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赵匡胤都无语了,他没有解释,只是拿起了这杯酒一饮而尽,又给刘鋹倒了一杯,刘鋹才放心下来。”
“还好是赵匡胤,如果是赵光义给的酒,千万不能喝!”
“赵光义和刘鋹一定很有共同语言。”
赵匡胤看弟弟的目光瞬间就变了:天幕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提及三弟?
【南汉政权极为腐败,两广被统一绝对是一件好事。但在此期间,位于越南北部的静海军开始脱离中国统治,建立了曲家政权。明朝时期对此地有过一段时间的羁縻统治,但最终这里还是分裂了出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评论区
“自古以来!”
“越南可是大粮仓!”
“一年三熟!”
“现在我们想祭奠王勃都得出国。”
王勃:“……”
赵匡胤:“静海军是吗,朕记住了!”
朱元璋:“天幕说的是安南?”
朱标:“正是,那可是一块好地方啊!”
明朝君臣:一年三熟的大粮仓怎么能放过!^_^
【南唐自中主李璟死后,后主李煜对宋朝谨修臣节,以期能够继续偏安一隅。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自然无法容忍江南之地盘踞着一个独立的政权!】
李煜苦笑:“你还真是一点理由都不找啊!”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派曹彬、潘美统领十万大军进攻南唐,水路并进,很快就包围了金陵。翌年(975年)冬,宋军攻陷金陵,南唐灭亡!】
【至此,南方的割据政权只剩下了已经臣服宋朝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国王钱俶。】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彻底归顺宋朝。】
赵匡胤掐指一算:“不对啊,这样算下来朕是975年去世,难道是死在战场上?”
一个小小的南唐还需要朕亲自出马!
自觉身体强壮,能力格虎豹的赵匡胤绝对想不到自己英年早逝的原因。
评论区
“吴越国历三代五王,立国72年,是五代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自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后相继被封为越王、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吴越王,正式建国,以杭州为首府。”
“吴越控制的地区包括今浙江和苏南的太湖流域,地域狭小,长期受到南唐的包围。为求自保,吴越统治者选择向中原诸王朝称臣纳贡,以牵制南唐。”
“唐朝存在的时候,钱镠忠于唐朝,朱温篡唐后,他向后梁称臣,之后又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相继称臣。”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教诫子孙也要恪守臣节,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吴越国相对较为安定,当地经济民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据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就是钱镠写给他夫人的信。”
“钱镠注重水利建设,修筑海塘,疏浚钱塘湖,惠及周边数州之地,被杭州附近的百姓供奉为海龙王。”
“今日的杭州还有很多钱镠留下的遗迹,纪念他的钱王祠至今香火鼎盛,成为杭州的文化古迹。”
第414章 重建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至此,十国结束!】
评论区
“北汉本就是辽国的傀儡政权。”
“其实赵匡胤也曾三次征伐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已经扫平了北汉周边的州县,只剩下了孤城太原。赵匡胤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引汾水灌城,但太原城防坚固,三个多月依旧无法破城。恰逢天气酷热,宋军很多人患上了破腹病,又听到辽军出兵救援北汉的消息,最终仓皇败退。”
赵匡胤眉头紧蹙,北汉居然如此顽强,这是他没有料到的。
北汉与辽国互为支援,想要攻打辽国就必须先灭北汉,但灭北汉必会面临辽国的支援。看来他必须要兵分两路,挡住辽国的援军才能图谋北汉!
——这正是后来宋太宗灭北汉的布局。
“平定南唐后,赵匡胤再次兴北伐之师,准备收复燕云。五路兵马齐聚太原城下,与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
“但不幸的是,赵匡胤的突然去世,打乱了宋朝的战略布局,宋军再次无功而返。”
赵匡胤:……
“不过,宋军的进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刘崇之子刘钧因为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死,刘钧的外甥刘继恩即位。”
“很快,刘继恩就被供奉官侯霸荣杀死,司空郭无为又杀死候霸荣,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被郭无为拥立为帝。”
“皇位的频繁更替也让北汉军政混乱,变得不堪一击!”
“后来,宋太宗制定了先阻辽国,再打太原的方针,才成功消灭了北汉政权!”
赵匡胤:……总感觉如此老辣的行事作风,不是自己两个儿子能做出来的。
【宋朝历时十八年陆续消灭了各个割据政权,结束了自唐朝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天幕上出现了北宋的疆域地图,赵匡胤对比之前天幕曾展示的汉唐疆域,不由得老脸一红。
北方大片区域都在辽国治下,西北还有定难军盘踞,河西走廊外的西域更是与宋朝不沾边。
辽国如同横亘在大宋头顶的饿狼,将宋朝北方团团包围,与汴梁只有一条黄河相隔……
赵匡胤感到了深深的寒意,只要辽国想要挥兵南下,宋朝毫无地利优势。
不行,他要迁都!
【自南北朝以来,亡国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的下场,到了五代时期,也是如此。】
【唐哀帝禅位于朱温后被毒害,李存勖在灭前蜀后意图杀死后主王衍及随行的一千多人。不过,出于政治考虑,赵匡胤对亡国之君却十分优待,除了后周的柴宗训,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后蜀的孟昶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就连荒虐无道的南汉末帝刘鋹也受到赵匡胤的礼待。】
评论区
“礼遇是因为蔑视。”
“就算给他们权利兵马,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可惜宋太宗就没有这样的心胸了,赵匡胤死后,这些亡国之君很快就被送下去陪他了。”
……
【赵匡胤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不仅要统一国土,还要统一四分五裂的人心,改变自安史之乱以来,武人乱政的局面,终结五代十国“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乱象!】
【针对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逐步削夺了禁军重将的权利!】
【随后设置枢密院与三衙互相制约,选调各地精兵编入禁军,以削弱藩镇势力。又颁行禁军更戍法,使将不得专其兵。】
刘邦:“何谓杯酒释兵权?”
这时,天幕出现了一个古装剧片段。
只见庄严的大殿中,君臣数十人对坐饮酒。
酒过三巡,端坐上首的赵匡胤突然出声,说自己最近很是忧心,整夜都不能安睡。
坐在殿中的群臣自然要为皇帝排忧解难,以石守信为代表的朝臣连声询问。
赵匡胤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朕是被你们拥立上皇位的,难保不会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啊。”
石守信等人立刻表忠心。
赵匡胤却说:“朕自然相信你们的忠心,但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为了权势富贵,拥立你们。”
群臣立刻意识到,皇帝对他们产生了猜忌之心,想想历史上开国功臣的下场,他们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赵匡胤深谙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技巧,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大家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钱财富贵吗,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多买些歌姬,朕同你们结为儿女姻亲,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石守信等人知道此事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再加上赵匡胤在禁军中威望极高,他们也只能俯首听命。
刘邦:“原来如此……”
若是他实行此策……定然不会成功,他并没有赵匡胤的武功和威望,军队也不听他的话,姻亲只是锦上添花,关键时刻没有任何用处,他的女婿张傲和那些嫁给刘家子的吕氏女都是前车之鉴!
北宋的开国君臣却很是疑惑,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我怎么没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