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434章 守内虚外
  【宋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最接近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朝代,资本主义要想发展必要要有原始积累,宋朝除了海运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境外的财富,自然只能剥削底层百姓的利益供养中上层。】
  【宋朝就连土地也是普通商品中的一个,国家不干预土地交易。一旦遇到灾年,百姓抵抗灾难的能力薄弱,只能出售土地以维持生计,那些富人自然会极力压价,百姓就变成了无业流民,只能进入富人的工坊为生,或者成为地主的佃户,随时处于破产的边缘。】
  评论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英国的羊吃人,西方的奴隶贸易……无不是建立在更多人的血泪之上!”
  李世民陷入沉思:“看来这个资本主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魏征想直接借鉴成功经验:“不知后世子孙是如何跨过这一步的?”
  天幕没有解释这个问题,而是回到宋朝——
  【“三冗”问题导致宋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朝廷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普通百姓。史书记载,仁宗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三倍以上。百姓早已不堪重负,但依旧无法填补宋朝国库巨大的亏空!】
  【宋朝统治者也没有忘记已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
  【以至于活不下去的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也有盗寇出没!】
  赵匡胤:“京城周围也有流寇!”
  禁军都是干什么吃的!
  评论区
  “宋朝对士绅阶层太过优容,只要得到功名就能免除赋税,自然只能剥削小农阶级。”
  “两宋总共320年的国祚,就有四百多次农民起义,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频繁的朝代!”
  “可惜都不成气候,规模不大,没有推翻宋朝。”
  赵光义不敢置信:这些后人居然在为那些起义军可惜!
  只要了解了北宋末年之后的事,都会站在起义军一边吧……
  【当时,已经有一些官员感到危机,富弼就曾说:“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
  【再加上当时迫在眉睫的威胁——西夏、辽国大军压境,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宋仁宗在改革派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
  【为了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实行“庆历新政”。】
  刘娥不解:“为何是范仲淹?”
  他是有些耿直,也很大胆,但他能主持这么大的局面吗?
  庆历三年,范仲淹不过四十五岁,朝中资历比他老的官员比比皆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我们所熟悉的语文背诵天团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政绩在北宋所有执政者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范仲淹幼年丧父,跟着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因为家境贫寒,他便在醴泉寺苦读,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这就是他一天的食物。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没有被子,就和衣而睡……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赵恒:“原来是朱说啊,他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很多人都在向朕举荐他。”
  【范仲淹自幼立志,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良相可普济万民,良医可泽被苍生,他一生所为都在践行幼年立下的志向!】
  【他在泰州重修捍海堰,保护了饱受海浪肆虐的土地和百姓,被当地人奉为范公堤,修祠祭祀。在南京应天书院执教兴学,倡导士大夫严于律己,崇尚高尚的品德!】
  【在刘娥执政期间,范仲淹秉公直言,要求太后还政皇帝。举荐他入京为官的晏殊大惊失色,责怪他太过轻率,范仲淹却对朝中大员的阿谀奉承失望透顶,自请离开京城!】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也做到了知行合一,在地方为官,依旧不改自己为国为民的本色!】
  【朝廷要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就上奏说劳民伤财,建议停工。还多次上书主张削减冗官,精简官吏……】
  【范仲淹的建议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但却在宋仁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亲政后,立刻召范仲淹回京为官。】
  【刘太后一死,树倒猢狲散,很多朝臣开始鸡蛋里挑骨头,抓着太后的错处不放,以讨好新帝。范仲淹却能秉公直言:太后即便有过错,也是功大于过,朝廷不能制造分裂的言论,应该维护太后的美德!】
  刘娥有些吃惊,没想到死硬的范希文还有两幅面孔呢!
  刘娥:“范爱卿,朕希望你留在京师为官,陛下身边需要你这样的忠正之臣!”
  范仲淹却道:“臣年纪尚轻,缺少历练,性情耿直,不适合留在中央。”
  他若是留下来,定然还要劝谏太后还政皇帝,与其在京师蹉跎,不如到地方为百姓做一些实事。
  【范仲淹直言敢谏的性格让他在京师无法长久,很快就因郭皇后之事被外放到睦州,次年又调任苏州知州。】
  评论区
  “宋仁宗和他的原配郭皇后关系很紧张,郭皇后也不是温良谦让的性格,在与后妃争宠之时伤了皇帝。宋仁宗本就想立自己喜欢的妃子为后,立刻扬言要废了皇后!”
  “宰相吕夷简和郭皇后不和,趁机带着手下一起上奏,力劝皇帝废后。吕夷简为了掌控言论,命令有司不能接受朝臣的谏书,一心促成此事!”
  “但废后是一件大事,范仲淹认为皇后没有大错,远不到废后的地步。可是宋仁宗对这件事十分坚定,根本不见朝臣,范仲淹带着数十个言官跪伏在垂拱殿外,等来的却是一封被贬的诏书……”
  刘娥眉头一蹙,有些不悦,早知道皇帝不喜欢皇后,但皇后是一国之母,重要的是她的家世与背景,不是皇帝的私心!
  朕已经允许你将喜欢的女子封为宠妃,居然还敢废后!
  还有吕夷简,朕还以为你是个忠恳正直的老臣,对你多有器重,没想到居然撺掇皇帝废后!
  隔着一个时空,赵祯依旧打了个哆嗦:……
  【范仲淹在苏州兴建郡学,疏通水渠,兴修水利,导太湖水到大海,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开封,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因开封府地位特殊,开封府尹的位置在宋朝初年甚至可以当做太子的风向标,只有皇子才能担任开封尹。当然实际工作的还是要普通官吏做的,也就是权知开封府,以朝廷大员的身份身兼首都市长的位置,比起之前的谏官、言官,范仲淹能掌握的权利大了很多。】
  【于是,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但“冗官”问题由来已久,盘根错节,早已深植在宋朝的肌理之中,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于是,范仲淹将矛头对准了负责选人用人的宰执大臣吕夷简!】
  评论区
  “吕夷简是名相吕蒙正的侄子,在刘太后执政期间,他辅佐幼主、处理朝政,提出的八条建议(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对整顿风气、重振朝纲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西夏和契丹的威胁时,吕夷简也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维护了北宋的边疆安全。”
  “当然,早年的吕夷简性情耿直,敢于言政,勇于担当,为国为民。然而,随着其政治地位的稳固,他也逐渐表现出明哲保身、大搞权术,为政过于保守的一面。”
  ……
  刘娥:“或许是倚老卖老,将皇帝当成小孩糊弄吧!”
  【景祐三年,范仲淹向仁宗进献《百官图》,里面绘制了所有京官的晋升路径。以此指责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人唯亲,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劝说仁宗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吕夷简也不甘示弱,一个小小的首都市长居然敢批评当朝宰相,吕夷简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