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石敬瑭学李存勖重用宦官,让宦官势力再次抬头。导致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
【为了镇压百姓的反抗,他又下令制定了许多残酷的法律:割舌,肢解,灌鼻,放在锅里蒸煮等等。早已消失在历史上的肉刑再次被石敬瑭捡起,也让石敬瑭的风评越发不堪!】
李嗣源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登上皇位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不论是李从珂还是石敬瑭!
【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评论区
“石敬瑭对契丹堪称百依百顺,每次书信都用表,以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
“石敬瑭当皇帝后,还要跪地拜受耶律德光的诏敕,为了免起兵端,后晋朝廷上上下下都对契丹人尊敬无比。契丹的使者无礼骄横,对后晋的君臣直接呵斥,后晋人却不敢反抗。”
“宰相桑维翰更加可恶,石敬瑭还曾动摇过,觉得儿皇帝的称呼很屈辱,想要雄起一波,对抗契丹,却被桑维翰劝服。”
“反正卑躬屈膝的是皇帝本人,与桑维翰又没有什么关系。”
已经称帝的石敬瑭看桑维翰的目光瞬间有了变化。
既然后晋并不能长久,他为何还要背负这样的千古骂名!
李嗣源:“石郎以前的英雄气概都哪里去了,作为将军能够将契丹铁骑挡在关外,做了皇帝反倒没有了骨气!”
“石敬瑭登基后对外卑躬屈膝,对内也是唯唯诺诺。”
“侍卫将军杨光远自恃重兵,干预朝政,屡屡抗奏,甚至擅杀大臣,石敬瑭却因为畏惧杨光远的势力,不敢追究。”
“石敬瑭畏惧的不是杨光远本人,而是他背后的契丹。这个人原本是李存勖的骑将,后来投降了契丹,作为上国派来的人,石敬瑭不得不重用!”
【石敬瑭以屈辱的方式得到天下,自然无法服众,藩镇节度使都耻于臣服契丹,多有反叛,以至于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
评论区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石敬瑭起了个很不好的头,他用武力得了天下,又没有好好治理,民心背离,让各个节度使都有了反叛的借口!”
【公元937年,也就是后晋建立的第二年,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率军讨伐,但张从宾却带着自己的部将也反了后晋,石敬瑭的两个儿子都死在这场失败的平叛中。】
评论区
“大同节度使的判官吴峦,关闭城门不接受契丹的命令。”
“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要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了安重荣,还将他的头颅送给了契丹。”
“还有渭南节度使反叛……”
【藩镇接连叛乱,让本就因为仰契丹人鼻息而气闷的石敬瑭更加急火攻心,他将怀疑的目光投向所有的将领,急怒交加之下,病情也开始加重。】
【就在此时,在雁门以北游牧的吐谷浑部落,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投靠了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
【契丹派出使者来讯问此事,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耶律德光。自此,忧郁成疾,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在位仅六年。】
石敬瑭:他这皇帝做的也太憋屈了吧!
他的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不行,绝对不能这样!
【石敬瑭死后,给继承人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地方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契丹蠢蠢欲动牧马中原,还有因为苛政、严法导致的民心背离!】
【石敬瑭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早亡,只剩下幼子石重睿,但他死后继承皇位的却是侄子兼养子石重贵!】
【其实,石敬瑭病重的时候,也想让宰相冯道扶持自己年幼的儿子石重睿为帝,但此时的后晋面临的局面却不是一个幼帝和权臣能够支撑的!】
【契丹凭扶立之功,挟制中原,频频插手后晋内政,契丹国内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等人多次劝说耶律德光攻打后晋。后晋的南面还有吴越、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南唐和后蜀与契丹关系密切。而北面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中原大地暴露在契丹人的马蹄之下。】
【后晋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再加上连年的旱、蝗、涝、饥等天灾,藩镇肆意盘剥百姓,中原大地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后晋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面对如此局势,冯道与当时掌握禁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二十八岁的石重贵为帝。】
石敬瑭瞠目欲裂:“你们胆敢篡改朕的遗命!”
冯道施施然道:“如此艰难的局面,臣担不起,为了后晋国祚绵长,臣只能出此下策了。”
呵呵,也不看看你儿子才4岁!
【石重贵生父早亡,石敬瑭很喜欢他,就将他收为养子。石重贵年轻的时候谨言慎行,质朴纯厚,石敬瑭将很多事都交给他办理,足见对其看中。】
【石敬瑭叛唐南下时,石重贵负责留守太原,掌管河东事务,稳定后方,石敬瑭越发看中这个侄子。石敬瑭称帝后,石重贵历任开封尹、东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叛乱,石敬瑭赶赴邺都讨伐叛军,石重贵作为东京留守,晋封齐王。除此之外,他还兼职开封府尹,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石重贵:“父亲本就有将本王当作继承人的打算,不然怎么会给本王如此大的权利。所以本王提前遣使入京,并拒绝刘知远入京的请求是理所应当的!”
冯道:……
作为亲身经历甚至主导此事之人,他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第399章 辽金夏元
【石重贵即位之初,就面临着后晋得国不正与自身得位不正的双重困境。前者源自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立为皇帝,后者源自石重贵可能的“篡位”之举。后晋中央的权威性和皇位的合法性都面临着空前危机!】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石重贵不顾晋辽之间国力的差距,力排众议,对契丹强硬地表示“称孙不称臣”——我可以按着老爹的辈分叫你爷爷,但晋朝不能向契丹称臣,不再承认契丹宗主国的地位,随后又多次挑衅契丹。】
评论区
“其实早在石敬瑭时期,后晋就已经开始韬光养晦,为摆脱契丹控制暗做准备。”
“石重贵放任权臣景延广对契丹使节傲慢无礼,他声称: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它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引战于契丹。”
“景延广还无端扣押契丹使者,肆意杀害后晋境内的契丹商人,抢夺他们的商品。”
“此举虽然解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振民心和士气,但石重贵的挑衅行为,也让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石重贵太冲动了,完全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招惹契丹的下场……”
“不过,石重贵敢硬钢契丹还是比宋朝大多数皇帝好得多。”
赵匡胤差点吐血:“在后人眼里,朕的子孙居然连出帝石重贵都比不上!”
【耶律德光无法接受后晋妄图自立的打算,在派遣使者多次交涉,却招致更加严重的挑衅后,耶律德光意识到只有战争才能恢复自己宗主国的身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契丹的具体情况!】
【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契丹”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齐的史书,但契丹这个民族起源很早,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契丹侵犯高句丽的记载。】
【早期的契丹人可能是突厥人和鲜卑人的余部,分为八个大部落,因为实力弱小,势力分散,在与中原王朝战争的过程中,都是被暴打的一方。】
评论区
“东汉永元年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占据了匈奴的故地,十多万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匈奴人就加入了鲜卑族,与鲜卑人交融。”
“契丹可能就来源于其中一支鲜卑人之后。”
杨坚:“当年,北齐高洋击败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虏十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之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部落离散,一蹶不振!”
【隋朝初年,契丹分别依附隋朝和突厥,逐渐恢复部落势力。隋炀帝大业元年,契丹人曾南下营州,在隋朝将领与突厥士兵的联合打击下,大败而逃,留下了四万人的俘虏,实力受挫!】
李世民恍然大悟:“天幕说的原来是大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