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赵匡胤:“好!好!好!”
这个唯一便说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含金量!
自从天幕开始讲北宋的对外战争便是一路议和、赔款,赵匡胤都快要被憋屈死了,直到此时才终于出了一口晦气。
赵匡胤不免在心里祈祷,一定要坚持下去,彻底消灭西夏!不然河湟也会牵制宋朝的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得不偿失!
【收复河湟地区对北宋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政治上鼓舞了人心,成为变法派的强大助力。在军事上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也让沦陷几百年的河湟地区重新回归中国文化圈。】
【但由于此地经济薄弱,驻扎的军队需要从宋朝腹地运送给养,因此成为北宋财政的一大负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上台,收复河湟地区的成果也受到了威胁。司马光等人主张将收复的疆土归还给西夏,以换取和平……】
宋神宗有些犹疑:“难道这一策略是错的吗?”
王安石坚定道:“官家,收复失地是我等必须承担的责任,只要尽快消灭西夏,将河湟与中原大地连成一片,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自会抵消此时的损耗!”
宋神宗:“是啊,如今的大宋如同一架行驶在陡峭山巅的马车,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底,不能左右摇摆!”
第441章 内忧外患
【王安石吸取前辈范仲淹的经验,在变法之初,就提醒皇帝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神宗对王安石也是言听计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被排挤出朝堂中央!】
【但围绕在王安石身边的变法派却也是良莠不齐,他们对新法阳奉阴违,对改革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保守派。】
【在多方掣肘下,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反对派声势日益壮大,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熙宁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反对派借此契机再次掀起了反对新政的浪潮,还绘制了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皇帝。就连曹太皇太后,高太后都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皇帝也不免有些摇摆不定。】
【在保守派的施压下,神宗皇帝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新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波折。王安石临走前推荐新党吕慧卿、韩绛代替自己成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政。】
【但吕慧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夺走自己地位权势,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拔除王安石在朝中的势力。】
王安石一惊:“吕慧卿可是最支持新政的人!”
王夫人一针见血:“支持新政不代表不喜欢权势。”
【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时隔一年王安石再次拜相,吕慧卿被外调陈州,但变法派内部的撕裂已经无法挽回,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神宗也不再坚定地支持王安石,王安石心灰意冷,就此辞去相位,出判江宁。】
【王安石变法前后历时十五年,“富国强兵”的效果十分显著。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的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国库空虚的宋仁宗眼冒金光:变法居然能有如此收获!
范仲淹:介甫真乃改革经济的一把好手!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瞒报漏税行为;市易法将大商人的商业利润中收归国家,打击了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然而,由于部分举措不合时宜,以及实际执行中的阳奉阴违,触犯了保守派和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譬如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的实施,本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然而,由于它们直接触动了大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评论区
“募役法,也叫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的制度,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意服差役的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最关键的是,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这一措施使得原本可以免服差役的官僚地主阶层也需要缴纳免役钱,直接触及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王安石还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划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通过重新丈量土地,有效地打击了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行为。这同样直接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
……
王安石怒道:“一群国之蛀虫!”
【以士大夫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纷纷反对新政,王安石只能任用了一些与自己政见相同但能力不足的官员来推行变法,这些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甚至借机营私舞弊,导致新政在民间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抵制。】
评论区
“比如宋徽宗年间的大奸臣蔡京,曾经就是改革派的一员。”
“变法派除了王安石,都是投机取巧、风吹两面倒的小人!”
“守旧派除了司马光这个道德君子,其他人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家国之辈。”
“……”王安石叹息:“如能找到合用的人,我又何必提拔这些小人。”
这一刻,新旧两派的党魁同病相怜……
【改革变法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上位者的支持,宋神宗在变法初期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决心和勇气,但在变法过程中却逐渐动摇了改革的决心。】
【面对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宋神宗没有坚定地站在改革派一边,而是多次向守旧派妥协,甚至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这种态度的动摇严重削弱了变法的力量,使得变法难以持续下去。】
宋神宗赵顼:(*/w\*)都是朕的错,这次朕一定要坚定地支持改革,让大宋成为汉唐那样得后辈推崇的朝代!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朝令夕改,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承受能力。一些原本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操之过急而适得其反,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抵制。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变法的力量,也使得变法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评论区
“新法中的青苗法,本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能够以较低的利息获得所需的资金。”
“但是,地方官吏为了政绩,强迫百姓必须贷款、贷粮,无数百姓因此破产!”
“还有农田水利法,本是为了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具体执行下来,却是最底层的百姓被迫承受更多的贷款摊派。”
“军制改革不够彻底,当时的军人依旧是备受歧视的职业,保甲法实施后,开封的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
……
宋朝百姓:原来官家和王相公是为了我们着想,都是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不当人!
王安石呕血:“怪不得,怪不得普通百姓也在反对新政!”
现在的他只有一个想法,还是苏轼看得明白啊!
在地方为官多年,深入基层百姓的苏轼:众人皆醉我独醒……
很快,苏轼被召回京城,作为改革的一面镜子,负责挑出新政的弊病。
苏轼:新工作好有趣。
苏辙:w(°Д°)w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的守护兄长,以免他被朝中大臣套麻袋……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赵顼去世,享年3 8岁。】
【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建树的帝王。他通过推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教育等措施改善了国家的内政状况;同时在外交和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未能完全成功,但他的努力和贡献仍然值得肯定。】
赵顼:朕怎么才活了38,留下孤儿寡母如何能继续推行新政?
历史上的自己虽励精图治,但未能完全实现灭夏的壮志,终究是抱憾而终……
这一次,定不会让遗憾再次重现!
【宋神宗死后,哲宗赵煦继位,赵煦年仅九岁,朝政由祖母高太皇太后把持,高太后召回守旧派,重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政,大宋又回到了积贫积弱的老路上,这次还多了一个新旧党争,史称“元祐更化”!】
【就在新政被废除的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