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赵祯对改革措施照单全收,从庆历三年十月到次年三月,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所有改革措施一股脑的推行了下去!】
  商鞅:“他也太着急了!”
  嬴渠梁:“急功近利,必然无法成功!”
  赵匡胤脑子有点懵,问旁边的宰相赵普:“这个时间点是不是还有什么事即将发生?”
  赵普:“陛下,庆历和议就发生在庆历四年!”
  赵匡胤抿紧了嘴唇:“……”
  刘娥直接开骂:“与西夏的战事尚未结束,边关离不开范仲淹,改革又必须由他主持大局,你又何必如此着急?”
  赵祯:┭┮﹏┭┮大娘娘也太可怕了吧……
  第436章 内忧外患
  【就在北宋朝廷专注于改革内政的关键时刻,庆历四年,西夏再次犯边,范仲淹不得不离开京师,回到陕西前线抵御西夏。支持改革的另一个高官枢密副使富弼也一起离京,宣抚河北,提防辽国。】
  赵匡胤急了:“改革的紧急关头,怎能让范仲淹离京,难道大宋无人可用了吗!”
  【被这场改革触动了利益的大地主、大官僚,抓住机会开始疯狂地抵制、攻击改革派。他们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范仲淹远离京城,百口莫辩。同时,改革派内部也发生了分歧。最终,在保守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宋仁宗不得不放弃改革。】
  评论区
  “反对派将朋党当做攻击新政的利器,因为宋仁宗最反感的就是朋党,这会危机皇帝自身的统治。”
  “朋党之争,一直都是困扰北宋政局的死结,庆历新政因为朋党之争而夭折,王安石变法也因为新旧党争而失败。”
  “因改革而被罢相的夏竦,利用改革派内部的文件散布流言,他将石介上书富弼奏折中的‘伊(尹)、周(公)’说成是‘伊、霍(光)’,还指使婢女模仿石介的字迹草拟废立皇帝的诏书。”
  “伊尹和霍光的共同点就是废立皇帝的权臣!”
  “宋仁宗虽然嘴上说着不相信流言,但也没有对夏竦做出任何处置。”
  “庆历年间,宋仁宗已经登基二十多年,身为先帝的独生子,居然还要担心被臣子废立,这皇帝当得也太窝囊了!”
  “赵祯仿佛是被群臣pua惯了。”
  赵恒:“儿啊,太多疑不好,太好骗也不行啊!”
  【庆历五年正月二十八,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出任邠州知州。富弼被罢免枢密副使,知郓州。韩琦罢枢密副使,知扬州,杜衍知兖州,欧阳修知滁州……】
  【至此,主持变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各项改革政策也被废止,庆历新政仅仅持续一年多便宣告失败!】
  赵祯觉得这题超纲了:“是朕错了吗?”
  刘娥恨铁不成钢:“身为帝王要有自己的主见,既然已经决定改革弊政,就要全心支持改革派!左右摇摆,进退失据,被朝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你还有什么资格做这个官家!”
  此刻的刘娥已经下定决心,这么重要的事,不能留给赵祯,她要自己主持!
  【庆历新政通过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使大批碌碌无为、贪污腐败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有所起色。】
  【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起义再次前赴后继!】
  评论区
  “尽管庆历新政的改革力度十分有限,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但还是有一些成果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太学和各地的府学、县学,为后来的大宋培养了很多人才。”
  “范仲淹的改革太过急切,前期准备不够,任用的人也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比如支持改革的石介,就连范仲淹都觉得他为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范仲淹将天幕提及的所有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他需要好好想一想……
  【其实,在改革之初,谏臣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蔡襄看的很明白,想要改革成功必须有皇帝的支持,仁宗又是出了名的耳根子软,左右摇摆,谁的话都听,没有自己的主见,以至于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
  刘娥:“身为皇帝可以仁慈,但不能没有自己的主见!”
  赵祯想说:他觉得他们说的都对,但他不敢说出口……
  宋神宗赵顼:熙宁变法也是因为朕没有坚持下来吧……
  【改革的失败,除了皇帝本人态度的的反复,还有宋朝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反对!】
  【宋朝的官僚地主阶级是在黄巢消灭世家后崛起的新力量。他们没有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世守禄位”,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
  【通过恩荫,每年都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宋代的恩荫范围很广,当时的州县官、财务官、巡检使等低、中级差遣,大部分由恩荫出身的官宦子弟担任。】
  赵祯:“还是大娘娘有先见之明,将每个官吏的家世、子弟、亲朋罗列出来,不能让他们一家独大!”
  刘娥:“反对改革的不是某一家,而是被触动了利益的所有官僚贵族!”
  【这种等同于官僚世袭的制度,使官僚机构中充满了坐食禄米的权势子弟,导致了“荫序之人,塞于仕路”、“权贵之子,鲜离上国”。】
  【范仲淹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直接得罪了这些权贵阶级!】
  【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
  宋朝开国之初的功臣、勋贵都觉得被天幕刺了一刀。
  他们劳累一辈子,不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足以安享富贵的本钱嘛,难道后世之人连这也要批判!
  这一刻,宋朝的统治者才明白了一件事:大宋能够坐拥天下,得益于士大夫的拥护,而他们的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统治。但任何改革都是从士大夫嘴里夺食,必会招致所有人的反对!
  得不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这个官家也就没得做了。
  赵匡胤:“朕到底应该怎么做?”
  赵光义:“难道要坐观大宋灭亡!”
  天幕下平行时空的观众也陷入了沉思。
  始皇:“扶苏,你怎么看?”
  扶苏思索片刻道:“以商君变法为例,商君也动摇了大秦的统治根基,但在孝公的支持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建立了新的统治基础,也就是现在的军功爵制,成功度过了危机!”
  刘彻:“天幕所说的困境,在本朝并不存在,朕会清扫所有挡在前路上的障碍!”哪怕是清洗朝堂也在所不惜!
  群臣瑟瑟发抖:了解了巫蛊之祸,谁还胆敢反对陛下啊!
  李世民:“天幕说的不错,大唐的统治根基是百姓,也只能是百姓!”
  只要得到百姓的支持,五姓七望不过土鸡瓦狗!
  王安石:“三冗问题是相互影响制约的,不解决经济问题,就无法减免赋税,不减免赋税就无法让最广大的百姓感受到改革的好处,从而形成支持改革的舆论。”
  能与权贵抗衡的,只有民意!
  司马光呕血:天幕这是将他们都归作了既得利益者,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国家利益!
  苍天可见,他反对改革,没有任何私心!
  只是,当司马光将目光转向往日支持他的旧党之时,却发现他们眼神躲闪,仿佛被戳中了什么隐秘……
  司马光忽然间就明白了,原来所谓的旧党只有他一个人是真情实意的反对改革,其他人各有各的私心……
  【尽管庆历新政如流星般短暂,但它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有识之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范仲淹: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便是失败也值了!
  【改革失败后的范仲淹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再也没有回到京师。皇祐四年(1052年),在去颍州上任的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评论区
  “他的《岳阳楼记》就写于在邓州担任知州之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
  【范仲淹死后,备受推崇,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到了清代以后,范仲淹被抬进孔庙和历代帝王庙从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