之在于政,不在于制。”
  周文王:扎心了!
  周武王:“唉!都是跟着本王一起打天下的诸侯,若是胜利了不给他们好处,周朝也会像商朝一样成为历史……”
  始皇:“大秦的国土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不需要与人分享!”
  扶苏:“父皇英明,您设立的郡县制是最先进的,只是执行之人做的不好。”
  曹操:“魏晋两代都‘封爵犹建’,结果是‘不闻延祚’。”
  曹丕:“儿臣记下了,定会向后世学习,制定一个更好的制度。”
  李世民:“唐代‘矫而变之,重二百祀’。史实如此,胜于雄辩啊!”
  他曾经也想过恢复分封制,在群臣的劝谏下才没有做。
  希望后世子孙不要开历史的倒车!
  【柳宗元在文中明确表达了对郡县制的肯定,他认为郡县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分封制下地方割据、战乱频发的弊端。同时,郡县制也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评论区
  “秦‘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都说明了郡县制的优越性!”
  刘邦:“朕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分封,你们却是自找麻烦!”
  李隆基:“某些人对朝廷没有忠心,反倒将一腔忠义给了藩镇!”
  【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恢复分封制的呼声,柳宗元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这些论调是出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利益考虑,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这篇文章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痛斥了各种鼓吹分封制的谬论,打击了藩镇们的嚣张气焰,并表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这个趋势!】
  柳宗元:“事在人为,用人唯贤!”
  【《封建论》破天荒地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承认客观现实,不认天命;他觉得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而汉唐还要回到分封制才是倒退;他肯定了尧、舜这些圣人都有“私”,他说历史的发展不以圣人的意志为转移,圣人有“所不得已”。一扫腐儒们视为正统的天命观、历史观、圣贤观……】
  董仲舒:……
  朱熹:……
  【主席曾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对这篇政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永州沉寂十年后,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召回京城,但时任宰相的武元衡也是当时反对永贞革新的代表,对柳宗元等人极为仇视,回到长安的柳宗元依旧没有得到重用。】
  【很快,柳宗元就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兴办学堂,教导学子,推广医学,开凿水井,开垦荒地,鼓励发展植树造林,整治街巷,修筑庙宇……】
  评论区
  “柳州人知学自此始!”
  “柳宗元破除了当地的封建迷信,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至今,柳州还流传着柳宗元在这里打井的故事。”
  【长期的贬谪生涯不仅使柳宗元在物质上遭受困苦,更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内心的痛苦煎熬一点点耗尽了他的生命……】
  【在柳州期间,柳宗元身体虚弱,病痛缠身,这段时间是他最为艰难和痛苦的时期。尽管处于困境之中,柳宗元仍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着联系,如刘禹锡、韩愈等人。他们之间的友情陪伴了柳宗元的一生,也是他晚年生活中难得的慰藉。】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宣布大赦天下,在裴度的说服下,柳宗元得到第二次回京的机会。但就在这一年的初冬,柳宗元在柳州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47岁。他就这样客死他乡,没有等到赦免的诏书。】
  柳宗元:这就是我的一生……
  刘禹锡:“我要给子厚写信,让他想开一些,不要这般自苦!”
  【柳宗元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他反对董仲舒提出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他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375章 中唐文学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在长安应举和为官时期,曾与文畅等僧侣结交,并极力称赞那些能够“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人亦儒亦佛的生活。】
  【他虽然好佛,却也积极入世,他不只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是博采众家,将佛理融入儒家思想中。】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明确提出了“文者以明道”的主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