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虽然学问广博,但他们写的词,不过是未加修饰的诗句罢了,不合音律。】
评论区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苏轼啧啧称奇:“我还在为这位素昧谋面的徒孙女抱不平,谁知人家却上来就背刺老人家!”
苏辙噗呲一笑:“兄长,我倒觉得李清照说的不错,若是从音律上来说,你的词确实更像是诗。”
苏轼故作悲伤道:“连子由也不向着兄长了……”
【接着李清照说,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才开始真正懂得了词的奥妙。】
能超过苏轼、欧阳修、晏殊等文坛领袖,当浮一大白。几人刚刚生出喜悦之情,就见一盆冷水兜头泼下!
【然而晏几道的词缺乏铺陈叙述,贺铸的词缺少典雅庄重,秦观的词虽然专主情致,但缺乏具体的故事或典故,就像贫家的美女,虽然极其美丽飘逸,但终究缺乏富贵的气质。黄庭坚则过于追求典故,但往往有瑕疵,就像美玉有了瑕疵,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晏几道不服:“怎么就缺乏铺陈了!”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殊拍了儿子一巴掌,“你看看你选的这些句子,若是单独拿出来,老夫还以为这是诗呢!”
贺铸知名度比较低,评论区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他只能亲身上场了。
“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秦观与黄庭坚也按奈不住,上场了。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
【但是因为李清照的《词论》发表时,流行的词牌曲调中豪放派的较少,导致文中评价较高的词家都是婉约派,后世的豪放派词人无不对此嗤之以鼻。将文学论述扭曲到了性别的角度,批评李清照一介女流居然敢"妄评"大家。】
豪放派词人苏轼:“虽然被骂了,但也不能因为对方是女子,就说人家说的不对吧。”
【李清照虽然没有在词论中论述如何写词,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她的词作看到对《词论》最有力的例证,比如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与赵明诚也并不是形影不离的,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留在家乡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重阳佳节,本是团圆的节日,赵明诚却不在身边,李清照只能独自饮酒,将自己的思念,用诗词传送到丈夫身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柳永:“人比黄花瘦……写的真好!一个‘瘦’字便如同点睛之笔,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李清照在这里巧妙地描绘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秦观想起自己的:“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暗叹一声,被比下去了啊!
【据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他谢绝客人,废寝忘食写了整整三天,做了五十首词,又将李清照的词夹在自己的词中间,交给友人品评。友人对比再三,选出了三句最好的词,便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赵明诚:……
【这样平静美好的生活让李清照产生了在这里度过余生的期望,但世事往往不如人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这年秋天,赵明诚被启用为莱州知州,李清照没有随行。】
【一个月后,李清照辞别了青州的亲朋好友,启程去莱州看望丈夫,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赵明诚却整日忙于应酬。往日熟悉的金石古碑、书籍史典都不在眼前,李清照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落差。】
【但她毕竟不是寻常的闺阁女子,她的“闺怨诗”也与众不同,“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袁绍:“什么叫跟我一样穷途末路、一无所有?”
司马相如:“这是化用了我的《子虚赋》!”乌有先生和子虚子正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
少女李清照:“哼!他居然也变了,每天奔波于酒宴之中,醉心于钱财之间,一天到晚就是这些无聊的闲事,哪里还有时间煮酒作诗。”
李格非:“男子毕竟要在外奔波,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哪能一事无成,整日写诗作画。”
李清照:……
第455章 千古才女0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成亲之前是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婚后的诗词多了一些多愁善感,从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李清照即便烦恼也是幸福的烦恼。】
【但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她不可避免的要遭遇靖康之祸,此后她的诗词也逐渐变得伤感悲壮!】
天幕下的观众不免为李清照担心,暗暗为她祈祷:她不在开封,不会遭遇兵祸吧!
李格非和李清照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的盯着天幕。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岁,赵明诚在淄州(今山东淄博)担任太守。这一年,金军南下,包围开封,赵佶匆匆将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桓——次年,便是靖康元年!】
李清照:“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是年三月,赵明诚因为母亲死在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这一年的八月,赵明诚被起复为江宁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的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也开始整理自己的收藏,准备南下江宁。】
【她挑挑拣拣,将没有明确标识、价值不明、笨重的文物都留在青州,剩下的东西装了整整十五车,她坐船渡过淮河、长江,在战乱中保护着文物一路南迁!】
【走到镇江的时候,正遇到张遇攻陷镇江府,镇江太守钱伯言弃城而去,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安然运送到了江宁府。】
【十二月,青州兵变,乱兵杀了郡守曾孝序,她留在青州那些装了整整十个房间的书籍都被战火焚毁。】
“太可惜了!”
古代文人无不为此痛心疾首,这些可都是宝藏,怎么就被一把大火烧了呢!
苏轼:“壮哉李清照,兵荒马乱之中,孤身一人保护文物南迁,令人钦佩!”
这件事也提醒了一些人,有人暗中打算将自家的珍藏悄悄送到南方,或者挖个密室藏起来,待到天下太平后再拿出来。
【就在靖康二年的五月,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他就是宋高宗。】
赵匡胤“还好,还好,大宋还没有彻底灭亡,只是不知这个赵构能不能扫平金国,收复汴京?”
赵普:官家怕是糊涂了,天幕早已提醒了很多次,南宋偏安一隅,失去了北方三分之一的土地,与西夏的交通都被金国隔断,自然无法收复东京。
评论区的各种言论也为赵构打上了标签!
“完颜构。”
“完颜九妹!”
“高宗这个庙号也被玷污了。”
……
赵匡胤:“完颜!这不是金国皇室的姓氏吗,怎么会冠在大宋皇帝的身上!”
难道赵构也如石敬瑭一样,做了金国的儿皇帝?还是跟他父兄一样?
不论哪种猜测都很可耻啊!
朕的大宋怎么变成了这样的德行……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少年时“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与其他宋朝皇子不同,他还专门学习了武艺,能够“挽弓至一石五斗”。】
【金军第一次南下包围东京开封府之际,完颜宗望提出的撤军条件,除了割地赔款外,还要求将亲王和宰相送到金营为质。康王赵构就是那个不幸的亲王,与张邦昌二人入金营为质。】
【有一天,赵构与金朝皇族一起射箭,连中三箭,金人看了顿生疑心,怀疑他是“将家子弟”,而不是长在深宫的皇子。要求用肃王赵枢换康王赵构,就这样赵构被放了回来,还因此升官加爵。】