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元稹接着念道:“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元稹攀附权贵,得到宰相的位置,一生清白名声全毁了。)
【白居易的诗名在生前已经传遍天下,晚唐诗人多受他的影响,后来又被公认为唐朝第三大诗人,在中外都有着极大的知名度!】
评论区
“一百五十多年后,唐朝已经灭亡,辽国皇帝耶律隆绪,是铁杆的诗歌爱好者,他还亲自主持将白居易的作品翻译成契丹文。”
“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更大,远超李杜。”
“日本的几任天皇都是白居易的铁粉,知识分子们聊天都把白居易挂在嘴边。日本才女紫式部疯狂崇拜白居易,可能随便一个识字的都是白居易的脑残粉。”
“这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白居易的诗文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对于正仰望大唐的日本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听懂的诗文。”
“白居易的墓园旁边还有两块日本人立的碑,上面用中日两种文字写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想到天幕曾提过倭国后来的行径,白居易顿时有些嫌弃:我的墓地啊,脏了……
【新乐府运动除了元白两位旗手,还有几位诗人也不得不说。】
【比如那个吃杜甫诗文蜜饯的张籍,还有写下《悯农二首》的李绅。】
评论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世民:“真是好诗啊,这两首诗当作为警示之言,刻在太极殿上!”
魏征:“陛下稍安,您看后面的评论——”
第383章 诗鬼李贺
听到魏征的劝阻,李世民再次看向天幕——
评论区
“李绅虽然写下了这样的诗文,但他掌握大权后,却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生活豪奢,不顾百姓民生的大贪官!”
“据说,李绅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他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离开江淮逃难。”
“当年,刘禹锡回到京城后,时任司空的李绅仰慕其才学,邀请刘禹锡到家做客,盛宴款待。席间,歌伎成群,案上都是山珍海味,刘禹锡看不下去了,写了一首诗:鬌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对这些歌舞宴饮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啊。这就是‘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的由来。”
“李绅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李绅死后还被朝廷削绅三官,子孙不得出仕!”
李世民:……
【中唐时期除了为新乐府运动摇旗呐喊的几位诗人,还有一位独辟蹊径,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他就是——“诗鬼”李贺!】
在长安待不下去,正落寞回乡的李贺听到天幕提及自己的名字,当即精神一震!
韩愈:“为何叫诗鬼?”
皇甫湜:“大约是因为长吉善写鬼怪吧。”
【李贺,字长吉,出生于河南府昌谷乡,因此世称李昌谷。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他是韩愈的学生,诗文风格也受到韩愈的影响,但又不同于韩愈。其诗想象力极其丰富,形象怪特,辞语瑰丽,把鬼魅题材写得阴森可怖,被世人称为“鬼才”!】
【李贺的一生是不幸的,就像是命运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他出身唐朝宗室郑王之后,但他的父亲李晋肃只是一个微末小官,家境十分贫寒,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李贺兄弟二人很小的时候就要外出谋生。“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杜甫惊呼:“郑王之后,李晋肃!”
高适:“子美贤弟认识此人?”
杜甫:“达夫有所不知,我的外祖母乃是义阳王之女,因此与郑王家的孩子算是表兄弟,不过我还不曾见过此人。”
【可能是因为家境贫寒,营养不良,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为奇特,是你见过一次就忘不了的样子。】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
【据说,早在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皇甫湜慕名造访,七岁的李贺就能提笔写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评论区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高轩过》”
“韩愈是文章巨公,皇甫湜是韩愈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古文家。他们听说了李贺的名声,登门拜访,却见李贺只是一个七岁的孩童,顿时生了考校之心,李贺不假思索,做出了这首诗。”
“李贺诗中的自信与谦逊深深打动了韩愈,当即对其赞不绝口,直呼天才!”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这首诗更可信的创作时间是在李贺科举失利之后,为表自己不屈从于现实的心志,以及感谢韩愈等人的提携而作。”
李贺苦笑道:“没想到我也成了后人口中的传奇……”
【年少成名的李贺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为了写出好诗,他白日骑着驴想着诗文词句,将自己的灵感都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家,饭都来不及吃也要先整理那些灵感,焚膏继晷,十分刻苦。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感叹他难道要为了写诗将心都呕出来吗!】
【汉代文学家扬雄曾把吟诗作赋比作“雕虫篆刻”,微不足道。李贺便说自己就是个专门“寻章摘句”,为作诗拼尽心力的人,“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南园》”】
李贺: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战乱频发,朝廷更加重视武力,他这样写诗好的人也只能在衰飒的秋风中哀哀哭泣。
【元和二年(807年),十七岁的李贺进京赶考,为了能够顺利考取功名,他写下了《雁门太守行》干谒韩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汉武帝:“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的好!”
杜甫:“此人的诗文倒是有些太白兄的豪气!”
【韩愈很欣赏李贺的才华,当即在各种诗会上安利李贺,李贺名扬京城,眼看着科举有望。却恰逢李贺父亲去世,他只能回家守孝三年,就此错过了最好的,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李晋肃:“……”
【元和五年,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做应制诗“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一举中第,年底便能进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李白:“此子想象很是瑰丽!”
【就在这时,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放出流言,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应该避讳,所以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一举断了李贺最好的入仕之路!】
李世民:“牵强附会,什么避讳能牵扯这么多!”
李世民登基后,因为“世民”二字很常见,并没有下令不许用,只是不许将这两个字连起来用。
魏征:“如此避讳,早已失去为国抡才的初衷,只剩下了蝇营狗苟,明争暗斗!”
唐宪宗李纯问身边人:“当真有此事吗?”
裴度:“臣也听说了。”
只是传谣之人很多,被传之人只是一个乡贡的考生,便没有人为他张目。
不,其实也是有的,韩愈曾为李贺说话,只是韩愈得罪的朝中大员更多……
宰相武元衡当即表示:“传谣言之人必须付出代价,依法惩处,以正视听!李贺当恢复功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以安民心。”
唐宪宗:“准!”
【这一年,韩愈已经被贬为河南县令,无法直接为学生发声,但他看不过去的行为从不会缄默不语。】
【韩愈写了一篇议论文《讳辩》,在文中,韩愈嘲讽那些传流言之人:父亲名字里有个“晋”就不能考进士,那若是父亲名字里有个“仁”,是不是儿子都不能做人了!】
很多人为韩愈叫好,他犀利的说出了大家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韩愈:“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科举考试本应公平公正,断没有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