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刘禹锡:永贞革新也是为了压制藩镇,你又为何带头反对呢?
武元衡:……
【此后,刘禹锡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公元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回到洛阳养老。与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留下了许多诗文。】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朝廷为他追赠为户部尚书。】
评论区
“刘禹锡死后,白居易为他写了很多诗凭吊他。”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第377章 新乐府诗
【与古文运动相对应,中唐时期的诗词也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由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故名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诗歌必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他的诗歌理论不仅指导了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白:“子美贤弟,这可是与你一脉相承的诗人!”
杜甫:“太白兄的诗文神采飞扬,非天才不可临摹,白居易等人关注小弟是因为中唐世事所迫。小弟倒是不希望有人喜欢我的诗……”
若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还能恢复盛世,那该多好!
【白居易是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第一个被皇帝称为诗仙的人!】
李白:“他也是诗仙!白对他更感兴趣了!”
【唐宣宗李忱对白居易很是推崇,他继位后想要重用白居易,可惜白居易就在这一年去世了。】
【于是,他写下一首诗,凭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诗中不仅融入了白居易的名和字,还有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歌在白居易生前已经传遍天下,就连垂髫小儿和外族人都耳熟能详。】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现存3000首,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与好友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是当之无愧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裴迪为好友王维抱不平:“摩诘才是最好的诗人,若不是天幕的介绍,李白、杜甫的文名都不如你!”
王维:“名声是后人所评,与我何干。况且后人喜欢现实主义的诗文,是因为他们也曾经历过如安史之乱那样的乱世,有感而发罢了。”
王维太过淡泊佛系,他虽经历乱世,却站得太高,离普通百姓太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的父祖都曾做过县令,他的父亲还因功升任为徐州别驾,白居易家学渊源,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学习诗文典籍。】
【但就在他出生不久,他的家乡就发生了动乱,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建中三年,为了躲避战乱,十岁的白居易跟着父亲一起搬到宿州定居。次年,又因为建中之乱,白居易举家迁到越中。】
【贞元十五年,宣武(今河南省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彰义(今河南省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也发动了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就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维持关中经济民生的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运往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白居易也与家人分别,田园荒芜,骨肉离散,他的兄弟姐妹分居五处,不知安危。】
【白居易既担忧国家危亡,又担心自己的亲人,有感而发:“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的青少年时光就是在战乱中度过的,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十四五岁时,白居易在叔父的资助下开始游历苏杭。他曾被苏州府学堂吸引,但考虑到学费昂贵,最终放弃了在那里求学的打算。】
【二十多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为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白居易学习十分刻苦,甚至到了读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的程度。】
【年少时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卓越的才华,白居易能共情底层贫民,也有匡扶社稷的远大志向!】
【因此,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
【公元800年,白居易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已经年近三十了。】
评论区
“据说白居易在应试之前,曾向大诗人顾况干谒,顾况听闻白居易的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长安,大不易啊!在京城可没那么好混饭吃。”
“白居易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自己的诗文恭恭敬敬的交给顾况。”
“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不禁大为赏叹,连声说道:有如此才能,在哪里居住都很容易。白居易在长安的士人圈子里一举成名!”
“顾况看到的诗就是白居易十五、六岁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按唐朝科举考试的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很显然,这是白居易为科场准备的一首试帖诗。”
李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当名传千古!”
杜甫:“科场诗要求严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白居易居然能写下如此佳作,真是大才啊!”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别来春半》)”
【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与元稹同时考中,被授于秘书省校书郎。】
【与白居易不同,他的挚友元稹出身北魏皇室之后,家族居住在洛阳,世代为官。不幸的是,元稹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元稹家贫无业,年幼的时候没有机会拜得名师,他是由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启蒙的。】
【公元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以明两经擢第。】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考试简单,通过的人也多,但更不容易得到官职,元稹在长安闲居多年,等待分配。】
【在此期间,他淘到了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和杜甫的诗文,开始作诗,并成为杜甫的铁粉!】
【十年后的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榜高中,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虽有一个皇室先祖,但他们家到了唐朝已经没落,只有入仕以后,才有与高门结亲的资本。他在任校书郎后不久便迎娶了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元和元年(806年),元白二人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考中第一名,做了左拾遗,白居易被授予周至县尉之职。】
【左拾遗是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小官,元稹很有政治热情,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谏官之职责)、“迁庙”(迁移新崩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时任监察御史的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便受到皇帝的召见。】
【元稹尽职奉公,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他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元和元年九月被贬为河南县尉。】
【就在被贬这一年,元稹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即位悲痛的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三年……】
【这一对好友不仅脾性相投,对政治的看法一般无二,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