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随后,赵匡胤颁布军纪,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好兄弟,且早有计划,他们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只有韩通仓促之间率军抵抗,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王彦升杀死。】
  评论区
  “这几乎是陈桥兵变惟一的败笔,让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染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王彦升从此被赵匡胤恨上了,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所谓的辅政大臣范质、王溥虽然位居丞相之位,却只是文臣,面对带着大军杀回开封的赵匡胤,只能慌忙下拜,以表衷心。”
  【赵匡胤兵不血刃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逼使柴宗训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赵匡胤强自争辩,为自己扯上一层遮羞布:“朕真的是被迫的,骑虎难下,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宋朝群臣:嗯嗯,臣等相信陛下,毕竟臣等可是陈桥兵变的亲历者!
  郭威:“不是说辽军南下吗!你们回到开封,那辽军谁来抵挡?”哼!你这些把戏都是朕当年玩剩下的!
  耶律璟:朕还忙着打猎呢,哪有时间南下……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赵匡胤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始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流血的战争更能看出赵匡胤的政治手腕!”
  李世民:“能多次下令严肃军纪,秋毫无犯,也赢得了民心。”
  【原后周的节度使也大多拥护赵匡胤,只有盘踞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
  【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赵匡胤很快便稳定了中原的局势!】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柴宗训被降为郑王,迁往房州安置。二十岁时死在了房州。】
  评论区
  “赵匡胤曾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作为亡国之君,柴氏算是结局最好的了。”
  郭荣心情有些复杂,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成王败寇……”
  【拥立赵匡胤上位的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从龙之臣都被授于节度使之职。又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戏码重演。】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政权能够延续下去,毕竟从唐末开始,短短七十年间中原已经换了五个政权,谁知道宋朝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后周呢……】
  第412章 重建统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相对开明,农业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商业和城市十分繁荣,社会经济向南方转移,儒学复兴后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赵匡胤有些疑惑:“这看着还不错啊。”
  宋仁宗:“大宋有今日的繁盛,都是诸位爱卿的功劳!”
  语文背诵天团:官家不要高兴地太早,他们总觉得天幕的语气有些奇怪……
  秦始皇:“宋朝如此繁盛,为何后人提及却不见夸赞之语?”
  李世民:“若是大唐被如此强大的王朝取代,倒也不算屈辱。”
  还是赵匡胤发现了华点:“为何天幕只提文化与经济,朕的大宋可是马背上得到的!”
  辛弃疾苦笑:“因为大宋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文化和经济了啊。”
  【公元1000年,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公元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刘彻:“朕若是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钱,早就将西域都打下来了!”
  评论区
  “宋朝的文化确实没的说,毕竟宋朝将科举抬举到了很高的位置,科举出身的文臣含金量太高了。”
  赵匡胤皱眉:“这天下是朕的,还是文人士大夫的?”
  “有一个文化繁盛,随便一个朝臣都是文章大佬的仁宗朝。”
  “有一个被称为科举史上千年之最的龙虎榜!”
  “有一位千古第一才女!”
  “还有一个发明了瘦金体的皇帝呢(狗头)。”
  赵匡胤:“不务正业!”
  “学而优则仕!”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朝之前的寒门学子:只要读书就能突破阶层,一步登天……我想去宋朝!
  宋朝的文人却心下一沉,紧张的等待着后人的评价,毕竟大家都是学习“赋比兴”长大的,谁还不知道欲扬先抑的手段……
  “可惜,直到国破家亡之时才知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北宋灭亡的时候,科举出身并不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南宋灭亡时,坚守城池数十载的是被他们看不起的贼配军!”
  “背着末代皇帝投海自尽固然气节凛然,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力挽狂澜……”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赵匡胤:……
  赵光义:……
  ……
  北宋的君臣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科举出身的官员被卖了换钱!
  末代皇帝被朝臣背着投海自尽!
  汴梁到大海可是有万里之遥啊!
  ……
  【宋朝建国之初为加强皇权,采用“崇文抑武”之策,以至于终宋一朝,面对北方敌国的攻击只能被动防御,以割地、赔款、称臣为代价,苟且偷安!成为华夏历史中备受屈辱的一页!】
  赵匡胤:“繁荣的经济文化加上孱弱的军事实力,这岂不是小儿抱金过市,必会引来了各方觊觎!”
  【然而宋朝皇帝却过于迷信儒家思想,与士大夫共治,玩弄权术,打压武将,平衡文臣,激起党派之争……】
  评论区
  “看宋朝的历史太憋屈了。”
  “原本很喜欢语文课本上的文学大佬,直到我了解了他们在历史上做过的事……”
  “宋朝不遗余力的打压女子,篡改史书,抹黑则天皇帝、吕后、邓后,可两宋却出了9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堪称历朝之最!”
  ……
  【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改变历史,后人想起,也无不扼腕叹息……】
  评论区
  “宋朝商品经济繁盛,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还有繁忙的海上贸易。”
  “距离资本主义萌芽只差一步之遥!”
  ……
  【一个王朝立国之初的政治风向往往会影响整个王朝的走向,汉朝皇帝从刘邦开始就是实用主义者,只要能够维护皇权,稳定天下的理论,他们都愿意去用,因此能顺利的从无为而治改为独尊儒术。这一现象也被汉宣帝精辟的概括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唐朝的政治风向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奠定的,他宽广的胸襟,囊括四海的志向,以民为本的国策,都为盛唐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宋朝又是如何形成重文抑武的国策,养着历朝最多的军队,拥有最繁盛的文化,却又一再被草原民族按在地上摩擦的呢?】
  赵匡胤眼眶充血,死死的盯着天幕:“朕也想知道!”
  【这一切似乎都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这一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为帝,他踌躇满志,窥伺中原!也是在这一年,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官宦人家,诞生了第二个男孩。】
  【据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屋,异香扑鼻,一晚上都没有散去,因此家人给他取了个小名香孩儿。】
  评论区
  “还说他刚出生的时候身上都是金色的,三天都没有消退。”
  “这分明是小儿黄疸吧,这是一种新生儿的常见病症,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呼吸暂停。”
  “也不知道当时的皇帝是不是瞎了,都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天生异象的孩子出生。”
  “o(n_n)o哈哈~”
  天幕下曾为自己编造传奇出身的皇帝们:……
  【赵家在唐朝的时候就世代为官,赵匡胤的高祖曾做过幽州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父亲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
  【赵弘殷喜欢儒家学说,但生于乱世,武力才是立身之本,因此他要求儿子不仅要学习经史子集,还要练习武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