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她只能对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之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评论区
“我认为赵光义是正常继位,因为早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被封为开封尹和晋王,亲王加开封尹是五代时期皇储的标配,这说明,赵光义本就拥有皇储的身份。”
“而且,赵光义广交朝臣,大权在握,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没有参与过任何国家事务。”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子早夭,次子赵德昭是原配贺皇后所生,当时已经二十六岁。四子赵德芳是继后王皇后所生,时年十八岁。”
“已经成年的两个皇子却没有被安排政务,可见他们并不是赵匡胤属意的继承人。”
赵光义:“是啊,皇兄,臣万不敢行如此悖逆之事啊!”
赵匡胤面色阴沉,不知在想什么。
天幕分析的很对,但即便赵光义是默认的储君,也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对自己动手,毕竟自己的儿子也长大了……
“一般新帝继位第二年改元,但赵光义继位后破坏规矩,当年便改元太平兴国。宋皇后死后不肯将宋皇后与赵匡胤合葬,也不让她附庙,这不就是做贼心虚!”
赵光美插嘴道:“你怕是不敢让皇兄见到皇嫂吧!”
赵光义恨恨的瞪了赵光美一眼!
“还有《金匮之盟》呢?”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死前叮嘱赵匡胤:为免主少国疑,留下孤儿寡母导致国家灭亡,将来他死后要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光美,赵光美再传给赵德昭。”
“因为有这个约定在,赵匡胤不断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京兆尹,宰相赵普反对兄终弟及,还被赵匡胤罢相。”
赵光美眼前一亮:还有我的事呢!
“但《金匮之盟》出现在赵光义继位后的第六年,还是赵普为了重回中枢才拿出来的。若是当真有这个盟约,为何不早点拿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再者,这个时间点也很微妙啊,赵德昭死于太平兴国四年,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六年,在《金匮之盟》出现之前,赵光美就已经被人举报阴谋篡国,次年就被囚禁于房州。也就是说《金匮之盟》中有资格继位的人都已经被赵光义提前清除了。”
“赵德昭是因为被皇叔猜忌,为保全兄弟家人,自杀而死。赵德芳的死因史书却只记载了三个字‘寝疾薨’……”
“赵光美死后,赵光义当众宣扬,这不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而是乳母所生,所以他本就不在《金匮之盟》的范围内。”
“这就是将弥天大谎圆上的快感吧。”
……
赵匡胤终于开口了:“你不想遵守盟约,想要将皇位传给亲儿子,难道朕就不想吗!”
正因为他也担心自己的寿命,但心大宋沦落到后周的境地,才听母亲的叮嘱,一意提拔弟弟。母亲有一句话说的对,即便将来出现变故,终归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没有给你的,你不能抢!
“现代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赵匡胤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忧郁症。”
赵匡胤:“这是什么?与李唐皇室的风疾一样吗?”
“赵匡胤有酗酒的恶习,开宝八年之后身体就急剧下滑。甚至在打猎的时侯坐不稳马,从此再不打猎。”
“还有,开宝九年四月,赵匡胤出巡洛阳时,经过父母的永安陵,痛哭跪拜之余,竟说出“此生将不复至”。永安陵距离开封不过几百里,最多2日即可到达,赵匡胤却说出如此丧气之言,不难想象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赵匡胤死的时侯是50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除了最后三个幼儿皇帝,15个皇帝中有14个没有活过60岁,50岁去世的赵宋帝王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赵家的家族遗传病,以及赵匡胤极其糟糕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英年早逝……”
赵匡胤:他这武艺超群,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汉子居然也有遗传病!!!
看来大宋也急需发展医术,提高医者的身份,鼓励百姓学医,说不定能多出几个名医呢。
第416章 重建统一
“赵匡胤有酗酒的恶习,开宝八年之后身体就急剧下滑。甚至在打猎的时侯坐不稳马,从此再不打猎。”
“还有,开宝九年四月,赵匡胤出巡洛阳时,经过父母的永安陵,痛哭跪拜之余,竟说出“此生将不复至”。永安陵距离开封不过几百里,最多2日即可到达,赵匡胤却说出如此丧气之言,不难想象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赵匡胤死的时侯是50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除了最后三个幼儿皇帝,15个皇帝中有14个没有活过60岁,50岁去世的赵宋帝王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赵家的家族遗传病,以及赵匡胤极其糟糕的生活习惯导致其英年早逝……”
赵匡胤:他这武艺超群,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汉子居然也有遗传病!!!
看来大宋也急需发展医术,提高医者的身份,鼓励百姓学医,说不定能多出几个名医呢。
后世观众只顾着自己讨论,天幕下的观众却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为此寻找依据。
赵光美:“皇兄驾崩当年还能派兵北征,可见当时身体状况还是很好的,怎么可能突然死亡!”
赵光义:“皇兄早年连年征战,伤了身体,难保不是饮酒过多,引发伤势。”
赵德昭:“若是当真如此,皇叔只管让史官如实记录下来就是,为何史书上记载的语焉不详!”
赵德芳:“与小侄的寝疾薨真是异曲同工啊!”
赵光义:……
完蛋了,历史上这三人都死在他的手中,他们定会不遗余力的给他挖坑。
赵匡胤知道,天幕之后,他必须对此事做出定性,公之于众,不能让天下人对皇室是非议论纷纷。
e=(′o`*)))唉!
母亲走的太早,给他留下了多大的麻烦啊!
他知道母亲是好心,毕竟五代的皇帝善终的很少,且基本都是二世而亡,母亲担心大宋会重蹈覆辙太正常了。
但随着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他已经有了立自己儿子为储君的计划,哪有越过儿子立弟弟的。但德昭才能平庸,不堪大任,他更看重的幼子德芳,年龄却是个大问题!
若是他能多活十年,方能保证皇位平稳传承啊!
【不论如何,属于赵匡胤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北宋王朝与赵匡胤的后代也没有多少关系了。】
【纵观历史,赵匡胤在位期间,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他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的突然死亡,也打断了北宋统一天下的步伐,赵光义忙于整顿朝政,将北伐大军召回,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来为了避赵匡胤的名字,改名光义,登基称帝后,又改名赵炅。】
【不同于兄长赵匡胤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名望,他没有多少军功,再加上烛影斧声,得位不正,赵光义登基后急于建功立业,早日赶超兄长,摆脱赵匡胤的阴影。】
【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离开泉州,北上开封朝觐。赵光义礼遇优渥,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却不放他返回封地。】
【无独有偶,另一个臣服的吴越王钱俶来开封朝贡后,赵光义也没有放他回杭州。】
【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只能纳土归宋,南方就这样实现了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发兵亲征北汉,决意一举将其攻灭。五月,北汉皇帝刘继元出降,北宋终于消灭最后一个汉族割据政权,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纳入管辖之下,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取得局部统一。】
评论区
“自晚唐以来,太原长期作为抗拒开封政权的堡垒而存在,故赵炅下令毁太原旧城。”
“但他没有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太原依旧是抵挡金兵的最前线!”
【灭北汉之后,赵光义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想要携大胜之势一举收复燕云。到那时,他的文治武功远超兄长,就不会有人敢再说自己得位不正。】
【辽军对幽州也十分重视,辽景宗耶律贤派大丞相、南京留守韩德让和大将耶律斜珍率兵防守幽州,还在原有城池上进行了扩建和加固,使幽州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
【宋军消灭北汉后,在太原集结了数十万部队,并在白马岭之战中击退了支援北汉的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